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记者 谭 冰 龚 琴
方晓美的“大美”青春
文丨 记者 谭 冰 龚 琴
方晓美在行医途中(胡志刚/摄)
时间: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地点:绥阳县黄杨镇
气温:摄氏零度以下
中午1点4 4分方晓美在为村民入户体检的路上,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还附上了几张自己和雪景的自拍照。一张照片里,方晓美的身后是覆盖着白雪的连绵大山,几根光秃秃的树丫毫无生趣地立在两旁;一张照片里,方晓美脚下的山路,似乎不再泥泞,硬邦邦的显得冰冷;另一张照片里,是方晓美和同事就在路边为遇到的村民体检,量身高、测血压,没有桌子,方晓美就蹲在地上,用自己的膝盖当桌子,填写检测的各项结果……方晓美写到:“好冷,耳朵都冻痛了,但也很享受……”
这就是方晓美,在这个被称为“霸王级”寒潮来临的冬天,在这个大家望而却步,选择在家取暖的冬天,她和她的同事像往年一样,背着药箱和简单的医疗设备,走入黄杨镇八村一居,6000多户人家,开始了长达三四个月的走访体检工作。将走访过程中遇到的有意思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一些感受发在朋友圈里,算是方晓美和同事们调剂疲惫身心的小乐趣。
见到方晓美时,是在黄杨镇的卫生院里。2013年,绥阳县为落实卫生部关于乡村一体化的政策,撤销离乡镇卫生院3公里以内的村卫生室,方晓美位于洗马池村的乡村诊所被撤销,保持村医身份到镇卫生院上班。在外人看来,从村里到镇上,方晓美的工作环境变好了,但事实上,多数的时间她依然走村串寨,为村民们做医疗卫生服务。
一见到记者,这个头发长长的姑娘就热情地招呼我们,天气很冷还细心地为我们搬来了暖风机,倒上了热茶,然后就大大方方地聊开了……
记者心里不禁嘀咕起来:这是电话那头多次婉拒记者采访时,那个犹犹豫豫的姑娘吗?
原来,方晓美婉拒记者有她的不得已,一方面她的工作真的很忙,2013年到镇卫生院工作后,方晓美负责全镇3万多村民的入户健康体检工作,常常和同事们一干就是几个月,体检完还要将村民的体检和健康状况归档并录入电脑,另外还有5千多慢性病患者的分类归档,2千多儿童疫苗的接种。
另一方面,2014年初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方晓美到北京中央电视台领奖,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的关注,总是迎来又送走一批一批的采访者。并且在得奖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受邀走遍了全省各地进行经验交流,让群众开始关注乡村医生这个医疗系统最基层的职业,这些都打破了方晓美原来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占用了她大量的工作时间。
方晓美说:“我并不是乡村医生里做得最好的,在全国还有很多乡村医生,相信他们比我更辛苦,做得比我更好。得到那么多的荣誉,受到那么多的关注,耽误了卫生院的工作,真的觉得担当不起,觉得很不好意思!”
