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涛,河南西平人。著有《民间的阳光》《嚼雪录》《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等。
黄河在延安之东百多公里的地方,乾坤大腾挪,拐了一个大弯,人称乾坤湾。
初秋的一天,我参观了革命圣地延安,瞻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工作生活的窑洞。随后,遥看乾坤湾,被它的巨大阵势所震撼。然后,驱车到了延安市下属的延川县梁家河村——这是习近平主席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
陕北的初秋,山坡上的桃子红了,地里的西瓜、香瓜也熟了,空气中飘散着水果的香味儿。今年的雨水多,小河的水满满的,河边的花草都挤上了小道。我走在当年知识青年习近平走过的山间道路上,看他住的窑洞,他交公粮的单据,他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的会议记录,他带领公社社员打坝淤泥造出的良田,他带领社员造出的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夜色渐渐降临,我一个人坐在窑洞前,舍不得离开。陕北的秋夜,空气干干净净,清明透亮,夜空里有几颗明亮的大星星和无数的小星星闪烁着,一条饱满的小河在不远处在亮亮地淌着,好像天上的银河落在地上……
这时,一位老汉飘然而至。星光下,老人和我漫谈起当年的习近平——
我看着漫天星斗说:陕北的星星真多真亮啊。
老汉道:哎呀今儿黑夜星星多哩。在咱陕北,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地上的窑洞更神灵。毛主席说,窑洞里出马列主义。我老汉以为,这窑洞还出大领导、大道理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都住过窑洞,邓小平、胡耀邦也住过窑洞……
我知道,老汉接着要说当下的领导人习近平、王歧山了。毛泽东当年好像没有说“窑洞里出马列主义”,他说的是“山沟里出马列主义”,这无关紧要。陕北的老汉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不可等闲视之。所以用不着我来饶舌纠正老人家的话。
果然,只听老汉骄傲地说道:了不得呀,毛泽东在陕北十三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住的都是这不起眼的窑洞。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在陕北打游击时,住的也是窑洞。窑洞对共产党有恩呐。
我问老人家:习近平生在北京,祖籍陕西富平,“近平”这个名字,是不是包含着对中华民族走向歌舞升平的寄托,是不是还有无忘祖籍富平的意思?
老汉说:啊呀,那你就是猜测了。习近平十五六岁来我们这里下乡插队……
老汉说话的时候,不远处传来几声狗叫,狗一叫,羊也叫起来,牛也叫起来,就遮住了蛐蛐等秋虫的大合唱。一阵秋草的清香味儿随着一阵风扑鼻而来。
老汉说:哎呀,习近平刚到陕北时,不适应我们这艰苦的生活。比如说,我坐他炕上,他就怕我身上的虱子传给他……人家打小是京城长大的,年龄又小么,不太适应乡村生活,也是正常的。乡亲们用另一种眼光看他,传他的故事,也是正常的。开始,习近平受不了农村的苦——那时候是真苦哇——他跑回了北京。结果,在北京被人家当作“黑帮子弟”,他父亲正落难么。他只好又回到陕北的窑洞。这一回,他才真正落下心来。
陕北之夜,安静而祥和。想当年,窑洞里没有电视,收音机也不常见,只有村子里的高音喇叭按时播放新闻和大家不爱听的报刊文章,剩下的长夜就只能拉话了。习近平的窑洞,成了村里人认识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
老汉点了一袋烟,继续说:今儿黑夜我告诉你,当年我听近平在窑洞里给我们讲过《三国演义》中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你可知道,近平在延安也曾“过五关”,(注1)第一就是“跳蚤关”……
我小时候,在乡村见过跳蚤,它一跳很高,像现在玩蹦极的小青年。我打断老人的话问道:陕北的跳蚤是不是比较多?我记得《西行漫记》中记载: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会见斯诺时,一边说话一边松开裤腰带去对付虱子、跳蚤,毛主席还说:“如果你身上还没有虱子,那你还没有理解中国。”
老汉说:唉,人穷虱子多么。跳蚤在陕北农村,跟我们一起生活几千几万年了。它不管你是主席还是平头百姓,谁都敢咬。这些年跳蚤少见了,这一说,还真想念这些小东西了。当时我看到,近平身上被跳蚤咬后,留下一个个红肿的包,肿包变成水泡,不能抓挠,挠破了更痒,他的表情很痛苦。所以最初他看见我们坐他炕沿上,怕把跳蚤带来,可以理解么。后来,他的感情转变了,虱多也不痒了。陕北的夜长,年轻人没事干,就在他的窑洞里听他讲大山之外的故事。夜深了,四五个小伙子就和他挤在一个炕上睡觉。他已经不怕跳蚤了。不要小看这个“跳蚤关”,这一关一过,就能接近咱农民、理解咱农民了。
我心中一动,没想到过“跳蚤关”有这么大的作用。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说“如果你身上还没有虱子,那你还没有理解中国”时,以为毛泽东是随口之言,看来这句话是毛泽东深思熟虑后说的。
老汉继续介绍说:第二关是“饮食关”。近平慢慢习惯了陕北的五谷杂粮,比如玉米糕、高粱团子、和菜饭、酸菜等。据说他当了主席,还是爱酸菜这一口。(注2)第三关是“生活关”。他一个人在他乡,对当地乡村的基本生活熟悉了,个人的基本生活也可以自理了,他甚至会做一些针线活,拿起针来,缝缝补补的,让村子里的婆姨都稀奇。第四关是“劳动关”。小小的年纪要适应繁重的体力活,不容易。当我看见他甩开膀子给牲口铡草、和乡亲们一起打窑洞、担着二百来斤的麦子走十来里山路时,我就知道他熬出来了,村里的后生也不过如此。当年毛主席说过:“打窑洞就是学习,打窑洞就是打通和工农群众隔开的墙。”这话说得好啊。第五关是“思想关”。就是他的屁股已经跟我们坐在一个板凳上了,他的思想已经转变到我们劳动群众这里来了。我可以说,习近平的很多思想观念、他身上的很多特点,是在延安形成的(注3)。我听他说过:“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注4)知道了“实际”、“实事求是”、“群众”,就接了地气,就有了根,生命中就有了精气神。
我说:这就是说,习近平在22岁离开这片黄土地时,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已经充满了自信。(注5)
老汉肯定地说:是的,近平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注6)“经过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注7)他还说:“在延安,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有理想和信念,要有进取精神,特别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对群众有真感情。”(注8)哎呀,这些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啊。我看,这也是他当最高领导人后一直坚持的执政理念。
我问:习近平离开延安去上大学时,你送行了吗?
