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休宁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危险性分区

2016-08-22 10:21:55方斌
地球 2016年4期
关键词:休宁县危险区斜坡

■方斌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32地质队安徽黄山245000)

安徽省休宁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危险性分区

■方斌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32地质队安徽黄山245000)

休宁县地处安徽最南部,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强降雨等多种因素影响,休宁县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为安徽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的现状与潜在发展趋势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

安徽省休宁县 地质灾害特征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0 概况

休宁县地处安徽最南部,北接黄山市黄山区,东临歙县、屯溪区、徽州区,西连黟县、祁门县,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市、开化县交界,西南与江西省婺源县相毗邻。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强降雨等多种因素影响,休宁县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为安徽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县市之一,历年来造成了重大的人生财产安全损失。

1 地质环境条件

1.1气象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97.6mm,年降雨量最大为2358.8mm(1999年),最小为927.0mm(1978年)。本区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夏汛期(3~7月),该期间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以上,其间每年一般有两次以上的大暴雨发生。休宁县暴雨一般地在6月上旬及其以前为锋面型暴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低压型暴雨,7月上旬以后多为台风外围型暴雨。暴雨使河流水位陡涨,引发洪水灾害;同时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并引发地质灾害。

1.2地形地貌

休宁县境内山势巍峨,绵延起伏、沟谷幽深、山坡陡峭、河流纵横,据地貌形态、成因及构造特征,休宁县境内地貌分为剥蚀—侵蚀中山、剥蚀—侵蚀低山、剥蚀高丘、剥蚀—堆积低丘和冲积平原五个基本形态。休宁县水系有率水、夹源水、横江,自西向东纵横全境,除岭南属长江流域,其余大部属钱塘江流域。

1.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3.1地层岩性

休宁县境内地层属下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出露有中元古代蓟县纪—长城纪、晚元古代青白口纪、震旦纪、早古生代寒武纪、晚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现代沟谷部分地段分布有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1.3.2地质构造

本区地处扬子陆块东南部的江南隆起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经历了皖南、印支和燕山多期次构造活动,形成一系列的褶皱、断裂和岩浆侵入活动。

自早更新世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主要为差异性升降运动,表现在山区抬升、河流下切,河床及岸带基岩裸露、河床两岸形态、冲洪积物分布的不对态,较大河流发育二级阶地,且二级阶地基本为基座阶地、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阶地之间高差不大,表明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缓慢性和各向差异性。

2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1地质灾害类型

休宁县主要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山地型地质灾害。截止2014年,休宁县全县发育有滑坡82处、崩塌150处、不稳定斜坡156处、泥石流3处,合计共391处。

2.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2.1滑坡

2.2.1.1滑坡类型

按规模分类:休宁县境内滑坡可分别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等三类,大型滑坡仅五城镇阳台滑坡一处,中型滑坡发育三处,另有78处均为小型滑坡,小型滑坡体合计规模仅占全县滑坡总规模的4.86%。

2.2.1.2滑坡形态特征

平面形态:滑坡按其平面形态划可分为舌形、矩形、半圆形及不规则形,休宁县境内滑坡以舌形和半圆形为主,分别为45处、26处,不规则形态10处,矩形仅有1处。

剖面形态:滑坡按其剖面形态划可分为凸形、凹形、直线形、阶梯形和复合形等五种类型,休宁县滑坡部剖面形态复合型为最少,仅6处,其它四种类型数量基本相近。

2.2.2崩塌

2.2.2.1崩塌规模

共发育崩塌150处,合计规模达13.56104m3,规模最大为海阳镇新塘村西边组柳洲崩塌,方量为1.38104m3;其它均小于1万m3,为小型崩塌。崩塌堆积体规模合计为4.34104m3。

2.2.2.2崩塌类型

按构成崩塌物质成分划分,休宁县境内崩塌地质灾害可分岩质和土质两类,其中岩质崩塌120处,占总量的80%,土质崩塌30处,占比20%。

按崩塌形成机理分类,休宁县境内崩塌可分为倾倒式、滑移式、拉裂式三种,以滑移式崩塌为最发育,其数量占崩塌总数的67.11%;其次为倾倒式崩塌,发育40处;拉裂式崩塌发育10处。