就是获奖后这一两年的时间,让方晓美有机会见到更广阔的世界,有了很多朋友,也有了一个颇有些时尚的爱好——微信,方晓美说去年开始她学会了用微信,还喜欢发朋友圈。
方晓美的朋友圈和多数人的朋友圈不太一样。黄杨是绥阳县北部比较偏远的乡镇,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很普遍,属于省级一类贫困乡镇。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农村还是非常常见,在走访入户过程中,方晓美常常遇到十分贫困的家庭,她会手机拍照,发到的朋友圈,并附上详细的情况介绍。
方晓美说她的朋友圈里加很多关心她的同学、朋友,里面不乏一些爱心人士和爱心团体,通过她的朋友圈,很多人了解情况后,就会组织一些扶贫帮困活动,看望这些贫困家庭,资助就医就学等等。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方晓美并不是爱心团体的一员,并不是她自己不想参加,而是爱心团体的朋友们不让她参加。
原来方晓美的家庭也很困难,上有老下有小,和丈夫离异后,独自赡养父母和在县城里读书的孩子成了她身上的重担,对自己的吃穿她都是节约再节约。尽管日子不好过,但她还是婉拒了很多朋友想要帮助她的好意,她说自己并不是困难到过不下去,她希望大家的爱心都投入到更需要的人身上。
生活并不富余,方晓美还是暗暗给自己定下规矩,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家庭,她首先递出自己兜里的五十块钱,再发朋友圈,希望他们能得到更有能力的人的帮助。
方晓美说:“我这点钱,和朋友们的比起来,实在是太少了,但能帮多少算多少,那是我的一份心意。”
当然,方晓美的朋友圈除了献爱心,她也喜欢晒,晒自拍、晒美食、晒聚会……在进村入户的日子里,她常常一天要发上好几条很是热闹。
不同的是,方晓美晒的自拍,晒的不是自己有多美,晒的是在进村串寨的路上,调剂情绪的苦中作乐和自我鼓励;晒美食,晒的不是东西有多好吃,环境有多优雅,晒的是村民自发为村医们准备的午餐,是村民们简单却暖心的情谊;晒聚会,晒的不是谁比谁漂亮,晒的是和村子里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们的合照,定格了一张张健康而天真的笑脸。
方晓美写到:“他们(村民)太贤惠了,进屋就是吃东西,他们都会把最暖和的地方给我们坐,这只有在我们农村才能感受到的幸福,医生这个职业很好很受欢迎和尊重,虽然天寒地冻的,但心里暖暖的(微笑表情)。”
如今,乡村医生在村民们心里的分量,从方晓美和乐融融的朋友圈里就能看出一二,但在十多年前,“乡村医生”却是村民们听都没听说过的名词儿……
方晓美是土生土长的黄杨镇洗马池村人,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三十多年前,作为一个典型的偏远贫困乡村,洗马池村闭塞的交通通讯条件,让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医疗条件可言,当地人也没有什么科学文化知识。
接连生下的三个女孩,让方家在重男轻女旧思想的包围下,常常被人嘲讽。邻里之间有扯皮纠纷就会无知地拿“没有男娃,没有后代”羞辱人。方妈妈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慢慢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作为老三的方晓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方晓美从小目睹居住在山上的村民们,看病不方便,看病贵,常常就把小病拖成了大病。村里的老人风湿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导致瘫痪在床,终身痛苦。读初中时,方晓美听说,邻村村民家几岁大的娃娃就是因为一个小感冒在家拖成肺炎,没多久就夭折了,一家人伤心哭了一大晚上,邻居听了也很心碎,跟着哭。
悲凉的种种情景,一幕又一幕地在方晓美身边上演,让她发誓要当一名医生,再回到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好好守护身边最需要守护的人。
1999年在方晓美的坚持下,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卫校,学习医学知识。2002年毕业后,她始终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选择回到村里。就这样,方晓美一个人,租了一间民房,办起了村里的第一个诊所,开始了她关于农村医疗服务、疾病防治的漫漫征途……