老汉说:他离开的前一个晚上,我们村里杀了一只羊。哎呀,像毛主席当年“洞中开宴会”(注9)一样,在窑洞为他送行。哎呀,那天晚上,大家有说不完的话,一直拉话到很晚。第二天早晨,几个村子的老乡都自发地来给他送行。没想到,近平哭了,他这一哭,我吓着了。在延安七年,从来没有见到他哭过,再苦再难的日子他都没有哭过。这次,是我第一次见他在大伙面前流泪。(注10)老乡送习近平,送了好几里地,还有十几个年轻后生步行60华里,一直把习近平送到了县城,晚上又一同在一家国营旅馆里打地铺睡……
我想象着村民与习近平依依不舍、挥泪惜别的情景。我从小在乡村生活,我知道村里的老百姓都是直性子,喜欢你就是喜欢你,不喜欢你他就不理你。
我说:郑板桥有一首诗叫《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把它改写为:“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老汉显然对这两首诗都很熟悉。他说:哎呀我给你说,总共换了六个字,六字一换,脱胎换骨,面貌一新。一首老掉牙的诗,变成了一首反映共产党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新诗。
我问老汉:人们常说最高领导人都是天才,您以自己和习主席接触的经历看,他算不算天才。
老汉说:天才?想当年,延安绅士李鼎铭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认为“毛泽东是天才”,老汉我就有些不信,这世界上的人哪个是天生的?天给的才?习近平他是很接地气的人……
我说:不是“天才”,能否说他是“地才”?老人家您可知道,毛泽东曾自称“地才”?
老汉说:哎呀,哪倒要听你说说。
毛泽东活着时候,许多人中国人、外国人都说毛泽东是“天才”。我刚读了《毛泽东年谱》,那上面记载:1973年6月22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会见马里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特拉奥雷。特拉奥雷对毛主席说:“我们马里共和国的人都认为你是一个天才,而且是有史以来唯一的天才。”毛泽东说:“我是地才,地就是土地吧。”(注11)我觉得毛主席说得好。天才,来之于神授,得之于禀赋,助之于鬼神,成之于天时;地才,归之于勤勉,归之于磨砺,归之于际遇,归之于人心。地才是天才的落地。
老汉听了我的话,大声地说:毛主席说得好,当年我在延安见过他老人家。地才,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不是天生的。习主席曾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注12)习近平是黄土地的儿子,是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好儿子,是“地才”。
夜已经深了,虫子们都不叫了,露水开始沾衣。静夜中,我似乎听到几十公里外的黄河乾坤湾的流水声。我和老人握手告别。老人说:那就不拉话了。他起身离去。
我目送老人有些驼的背影消失在不远处杨树、柳树、水桐树的暗影中,正回味着老人的话语,忽然听到老人的歌声传来: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接地气。陕北的窑洞深又深,走出来咱们的毛主席。陕北的土地厚又肥,走出了‘地才习主席……”
注释:
注1:2004年8月14日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时说:我后来讲“过五关”,第一关就是过跳蚤关。……第二个关就是饮食关。……第三个关就是生活关。……第四个关就是劳动关。……第五个关就是思想关。
注2:2004年8月14日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时说:酸菜成为我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我到现在还想念那个酸菜。
注3:2004年8月14日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时说:我现在所形成的许多基本观念,形成的很多的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
注4: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注5: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
注6: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注7:2004年8月14日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时的谈话。
注8:习近平2007年8月会见赴上海的延安党政代表团时的讲话。
注9:1936年11月,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一个窑洞里为作家丁玲接风,毛泽东作词《临江仙》赠丁玲,其中有词句“洞中开宴会”。
注10:2004年8月14日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时说:反正那次我是哭了,可能那是我到延安插队以后,最多是第二次哭,这七年之中我是第二次哭。第一次是那个大姐去世,我正在那儿挖防空洞,接到信以后,那个时候哭了,哭了但是大家也没有看到,都是找一个地方去哭,这一次是当众哭了。
注11:《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第483页。
注12:习近平:《我的上山下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