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传承者》是北京卫视推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以展示传统文化为特色。该节目播出时,请到了“最不可能当真人秀节目嘉宾的人”之一的陈道明担任点评嘉宾。而一向儒雅的陈道明,却在节目中“发了怒”,“发怒”原因是有几位青年评论员对几十个来自山西农村孩子所表演的稷山高台花鼓评价不高。
看了完整的视频,笔者感觉用“发怒”来形容陈道明的发言并不合适,他更多的是一种焦虑。这位以儒雅著称的演员,在发声时还是淡化了感性情绪,只是在真诚地表达心声。就节目呈现的效果来看,那几位“青年评论员”的语速过快,剪辑也快,近似于聒噪,令人不快。但坦白地说,他们对稷山高台花鼓的“挑刺”也并非全无道理。
比如他们提出的创新,传统民间艺术在保持核心立意不变的前提下,的确需要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创新不是传统艺术的敌人,反倒能让传统艺术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再比如他们提出要包装一位明星化的人物,从传播的层面看,这也能在这个众生嘈杂的时代,为传统艺术带来必要的关注。
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歌手谭维维在《中国之星》的表演中,请来了六位华阴老腔的传承者,把华阴老腔这种“中国最早的摇滚乐”引上了备受关注的舞台。他们合作的那首《给你一点颜色》震撼全场,也在社交媒体引发了多达数天的转发热,真正让传统艺术实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次刷屏。这就是传统艺术的一次创新,也是传统艺术与明星相结合后带来的海量传播效果。
当然,陈道明在《传承者》节目中的言论,是与其身份、知识沉淀、文化眼光相符合的,他捍卫的是民间艺术的纯粹性,同时对采取不入流的方式来“改造”民间艺术表达了反击。一些综艺类节目也把视线投向过民间艺术,但因为创意能力不足、改编方式落伍,让本来淳朴的民间艺术在商业舞台上变得不伦不类。因此,陈道明在嘉宾席上反驳的不仅是年轻人的观点,也间接拿娱乐圈不够尊重民间艺术、社会不够重视民间艺术开了刀。
陈道明的观点,代表了文化层面的主流声音,具体一点来说,更像是知识分子式的忧思。官方一直倡导保护和发展传统民间艺术,也有过具体的举措,但却缺乏真正激活民间艺术的办法,面对民间艺术逐渐被年轻一代冷落时也束手无策。而在民间,绝大多数人正在被日益兴盛的城市文化所吸引,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追逐一线城市所引领的娱乐消费潮流,使得民间艺术诞生的土壤其本身也在变质。
基于这个很难逆转的势头,不少人也和陈道明一样,有着知识分子视角的焦虑,但改变需要一点点付出努力,需要更多的公众人物与明星群体,以及有远见的创作者、制作者一同使劲,来把被时代抛弃的民间艺术再次拽到快速行进的娱乐列车上来。这两年,娱乐媒体能够想到为传统文化做综艺类节目,就属于一种良性的反应,但不能只为了得到官方的认同和表扬,把内容做得浅显,而要真正分析、掌握症结所在,把节目做好看,让观众自发地参与到优秀节目的欣赏与传播中来。
———摘自《北京青年报》
点评>>
本文标题即文章中心,可谓观点显豁。正文紧扣“愤怒”与“忧虑”两方面展开论述:一则表明陈道明之所以会“发怒”,是因为几位青年评论员对几十个来自山西农村孩子所表演的稷山高台花鼓评价不高,旨在保护传统文化;二则表明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其中,“发怒”为表,“忧虑”为里。作者论证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可谓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建言献策,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