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6-08-19 06:36
当代经济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经济

薛 飏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交大—国发创投金融投资研究所,江苏 苏州 205000)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薛飏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交大—国发创投金融投资研究所,江苏 苏州 205000)

本文利用中国1996-2013年间28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文化体制改革有效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增长驱动效应,推动了地区GDP和人均GDP增长;文化体制改革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除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制度改革,努力破除传统体制束缚,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公平、开放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文化体制改革;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1-3], 1953-2008 年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年均熵指数高达30%,第三产业发展缓慢[4]。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5-6]。产业结构失衡下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并且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会使经济增长出现了“结构性减速”,严重影响了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提升[7-8]。因此,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变迁和升级是中国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9-10]。

进入21世纪以后,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因为具有资源消耗低、产品附加值高和产业融合度强等特征在发达国家获得了快速发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美国最高为11%,澳大利亚、韩国接近10%,2010年日本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1.1万美元,占当年日本GDP总量的15%[11]。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则相对缓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76%,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在于其长期落后的经营管理体制。在2003年以前,中国文化产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呈现出一种管办不分的事业型体制[12],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市场竞争主体,整体效率不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13-14]。

面对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日益加剧,通过制度变革破除传统体制束缚,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繁荣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明确试点地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将企事业单位作为文化产业主要的经营管理主体,培育起了一大批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明确区分了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并提出前者凭借创新机制、面向市场,后者依靠财政投入、提升服务的发展思路[14]。2007年国家公布了第二批新增试点地区名单。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对改制企事业给予较大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效果到底如何呢?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是否通过提升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带动了试点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呢?从理论上回答上述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判断我国前期文化体制改革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总结我国前期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文化体制改革策略,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增长带动效应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郑世林、葛珺沂[14]探讨了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但并未研究其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采用中国1996-2013年283个地级市数据,研究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对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次使用中国1996-2013年间283个地级市数据,拓展了研究样本,并使得政策评价和研究结论更为可靠和稳健。第二,本文通过2003年和2007年两次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试点,运用双重差分方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首次分析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本文重点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并发现其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这为我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文化体制改革策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说;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数据来源、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结果;第四部分是计量模型设定和识别策略;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是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是结语。

二、文献梳理及理论假说

长期以来,经济学都将要素、技术和制度等作为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很少将文化要素直接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分析中。然而,马克斯·韦伯[15]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时特别强调,欧洲新教改革下形成的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成长,从而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熊彼特[16]的创新理论指出,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而创新行为来源于企业家精神这种心理文化要素。Hagen[17]对现代社会转型的研究也表明,文化可以影响人们的“创造性个性”,从而推动生产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促进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过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研究开始将广义文化作为一种指导人们经济活动的价值观念[18-19]、非正式制度[20]和社会信任水平[21-22],并认为文化以上述不同形式对经济增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在经济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文化与经济在双向互动中逐渐实现“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经历了分离论到融合论,特别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文化元素全方位地融入进了经济社会之中,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而有效的动力机制[23]。

上述研究表明,从广义上来看,文化会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除此之外,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文化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源于产业层面,即文化作为一种产业会直接增加经济产出。Wynne[24]研究了英国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不仅是英国新兴大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驱动力,也对英格兰中部和北部一些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David[25]对多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发现,文化产业对促进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带动相关产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很高。来自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互借力、互补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6]。在1990-2000年间,日本经济基本处于增长停滞,但文化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特别是1995-2002年,日本的文化产业增长率为58%,从而有效缓解了制造业等产业大幅下滑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压力[11]。因此,无论是作为内在驱动力,还是整个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都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7-29]。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成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管理体制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与中国早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并且在市场竞争中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提升[30]。其次,如美国、日本等当今的文化产业强国在19世纪80年代就认识到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出台了大量的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31-32]。当自由竞争的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和国家政策支持相结合后,文化产业便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33]。中国在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着眼于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主体转移到企业,并通过产业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的内在动力。同时,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中国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也逐渐上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外部空间[34]。当产业发展条件和居民消费需求同时成熟时,文化产业就能直接带动经济增长。

