张裕强
青春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刻,记录了时间赐予我们曾经的青涩和烂漫,供我们肆意挥霍,那清纯的芬芳和未成熟的稚嫩气息迎面拂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弥漫着塑胶跑道气息的火辣辣的夏日,我们一起奔跑,一起流汗,一起任性。即使青春终将逝去,我们依然张开手掌,轻抚《左耳》,细数《栀子花开》,和《同桌的你》共同走过这迷茫的青春,只因我们是《少年派》。国产青春影片陪伴着年轻一代走过春夏,穿越秋冬,也唤起了老一代对青春的回忆。对国产青春影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但是随着青春片风靡影院,观众也逐渐开始为青春的旋律伴奏。
一、 爱情的不同形态的表达
青春是荷尔蒙懵懂欲动的时期,纯净、稚嫩的爱情充斥着对未来的憧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诠释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不同概念,“本我”指个体本能与自然欲望;“自我”指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判断感觉或记忆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连接“本我”与“超我”;“超我”代表着理想境界,遵循“道德原则”,是人格中道德和正义的体现,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形成。“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灵”与“肉”的冲突,青春电影中用大量笔墨描绘了青春期中陷入情欲漩涡的年轻人的压抑与释放,表达了爱情多种不同的形态。
在赵薇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和陈孝正、林静的爱情极具代表性,一个是青梅竹马的初恋,一个是火星撞地球的轰轰烈烈,赵薇用时光的分隔将两段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部作为她导演系硕士的毕业作品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是值得肯定的,鲜明地表达了青春中爱情的放弃与选择,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后半部分在处理过程中偏向于简化,人物的细腻情感一带而过,角色情感的转变过渡的太快,使观众在观影后情感的体验不太完整。但是也不失为一种伏笔。
张一白的《匆匆那年》同样也是一部描写校园爱情的青春故事片,这种爱情是充满了暖色调的、贴心的情感历程,一段跨越了15年的陪伴和守候。张一白导演依然运用了熟练的叙事手法,哭得彻底,笑得酣畅,青春就是燃烧自己的小宇宙,将熊熊烈火蔓延到底。这种爱情是大部分青年派所追求、向往的,也在最大程度上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方茴对爱情的那份执着令人感动,斑驳的树叶,寂静的林海,午后静谧的咖啡馆,一个个意象在岁月中轮番上演,导演运用了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在时空的变换中让观众领略“青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而其在影片一以贯之的融合中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
《同桌的你》是典型的冷色调的爱情,“同桌”体裁的爱情虽为人所津津乐道,但影片用极强的张力表达了青春中的欲望,使得懵懂的爱情突然转变了性质,由青涩纯真变成了责任和现实,这是影片在情节处理方面的盲点。毕竟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深入的经历,所以影片在理想和现实的爱情之间进退两难,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欲望的本能与文化的压抑在角力,青春的冲动与感情的陷阱不时相遇。压抑与释放,在这欲望化的叙事中,被聚焦和透视。”[1]周小栀因为现实而放弃爱情的结局更加灰暗,再次点明了“青春任性需要付出代价,理想敌不过现实”的思想内涵。
二、 青春片是市场化和文化的双重产物
国产青春片在经历了黄金时代后,因为表现手法的单一、叙事内容的重复,逐渐迎来了大众对其的审美疲劳,人们对于青春片的热情渐渐褪去,对青春的缅怀和寄托也渐渐埋没在一片熙熙攘攘中。在这个阶段中,青春片主题的设定甚至走上了一种套路化的格式,当爱情走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流产的情节,当爱情如日中天的时候,离别就在眼前了,理由万变不离其宗:出国深造、移情别恋、天灾人祸。细数这些情节,细腻的情绪体验被简单粗暴的桥段窠臼取代,过程也没有合理的链接,而是逐渐趋向于生硬化。当《左耳》中的黎吧啦因车祸去世后,每个人物各自的发展也无法完好的交织了,而黎吧啦也成为每个人心中的痛。在对青春的理想和现实主题的选择和表达过程中,大多数影片稍微缺少表达的技巧,剧情发展的推动力度和内在的情感逻辑不相称,使得青春片的发展缺乏后劲。
市场和主题的关系要平衡和调解。各位国产青春片的投资人和导演既要在市场消费中占据先机,同时也要注重影片的内涵和主题元素的表现。电影的内涵和它所带来的文化价值是影响国产青春片长远发展的重要因子,否则只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比如《少年派》在演员们和主题之间的周旋比较契合,表演风格和镜头的推进也能够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消费的过程中找到了影片的价值所在。再如80后女导演姚婷婷的新作《谁的青春不迷茫》,以独特的故事设定和渐进的镜头语言,对青春故事做出了性化的解读和理解,同时影片细节的细致程度和镜头的真实能够看出影片对待创新的态度。无论是哪部作品,各有自己的主题特色,避免了大众化和盲从的窠臼,摆脱了标签的桎梏。由完全理想化向现实和生活迈进,从外部设定和颜值吸引眼球到依靠倾吐人物内心情感取胜。