2.2.3泥石流

休宁县境内共曾发育3处泥石流地质灾害。按水源类型划分,均属暴雨型泥石流;按发生地貌部位、流域形态分类,3处均属山区型、沟谷型泥石流;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分类,均为泥石流;按固体物质提供方式划分,属滑坡、崩塌泥石流;根据泥石流的发育阶段划分,2处旺盛期泥石流,1处属停歇期泥石流。按规模划分,2处属中型泥石流,1处属小型泥石流。

根据易发程度评分3处泥石流为别为87、96、72,即2处属易发型泥石流,其稳定性差;1处属轻度易发,现状处于较稳定状态。

2.2.4不稳定斜坡

休宁县发育的156处不稳斜坡灾害多为公路、房屋修建而进行切坡、且未进行工程防护所引发。全县不稳定斜坡中有中型2处、小型154处,无特大型及大型。岩质不稳定斜坡113处、土质不稳定斜坡43处;按斜坡的形成因素划分可分为人工斜坡和自然斜坡,其中人工斜坡151处、自然斜坡5处。

2.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休宁县地质灾害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南部山区分布地质灾害点为最多,北部山区次之,中部丘陵平原区地质灾害发育相对较弱。

以年际分布看自1980年代以来地质灾害呈逐年增多之态势,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地质灾害年发生数量居高不下;以年内分布看:从地质灾害统计资料分析,地质灾害发生期主要集中在6月,占总量的68.54%;次为4、5月,合计占19.95%;下半年度8—12月发生的灾害数量仅占3.59%。4—7月为休宁县的春夏汛期,据统计,该时段发生的灾害占总数的91.3%。

2.4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地质灾害是在一种或多种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并发育成灾的,根据休宁县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成果,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地质环境条件有降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

2.4.1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

休宁县地质灾害总体上随着坡度的增加地质呈增加趋势。不稳定斜坡的发育总体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多,至坡度40°~45°段呈现一个峰值,在坡度45°~65°段不稳定斜坡呈波状起伏,坡度65°~80°段不稳定斜度的发育强度又呈增大的趋势,在坡度75° ~80°段达到峰值,本次调查统计在坡度75°~80°共发育23处。

2.4.2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类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休宁县滑坡主要发生在中元古代上溪群地层中,其岩性为受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浅变质岩系,同时受地质构造作用影响,造成岩石抗风化能力弱。由于岩性软弱、并存在有软弱夹层,亦发育有滑坡地质灾害。休宁组地层岩性为中厚层砂岩,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建房、修路形成的切坡段为崩塌、不稳定斜坡的多发区。

2.4.3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休宁县境内断裂构造发育,断裂构造方向、规模、性质多样,多区域性深大断裂,断裂及其两侧次级断裂造成两盘岩石破碎;断裂构造并且控制着微地貌形态,一般地沿断裂构造形成沟谷地貌、河流的流向及冲蚀岸带,并且一侧或两侧山体为断层面,坡度陡峭,形成不稳定斜坡并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2.4.4降水对地质灾害的关系

大气降水是山地灾害的主要引发因素之一,6月是休宁县多发暴雨,该月发生的地质灾害占全年的68.54%。

可以看出地质灾害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性,这是与本区特有的降水特点相关联的。每年的3月份进入春汛期,降雨量、降雨天数逐渐增多,地质灾害发育数量随之增多。至6月,由于多发暴雨、特大暴雨,造成地质灾害骤然增多。

2.4.5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

区内地质灾害的形成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明显,公路建设、居民建房的切坡及矿山露天不合理开采等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引发大量的地质灾害。根据分类统计,休宁县境内因建房切坡引发灾害140处、修路切坡引发228处。

3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根据休宁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合全县地质灾害的稳定性、灾情与险情分布,同时考虑地质灾害的承灾对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定性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划分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三级。

3.1地质灾害高危险区(H)

由三个亚区组成,合计面积782.2K㎡,占全面积的36.37%。该大区内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217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量的55.5%,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模数为27.7/个/100K㎡,其中滑坡43处、崩塌83处、不稳定斜坡88处、泥石流3处,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51.05万元,威胁人员3112人、资产29093.3万元。

3.1.1杨家棚—兰田—儒村滑坡、崩塌高危险亚区(H1)