开办诊所,对于20岁的方晓美来说,困难重重,最初的资金都是找几个亲戚“众筹”的。所进的药品数量少,品种单一。到百多里外的县城进药,坐车回到镇上后,再也舍不得花更多的钱,于是方晓美便背着药物步行一个小时才能回到诊所。面对村民的不信任,方晓美就把药品免费赠送给生病村民,她知道有了疗效就有了信任。
方晓美在给患病老人看病(胡志刚/摄)
2003年9月,方晓美正式取得了乡村医生资格,黄杨镇卫生院安排她负责白元村的防疫工作,她开始了洗马池村、白元村的两地奔波。
两个村之间没有公路,方晓美到白元村开展防疫工作,一天得走上十几个小时的山路,饿了靠在树林边吃点包子馒头,渴了就捧着山泉水喝几口。
方晓美开始了对白元村摸底调查,挨家挨户地走,她发现老百姓对预防接种完全不了解,也不能接受。
在那个多年计生工作粗暴执法打牢的坚实“基础”下,几乎所有人都用怀疑的眼神打量着方晓美,认为她是抓计划生育的,甚至想要赶走她,任由院子里的狗追着这个年轻女孩狂吠,吓得她落荒而逃……
方晓美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眼看天快要黑了,闻到家家户户飘出来的菜香味,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找了一口井,喝上几大口井水充饥,赶紧踏着夜色往家赶。”
第二天天一亮,方晓美又去了白元村,根据昨天晚上的盘算,以院子里晾晒有小孩衣服的人家作为重点,其次以年轻人家庭为重点。正想着,方晓美眼前一亮,发现有一家院子里晒着小孩衣服,她试探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一个20多岁的妇女抱着孩子在喂奶,方晓美心想终于找到工作对象了。
只见那个妇女衣着干净得体,看样子是有文化的人,方晓美猜想她可能在外打过工,也许了解预防接种的常识。作了自我介绍之后,方晓美开始详细解释预防接种的知识和这样做得重要性。经过长时间交谈方晓美取得了妇女的信任,还和她成了朋友。
妇女带着和方晓美一起去找有孩子的家庭,有本村的人帮忙说话,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妇女还热心地把自己家作为村民组打防疫针的点,这样慢慢地当地群众就认可了方晓美,接纳了方晓美。周边五个村民组的群众都互相通知把小孩背来找方晓美打防疫针,她的工作局面逐渐打开,最终完成了全村50多名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来找方晓美看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方晓美制作了电话号码的便民卡,发给乡亲们。只要乡亲打来电话,不管多远,也不管什么病,方晓美都会背起药箱主动为病人上门服务。十多年来,方晓美穿破的解放鞋就有10多双。
2008年的冬天,绥阳遭受了百年难遇的雪凝灾害,停水、停电,路上都结了冰。一天深夜11点多,方晓美突然接到一个求医电话,一个村民很急促地唤着方晓美的乳名说:“满珍,满珍,你快点来给吴正碧婆婆看病。她肚皮痛得很厉害,汗水都把头发打湿了,在床上打滚啦,你快来!”
挂断电话,方晓美没有半刻的犹豫,立即从床上爬起来,收拾药箱,顾不得寒冷,就匆匆地走进了夜色。
出门没走多远方晓美就摔了好几跤,她想,这样不是办法,老人紧急的病情耽误不起。为了防滑,方晓美把袜子脱下来穿在鞋上,抓紧赶路。快到吴正碧家门口时,就听到她的老伴喊:“满珍、满珍……是不是你呀,是不是你来啦?”
看着老人家站在屋檐下单薄而焦急的身影,方晓美眼眶一热,急忙答道,“嗯,是我,是我来了”,边说边往屋子里跑。根据诊治方晓美判断,老人应该是因食物中毒引的急性肠胃炎,马上输液。
没过多久,老人也觉得没那么痛了,轻松了很多,逐渐安稳地睡去。而方晓美这才觉得膝盖火辣辣地痛,想起来应该是在路上摔跤摔的。方晓美看到自己膝盖部位满都是血,肉与裤子早已粘在了一起,一撕开,血肉模糊,痛得她差点大叫起来,但又怕惊扰了老人。
直到天亮,看着老人已无大碍,方晓美才背着药箱,忍着疼痛悄悄离开。
据了解,方晓美负责的洗马池村有258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202个7岁以下的儿童。没有亲人的照顾,这400多个留守人员就成了方晓美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老年人和儿童有个头疼脑热,方晓美都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对一些困难的老人儿童,她不仅免费看病,有时还送点钱物。时间久了,老人们都说:“方晓美真是好人,比亲姑娘还要亲”。
百元村里的杨秀荣老人瘫痪在床10多年,老伴患有高血压、胃溃疡,她的子女都在外面打工,回家很不方便。方晓美经常去她家,陪她聊聊天。