除了通过增加自身产出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外,文化产业还能够通过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结构优化与调整促进经济长期增长[35],并且后者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支柱性地位的关键所在。Allen[36]的研究表明,文化产业发展改变了企业的传统投资模式,使得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实现了优化和升级。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提升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落后产业转移和传统产业升级,甚至催生出了一批创意城市[37]。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日本产业结构逐渐趋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文化产业与网络信息、工业制造、旅游服务等产业相融合,提升了其他产业的附加值,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38]。香港经济复兴过程中,创意产业发展推动了公众经济参与,并在提高产业效率的同时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复苏[39]。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通过延长旅游产业价值链推动了安徽省服务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40]。来自湖南省产业转型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引起就业结构向服务形态转变,文化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成为湖南省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41]。无论是从国外产业发展的经验,还是从中国产业升级的实践来看,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结构优化效应,通过提升产业结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说:假说1:文化体制改革能够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假说2:文化体制改革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三、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重点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中国在地区层面的文化体制改革共分为两个批次,2003年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深圳、重庆、西安、丽江、沈阳等9个省市,2007年国家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二批不在试点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名单和新增试点地区名单的通知》,将保定市等多个地区确定为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鉴于文化体制改革先试点后推广的特征,本文利用1996-2013年间28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文化体制改革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其中,文化体制改革变量根据上述文件赋值,地区经济增长和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各变量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为了度量地区经济增长,本文参照文献中的普遍做法,使用地区实际GDP的对数值(lngdp)和地区实际人均GDP对数值(lnpergdp)作为被解释变量。《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包含了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地级市GDP增长率数据,因此,本文以1996年为基年,利用地区GDP增长率指标测算出地区各年份可比的实际GDP。地区实际人均GDP数据根据地区实际GDP除以地区年末户籍总人口获得,计算过程中所用到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本文的核心指标是文化体制改革虚拟变量(reform),按照2003年和2007年国家相关文件,如果2003年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包含该地级市,则在2003年及以后年份给该市赋值为1,同时,第一批试点名单中还包含广东、浙江两个非直辖市省级行政单位,则这两个省份的所有地级市都是试点单位,按照同样方法对其赋值为1。同样,按照2007年国家财政部等部门的文件通知,对纳入到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地级市,在2007年及以后年份赋值为1,两批纳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地级市共同构成本文的处理组,其余未被纳入试点地区的地级市赋值为0,构成对照组。

表1 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除此之外,本文参照已有文献,选取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在中国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途径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用政府预算内财政支出占地区GDP的比重(gov)来度量政府干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投资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水平(far)和实际利用外资水平(fdi)也应该作为重要的控制变量。其中,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原始单位为美元,在数据处理中采用各年中间汇率进行相应换算。结构性因素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控制了地区第二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来度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内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水平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每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作为人力资本水平的代理变量。除此之外,中国经济增长中一直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储蓄会通过影响资本投资和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作用,因此,本文以地区城乡居民储蓄额占GDP的比重作为总储蓄的代理变量,度量储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四、计量模型与识别策略

(一)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文化体制改革在于通过将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主体转移到企业,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并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本文首先关注2003年和2007年两次文化体制改革是否直接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达到了制度改革的基本目的。本文利用1996-2013年的面板数据,构造如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检验假说1是否成立。

(1)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地区经济增长,分别用地区lngdp和lnpergdp代替。下标i和t分别表示第i个地级市和第t年,γt代表时间固定效应,μi代表期刊个体固定效应。Control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第二产业占比、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财政支出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总储蓄率。在上述模型中,我们着重关心β1的系数,其代表了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净影响。如果文化体制改革真的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那么β1的系数应该显著为正。

(二)文化体制改革是否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为了验证假说2,即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构优化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构造以下计量模型:

(2)

其中,被解释变量仍为经济增长,分别用lngdp和lnpergdp作为代理变量。Thirdindusit表示第三产业占比,用来度量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果文化体制改革真的可以通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交互项β3的系数应该显著为正,这是本文检验假说2的重点。

(三)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

为了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本文将公式(1)变形如下:

(3)

其中,reformk表示地级市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后第k年的年度哑变量(其中,k=1、2…10)。比如,西安市在2003年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那么在2004年时k=1,变量reformk=1,其余年份赋值为0。βk度量了在试点地区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第k年后,该项制度改革对试点地区GDP、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如果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真正存在动态效应,那么βk的系数应该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同时,该模型还包含了公式(1)中的所有控制变量。

五、计量结果与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公式(1),对假说1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的结果表明,文化体制改革可以直接推动试点地区GDP和人均GDP增长。控制变量的信息表明,第二产业发展对于地区GDP和人均GDP增长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加强人力资本积累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政府财政支出可以有效提高地区人均GDP,但对GDP的作用并不明显。过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过度依赖不利于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发展中要避免一味引进投资。过高的储蓄率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不利作用,通过政策激励激发居民消费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表3的结果表明,文化体制改革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