该区位于休宁县北部低山区,山体高差大、坡度陡;出露地层以休宁组砂岩为主、部分地区为中元古界牛屋组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工程地质岩组有厚层状层裂——碎裂状较坚硬——坚硬砂岩岩组、片状——薄层碎裂状较软弱千枚岩岩;区内年降雨量超过1700mm;区内人为因素主要为修路建房切坡。

主要地质灾害发育于公路沿线边坡及居民点切坡段,激发因素为降雨,特别是强降雨时期为灾害多发期。在险情等级上,本亚区内发育大灾害2处、中灾害6处、小灾害32处,险情等级中型9处。从现有灾害点的稳定性分析,现状均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其发展趋势均为不稳定,严重威胁当地383人、各类财产3093.2万元的安全,是休宁县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3.1.2鹤城—汪村—五城滑坡、崩塌高危险亚区(H2)

本区为休宁县南西部中山地貌单元区,山体高差大、沟谷深切下蚀,山地坡度陡峭;出露地层为以中元古界上溪群为主,工程地质岩组为片状——薄层碎裂状较软弱千枚岩岩组;本区为休宁县的降雨中心,年均降雨量在1700mm以上,且每年一般有两次以上的强降雨。

从地质灾害险情分析,本区亚内发育特大灾害2处、大灾害6处、中灾害12处、小灾害107处,从灾害稳定性分析,该亚区内各地质灾害点均处于不稳定状态中,且其发展趋势均为不稳定,各处地质地质灾害现正威胁着2264人、23068万元财产的安全。

3.1.3云坑—源芳—榆村滑坡、崩塌高危险亚区(H4)

本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部分区域为为丘陵区,出露地层较复杂,人口密度较大,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强烈,主要表现为切坡,尤其是公路建设存在大量的切坡,且一般未进行工程防护,在强降雨的影响下切坡段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本亚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区,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并发育有泥石流灾害。区内总计发育各类地质灾害50处,其中滑坡6处、崩塌11处、不稳定斜坡31处、泥石流2处,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模数为41.4处/100K㎡、灾害体积模数为652立方m/K㎡。区内各地质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9.9万元

3.2地质灾害中危险区(M)

区内地貌单元多样,东南部为中低山,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中部则以丘陵地貌为主,齐云山风景区位于本区内。区内出露地层岩以中元古界上溪群的变质岩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的红色碎屑岩为主,其它有岩浆岩、流纹岩分布。区内人为活动较强烈,主要表现为建房修路的切坡,且一般未进行工程防护,在强降雨的引发下发生众多的地质灾害。

区内地质灾害较发育,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现状地质灾害共发育169处,其中滑坡374处、崩塌652处、不稳定斜坡673处,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模数为16.1处/100K㎡,灾害体积模数为493.3立方m/K㎡。

3.3地质灾害低危险区(L)

3.3.1海阳—渭桥—齐云山镇滑坡、崩塌等低危险区(L1)

本区地貌以平原为主,局部为丘陵区,地形相对平缓开阔,但地形坡度差异大;地表大部区域为冲洪积、坡积松散层所覆盖,出露基岩以白垩系红色碎屑岩。在丘陵地貌内的切坡对地质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3.3.2东临溪—商山滑坡、崩塌低危险亚区(L2)

本亚区所处地貌为率水、大汊河的冲积平原及部分丘陵区,地势平缓、较开阔,高差小,主要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因素为丘陵地貌区的切坡行为,但规模小、强度弱。区内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4 结论与建议

休宁县地质灾害发育,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具有点多、影响范畴大,受各类因素影响内有群发、多发的特点,总体上单个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全区按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其中高危险区占全面积的36.37%,中危险性区占48.91%,低危险区14.72%。

普及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减少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加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抢险救灾星预案;、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将合理利用、保护地质环境与防治地质灾害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应多部门、多行业协作,同时结合其它如小流域治理工程、生态治理恢复工程、降雨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共同协作。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4~399~2

猜你喜欢
休宁县危险区斜坡
安徽省山洪危险区动态化管理技术研究
大科技(2022年28期)2022-07-25 08:02:24
中国流动科技馆在黄山休宁县巡展
信仰的“斜坡”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2
自升式钻井平台(JU2000E)的电气防爆问题浅析
游休宁县齐云山
老友(2017年8期)2017-02-07 03:19:24
休宁县野生树莓的调查与产业发展建议
各地“争取”成为地震危险区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
现代政务中心广场特色景观的营造分析——以休宁县政务中心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