老人病重后,只能用尿不湿,由于不透气,导致了皮肤化脓感染,加上分泌物黏在一起,痛得无法忍受。方晓美主动帮老人换洗,老人也很不好意思。方晓美安慰老人说:“我是农村娃儿,没有什么,你就像我长辈一样。”
老人常常流着泪喊着方晓美的乳名说:“满珍啊,你不嫌弃我臭,这样的照顾我,比亲生女儿还好,我都不晓得怎么感激你哟!”方晓美说:“大孃,那你就把我当做你的亲生女儿就行了。”
长期的接触和治病,让方晓美和老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老人临终前就提出,她走后,方晓美要像女儿一样为她披麻戴孝。老人去世后,方晓美真的披麻戴孝陪完了老人最后一程。
旁人不理解劝方晓美说:“满珍,你又不是她的儿女,不用披麻戴孝。”方晓美却说这是自己和老人一份珍贵的情谊,是老人对她的认可和肯定。
在村医负责的公共卫生服务中,最难的要算给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做体检了,而给精神病人作体检,又是难上加难的事。洗马池村有一个姓吴的精神病患者,一发病就爱骂人打人,甚至连他的父母也被他打过。方晓美第一次走进他家的时候,不仅没能给他作体检,还让他拎着棍子一直追了好几条田坎。
方晓美的同事,同样是村医的桂焕强说:“得知此事,当时我就想,换着是我,也许就不再走进他家了,可方晓美没有放弃,第二次到他家的时候,她带了一些糖果给姓吴的患者,慢慢和他讲话,给他吃东西。一次两次三次,经过不断的交流,方晓美不仅顺利给他做了体检,还成为这名精神病患者最信赖的朋友。现在,这个病人再发病,还是见到谁就打谁,可只要见到方晓美,他就会变得平静许多。” 桂焕强说,做为七尺男儿,我由衷地佩服她十多年如一日的善良和坚持,更佩服她十多年的执着与奉献。
行医中,方晓美讲诚信,行善举,济贫困,时时为患者着想,事事为病人考虑,许多感人的点点滴滴聚集起来,绘就了方晓美的“大美”形象。2008年,方晓美被评为全县“双学双比”女能人荣誉称号;2011年她当选为县人大代表;2012年3月被评为绥阳县“三八”红旗手,6月被评为遵义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2013年,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在全国展开,当方晓美接到中央电视台编导打来的电话时,这个一心想工作的女孩还很纳闷:“中央电视台和我有什么关系?”通过编导的告知,方晓美才知道,自己通过层层选拔推荐投票,获得了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的荣誉。
得知要去北京,方晓美笑言:“自己长这么大,还没离开过绥阳县。当时还跟我们领导说你们要把我送到贵阳,回来也要来接我,不然我会迷路的。”
同样让记者意外的,是这个年轻姑娘面对荣誉时的淡定,第一次去首都北京还要上电视,她却没为自己购置一件新衣服,没去一个景点,始终那么朴素。
2014年3月11日,录制的颁奖典礼视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方晓美上台时,身上穿着一件大红色的小西服,尽管有几分喜庆,但却不那么合身,特别是里面搭配了一件紫色的毛衣,好像还有点不太搭。
“那件西装是上台之前,编导临时帮我借的,他说我年轻,可以穿得鲜艳喜庆点,我也没带什么衣服,他喊我穿我就穿了。”方晓美就是这样,对乡亲们的事总是细心到无微不至,对自己她却大大咧咧,女孩们在乎的好吃好玩好穿,她通通不在乎。
在电视上,看到“满珍”得了奖,许多村民都跑来问她出名了会不会离开洗马池村。“我告诉他们不会,我永远都不会走。我还是我,没有任何改变!”方晓美坚定地说。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方晓美说:“作为一个白衣战士,一名乡村医生,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时时刻刻伴着病人,听着呻吟,见的是焦躁、痛苦和烦恼,但需要的是我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心血点燃患者的生命之火,用辛勤的汗水滋润着患者干涸的心田,为群众的健康长寿奉献出我们的力量!”
方晓美用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时光,用自己的一颗“医者仁心”,在贵州山乡谱写了一曲曲“大美”赞歌。
在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正是有了如方晓美这样不计得失,默默付出的乡村医生,用简单的医疗条件,守护起千百万乡亲的身体健康,为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