表3 文化体制改革的增长驱动效应

注:(1)括号中为t值,采用地区变量的聚类稳健标准误计算:(2)***代表1%的水平上显著,**代表5%的水平上显著,*代表10%的水平上显著。

本文对假说2,即文化体制改革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进行了验证,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发现,文化体制改革与第三产业占比的交互项显著为正,并且在加入控制变量以后,第三产业占比和文化体制改革自身也能够显著提高地区GDP和人均GDP。这一结果表明,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可以直接提升地区经济增长,而且能够通过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更深层次的路径推动经济增长。

表4 文化体制改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

注:(1)括号中为t值,采用地区变量的聚类稳健标准误计算:(2)***代表1%的水平上显著,**代表5%的水平上显著,*代表10%的水平上显著。

六、稳健性检验

(一)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动态效应?

程瀚的生活作风也是堕落不堪,他将多名女干警发展成情妇。有的情妇在局里是公开的秘密,但他并不避讳,有时甚至在酒桌上以此自夸。不过,他也有倒霉的时候,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期间,程瀚与一名情妇多次到合肥天鹅湖酒店开房,却被人用针孔摄像头偷拍下不雅视频。

上述回归结果基本上验证了本文的假说,即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推动试点地区的经济增长。本文试图对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效应进行检验,并作为对本文基本结论的稳健性检验之一。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结果可以发现,即使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仍然会随着改革进程的延续不断得到强化。这一结果表明,文化体制改革在刚开始实施时会面临一定困难,导致在体制改革后的第一年对地区人均GDP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且伴随着改革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明显。表5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基本结论。

表5 文化体制改革驱动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

注:(1)括号中为t值,采用地区变量的聚类稳健标准误计算:(2)***代表1%的水平上显著,**代表5%的水平上显著,*代表10%的水平上显著。

(二) 稳健性检验:反事实法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基本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反事实法进行了检验。在本文中,除了文化体制改革外,其他一些政策或者随机性因素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而由此产生的差异可能与该地区是否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相关,进而对前文的结论产生威胁。为了排除掉这类因素的影响,本文假设试点地区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统一提前两年或三年。如果此时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仍显著为正,那么该政策试点地区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占比的提高就源于其他政策或者随机性因素,而不是因为文化体制改革。如果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并不显著为正,则表明试点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占比提高确实源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效果。如表6所示,如果将各地区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时间提前两年或三年,该项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变得不显著了。因此,在既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下,该项政策变革并不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这从另一方面表明文化体制改革确实推动了试点地区的经济增长,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基本结论。

表6 文化体制改革的增长驱动:反事实法

注:(1)括号中为t值,采用地区变量的聚类稳健标准误计算:(2)***代表1%的水平上显著,**代表5%的水平上显著,*代表10%的水平上显著。

七、结 语

本文利用中国1996-2013年间28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文化体制改革有效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增长驱动效应,推动了地区GDP和人均GDP增长;文化体制改革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基于本文经验分析和研究结论,结合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战略推进需求,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相关改革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确定深化改革重点方向时,应对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具有的增长驱动效应予以重点关注。具体地,应加大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力度,破除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束缚,逐步有序转变文化体制计划模式,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建立资金、人才、技术等文化产业要素市场流动机制和要素报酬按效率贡献合理分配机制,充分释放文化产业的增长驱动效应,以制度改革推进文化产业成为真正驱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第二,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政策时,应将文化产业确立为优先发展方向之一。文化产业作为典型的绿色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经验研究已经证实,文化产业发展及其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也有利于以文化体制为基础的我国整体制度改革红利的产业效应释放。首先,应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公平、开放和竞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制度环境,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并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其次,应深入研究文化产业与相关旅游、商贸、金融等相关服务业关联,重点打通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辐射通道和产业间要素交叉聚集协同机制,充分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对相关服务产业整体生态的促进带动作用;再次,应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走出去”战略,通过文化产业输出活动扩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空间和海外收益空间,借助文化产业“走出去”活动塑造我国文化产业强国品牌形象,特别是要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整体战略推进的软实力支持功能;最后,应立足我国实际,广泛借鉴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经验,创新文化产业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模式,完善文化产业及相关绿色产业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利用文化产业孵化基地、文化产业综合协同聚集发展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文化公益信托等多种创新手段和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集群的整体结构跃迁。

