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必须在“产业技术、项目实施、融资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近年,浙江大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了积极成效。2014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5967亿元,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超过30%,成为推进浙江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主要力量。同时,浙江装备制造企业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配套设备等一大批重大装备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在国内外重大工程中替代进口产品。目前,浙江已认定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550项,申请发明专利近1000余项,并率先在国内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风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受到国家部委肯定且在全国推广。
在肯定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要看到,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距离成长为支撑全省未来发展的万亿级大产业目标尚有差距,特别是在当前发展中还存在比较突出的“两加剧三滞后”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其一,存在人才制约和竞争压力“两加剧”。一是人才制约加剧。企业普遍反映,在人才方面既存在引进高端研发设计人才难,又存在培养并留住技能型人才难的问题。二是竞争压力加剧。企业财务成本重,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多执行基准利率上浮20%-40%的规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状没有根本缓解。随着浙江要素成本的提高,部分产品基本丧失价格优势,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
其二,存在政策落实、政策创新和配套服务“三滞后”。一是政策落实滞后。多数企业反映在政策执行中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系统指导,加快推进已有政策落实。二是政策创新滞后。部分企业反映一些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配套服务滞后。目前省内各地都建有一些服务平台,但建设水平普遍不高。
对此,必须在“产业技术、项目实施、融资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以推动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梳理一批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攻关力度。同时,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攻克一批事关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性技术。二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要深化“三位一体”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加快培育一批提供检验检测、技术评价、质量认证等专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平台。三是加快装备制造人才培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激励与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创新。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与工业特色小镇建设,进一步增强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后劲。一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总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跟踪服务系统,实现重点项目储备、跟踪、服务一体化的全省工业投资重点项目信息服务系统;落实开展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系制度,实现领导联系全覆盖。二是加快高端装备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要求,加快高端装备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平台。三是落实一批重大政策。一方面,要强化已有财政政策的落实,理顺分配机制,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家政策衔接,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推动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加快融资模式创新。一是加快发展设备融资租赁业务。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成立设备融资租赁公司,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为设备生产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鼓励省内融资租赁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减轻设备应用方资金压力。二是更好地发挥产业基金作用。要积极引进基金管理专业人才,制定出台基金使用细则,有重点、有步骤地利用产业基金推进各地特色化的新兴产业发展;通过设立重大装备研制风险基金,有效解决因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而带来的流动性资金不足问题,拓展省级产业基金的支持面,让更多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享受到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