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杨柳惠
校训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杨柳惠
[摘要]大学校训集中体现出高校办学理念,是大学灵魂所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从大学校训内涵与特征中分析、总结、凝练出大学校训的教育、激励、引导、约束功能,提出要进一步依托媒体宣传、校园文化平台、“两课”课堂,强化校训文化引领,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水平。
[关键词]校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化,传统方式的只是依靠理论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鉴于此,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新元素,引导和教育高校大学生在所生活的文化场域内不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合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大学校训正是通过自身理念作用来引领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认知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988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
1.1高校校训的内涵
高校校训作为高校办学理念的一种象征,是大学的精髓所在,是高校经过长期的办学总结、凝练、升华的产物。高校校训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又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确立富有育人价值的校训。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大学校训是“表征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并对师生行为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作用而高度凝练成的一种办学格言”,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价值理念的一个高度的凝练与反映。它随着高校办学的深入,必将历久弥新。
1.2高校校训的特征
当前高校的校训主要呈现出取材于传统文化经典、结合自身特点、传承自身历史以及经典名句等四个方面趋势:
第一,传承自身历史。例如,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既体现浙大前身——求是学堂,也展现新时期浙大人的精神;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既继承和反映了南大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又面向未来,体现了办学理念的更高追求,同时还阐明了实现远大目标的途径。
第二,结合自身特点。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展现作为师范类院校的培养师范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学”与“行”,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体现中国人民的大学的历史,体现人民的元素,人民大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明德尚行,学贯中西”体现了学校强调做学问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能够融会贯通中外文化。
第三,取材于传统文化经典。例如,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复旦校训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四,取材于经典名句。例如,福建师范大学校训“知明行笃,立诚致广”出自“知明行笃”,语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立诚”,语出《易经·乾卦·文言》:“修辞立其诚”,“致广”,语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校训是办学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校风、教风、学风的内核,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一所学校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也反映着时代、地域文化积蕴和精神;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应牢记心头,时刻遵守厉行的[2],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气质与精神。
2.1教育功效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精神所在,灵魂所在,魅力所在,对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学生健康人格全面塑造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灵魂,集中概括了高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以及教学理念,由内而外,内塑心灵,外塑形象。
第一,德育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大学》开篇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标。大学校训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德”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个性的形成。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重庆大学校训“厚德笃学,砺志创新”;香港大学校训“明德格物”等等。
第二,智育功能。智育是教育者设定一定的情境,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的教育手段,经过实践的锻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智育的水平。在现代大学建立伊始,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大学延伸出诸多的功能,例如,科研、政策咨询等等,但是现代大学中一些校训仍然未变,保持大学最初本真精神,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例如,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创新”,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第三,熏陶功能。校训已经超脱校训单一含义,更多传递其他方面的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校训“知明行笃,立诚致广”强调知行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的统一,树立至诚的精神,不断探索真理,达到广大的境界。北京科技大学校训“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强调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北京林业大学校训“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 ”,这些校训不仅包含深刻的哲学哲理,同时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让身处在其中的师生能够全身心受到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对大学生情操的培养。
2.2激励功效
大学校训是一个学校活动主体的行为准则。第一,对受教育的主体提出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基本的行为要求。第二,校训为广大受教育的客体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广大大学生成长成才其提供强大内生驱动力与可能性。大学的校训能够很好的将大学的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学校教育主客体之间强大的正能量。
大学校训作为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的象征,为高校的发展定下总基调。在这种“纲领性”精神的指引之下,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激励效果,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强调德才兼备,素质高,技术硬的专门人才。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旨在传达需真诚、朴素,同时兼备立有远大志向,勇于实践的精神。这些校训既体现着学校对受教育者满怀殷切希望,又体现着学校的发展道路与目标。
2.3引导功效
第一,行为规范上的导向。大学校训对于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是大学师生的座右铭,是大学师生的精神追求,具有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国家会计学院校训“不做假账”;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知”;南京审计学院“诚信、求实、笃学、致公”等。无一不向大众传达这些院校的办学理念。
第二,理想信念上的导向。毫无疑问,一所大学的校训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的感召力是巨大的,它能够让作为行为主体的大学生有一定的指引性,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河海大学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第三,目标定位上的导向。大学校训不仅反映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更反映出大学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众意识、价值观念[3]。大学校训很多都把自身的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点在校训体现出来。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2.4约束功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训表面上虽没有明令的条文规章制度,但是从内心上形成一种道德衡量标准,从而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正是校训这种具有强烈内在影响力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唤起个体的责任感,形成文化场域的最大合力、凝聚师生爱校荣校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使之学而有成、言而有物、行而有度。
大学校训中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极为丰富,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丰富载体的支撑,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将大学校训精神转化为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不断挖掘现实的可能性途径。
3.1以媒体宣传为重点,引领校训育人新风尚
以校园媒体宣传为重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第一,以学校层面宣传为重点,充分依托“易班”发帖、博文撰写功能、微信推送功能、微博舆论导向功能、
校园电台广播、校园宣传画展以及校报等平台大力宣传校训文化。第二,以“青年意见领袖”为突破,大力倡导主流校训文化价值,以更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语言,让校训文化概念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第三,以学生自治组织为补充,形成校训文化宣传的合力,如福建师范大学依托学生溪源江论坛、校院年级微博等渠道。让校训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行为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度,进一步传播校园文化,提高辐射能力。
3.2以校园文化为平台,打造校训育人新高度
育人是学校办学的宗旨,是学校天然的使命。育人不仅要通过课堂的教学完成,更要通过学生活动实践来渗透校训精神。研究表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科技竞赛活动是承载校训精神的有力平台,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校训的精神指引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事物间存在普遍联系,同时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效果,学生在深入践行校训精神的同时也有利于校训的推广与传播。
3.3以“两课”课堂为载体,拓宽校训育人新思路
充分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课堂载体,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达到传授知识,又实现校训的宣传与传播,进一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育人效果。德者,才之帅也。育人先育德,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有意识地结合校园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将校训精神在课堂上开展,积极渗透校训的价值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4]。
大学校训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增强对大学校训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发挥校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作用,成为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苗作斌. 校训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05(1):25.
[3] 杨军奇, 张恒道.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微[J].大学教育,2014(4): 42-43.
[4] 陈梅香.高校校训的德育功能研究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