国产电影的发展迎来了春天,但是不代表我们和国际青春片的差距完全消失。对比国际青春题材的电影,我们可以总结出五花八门的主题描述。比如在日本和韩国,校园体裁早就轻车熟路了,类型不仅繁多而且细致,比如《前路漫漫》和《恋空》就挥洒了青春的清纯和无知,纯真的心理和外表打动了无数观众。再说“疼痛感”青春的影片,不仅表现出了成长的残酷和无奈,同时将青春中阴暗的东西戳破给人看,无情却发人深省,不仅具有唤醒的作用,甚至有教育价值,在唤醒人们青春记忆的同时,也表达了对青春问题的关注,这就是影片的应用价值。美国的青春片更是表达社会问题的载体,不仅探讨当下时兴的社会热点,而且做出一定的回应抑或是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国产青春片在主题方面往往取向于美好和伤痛的回忆,而不对未来做出打算,眼光只停留在过去没有向前看。如此,青春片的主题取材必然会走向单一化或者统一化。因此,国产青春片必须掺入时代元素,创造出能够供得起我们反复咀嚼的电影。我们提倡主题多元化,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反映个体诉求,展现个性化。热情、奋斗、挫折、伤痛、迷茫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着重表达某一主题。主题设定稳妥的前提下凸出人物的性格和精彩的情节。将梦想和现实交织在情节的展现中,利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主题,呼应主旨。电影人除了有市场意识以外,更应该重视人的内心和现实,做出真正反映青春现实题材的故事。
国产青春电影的商业价值显而易见,但是做到真正的青春却有一定的难度。当《致青春》首开国产青春电影神话之际,青春题材的电影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致青春》5亿票房的光环下,其商业价值也逐渐为电影人所追捧。青春易逝而短暂,需要电影人的共同努力和借鉴。它们无所谓深奥的人文观念,也不需要哲学来铺路,只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追求心目中的梦想而努力向前的写照。他们相爱,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和鼓励,失落的时候青春是灰暗的,开心的时候青春又是快乐的,青春就是这样充斥着五彩斑斓的魅力,陪伴年轻人的成长。在这个引无知为荣、以粗暴为真性情的时代里,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诉求也渐渐物欲化,渐渐走向世俗的阶梯。青春电影的消费者主要集中于高中和大学的青年人,他们的理想和价值观逐渐分化,呈现出个性和多样的特点,如何走向吹响青春的号角,提高观众主主体的审美意识,这是电影主题选择所首要考虑的事情。一张电影椅,一桶爆米花,一副眼镜……这远远不够。国产青春电影不仅要维持其商业性,也不只是营造无比的纯洁和华丽,甚至是在艺术技巧上花费大量的金钱用华美的场景和特效来博得观众的新鲜感,关键是要找对方向,选好主题,能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和升华,而非一顿简单的快餐文化。
三、 青春道德与理想的溯寻
由何炅执导的《栀子花开》清新幽默而简练,既没有大型的起伏,也没有不堪的片段。用生活中的细节和感动去打动观众,用理想和梦去引领人们追梦。而内里不乏对青春道德的探讨与对理想的追寻,换言之,青春是一种“寻找”,反叛的悸动背后是对未来的一次次追溯与努力,其中包含着无数种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背后,都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这可能正是青春的动人之处。对于生存的焦虑与困境中的突围,通过一首《栀子花开》化解与消逝。而流行音乐作为标记着时代界定的时间符号,为影片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的同时,概念化了影片的叙事主题,渲染人物情感,并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创造出一个“现实”与“想象”完美结合的空间,最大程度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栀子花开》响起,记录了一代年轻人苦乐交织的成长记忆。“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时光带走的是青春,却永远留下了最好的我们。青春片关注的,是成长中的精神困境,其主题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友情,甚至包含着亲情,但是,道德和理想是必须存在的,并且伴随着疯狂的我们走向未来,每个人心中应当有个梦,有一段肆意的轰轰烈烈的爱情,一段委婉如玉的友情,和一个终将实现的梦想。即使时光匆匆,梦想也不能成为青春的过客,而应成为努力的方向。虽然青春片可能在发展中略显稚嫩,但是方向却十分明晰,渐渐走向成熟。青春片的导演应更加关注社会青年群体的渴望与诉求,结合自身体验创造出符合社会现实的青春记忆,有研究者指出:“如果说以往中国电影中的成长主题是与民族的苦难、国家的沧桑密切相关,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少年的成长之痛,那么,新生代电影人的成长具体则具有鲜明的世界性,对叛逆人生的银幕书写,具有对人类闻名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青少年成长异化问题的质疑和批判。”[2]青春片要更加具有全球视角与现实性,叙说青春中真实的笑与泪,让青春中的人感同身受,也让缅怀青春的人微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