第三,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应立足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策略,充分发挥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制度变革密切关联,本文研究已经揭示出,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对各地区文化产业具体发展会带来相当显著的制度改革红利;同时,各地区文化产业规模和质量的发展又会赋予文化体制改革新的内容和方向。制度变革和产业发展是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两个重要侧面,二者相辅相成,在推进各地区文化产业的政策实践中,一方面,要从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制度保障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各地区差异化文化体制改革具体路径,特别注重处理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与地区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的匹配性问题,着重解决民族特色文化、历史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等各地独特文化资源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和商业性开发兼容性问题,最终形成既保持各地文化产业特色优势又充分彰显各地区文化资源独特魅力的多样性文化产业地区管理体制和产业服务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着眼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直面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序规划各地区文化产业整体布局,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动漫、文化地产、文化会展、文化金融等具体业态梯级发展,建立各地区管理功能完备和业态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提升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内生升级驱动力和对其他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出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此外,各地区还应紧紧把握当今网络化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和规律,大力探索和构建基于网络化手段的新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前瞻性扶持和培育网络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打通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网络化营销渠道,提升网络文化产业受众消费者的文化消费体验,推动各地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创新发展和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平稳有序升级。

[1]郭克莎. 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偏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1999(9):14-21.

[2]项俊波.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J].管理世界,2008(9):1-11.

[3]范剑勇. 产业结构失衡、空间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变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8(2): 3-13.

[4]付才辉. 为增长而失衡——中国式发展的经验与理论[J].南开经济研究,2015(6): 3-32.

[5]蓝庆新,郑学党,韩晶. 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及提升策略——基于2011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2(8):80-87.

[6]何传添,潘瑜. 中国文化贸易的国际比较及其产业调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12): 85-90.

[7]袁富华. 长期增长过程中的“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 2012(3):127-140.

[8]刘燕妮,安立仁,金田林. 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的经济增长质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2):20-35.

[9]干春晖,郑若,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1(5): 4-16.

[10]王文举,向其凤.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潜力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 2014(1): 44-56.

[11]唐向红,李冰. 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前景[J].现代日本经济,2012(4): 47-55.

[12]霍步刚,傅才武.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期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7(8):23-34.

[13]马萱,郑世林.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3): 83-86.

[14]郑世林,葛珺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中国软科学, 2012 (10): 48-58.

[15]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63-165.

[16]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82-105.

[17]Hagen E E. How economic growth begins: a theory of social change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63, 19(1): 20-34.

[18]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61-265.

[19]韦尔. 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59-372.

[20]哈耶克. 哈耶克论文集[R].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1,602-617.

[21]Zak P J, Knack S. Trust and growth[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1, 111(470): 295-321.

[22]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23]李海舰,王松.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5-25.

[24]Wynne D. The culture industry: the arts in urban regeneration[M]. Avebury, 1992.

[25]Throsby D.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 Cultural Industry[J].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2004, 34(3),188-205.

[26]张建,吴文智. 文化产业驱动旅游经济的模式与国际经验[J].旅游学刊,2015(8):4-9.

[27]Gray H P. Cul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policy a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23): 278 -291.

[28]Johnson P J, Lenartowicz T. Culture, freedom and economic growth: Do cultural values explai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98,(4) : 301-318.

[29]Tabellini G.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s of Europe[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0,(4) : 677 -716.

[30]Marco-Serrano F, Rausell-köster P. Productivity analysis in the Spanish cultural and leisure[J]. Estudios De Econonía Aplicada,2006,24: 699 -722.

[31]甘旭峰,一诺.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10(6):85-91.

[32]张慧娟.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形成与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2(6):147-150.

[33]张彬,杜晓燕. 美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4):81-91.

[34]毛中根,孙豪. 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增长阶段性分析——兼论文化消费“国际经验”的不适用[J].财经科学,2016(1):111-120.

[35]蔡旺春.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中国经济问题,2010(5):48-50.

[36]Scott A J. 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4, 39(4): 461-490 .

[37]李明超. 创意城市与英国创意产业的兴起[J].公共管理学报,2008(4):92-100.

[38]庄严.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实现路径及经济效应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4(2):18-29.

[39]Tang Wing-Shing.Creative industries, public engagement and Urban redevelopment in Hong Kong:cultural regeneration as another dose of Isotopia?[J]. cities(2015).

[40]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60-165.

[41]邓安球,史忠良.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以湖南为例[J].当代财经,2010(5):78-83.

责任编辑、校对:李再扬

2016-05-01

薛飏(1989-),陕西省山阳县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A

1002-2848-2016(04)-0089-09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文化产业
产业结构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