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某水库成库条件分析

2016-08-18 07:16:19李立桁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湖南长沙410002
低碳世界 2016年18期
关键词:溪口坝址库区

李立桁(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湖南 长沙 410002)



湘西某水库成库条件分析

李立桁(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湖南长沙410002)

水库的成库条件论证是水库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岩溶地区的库区渗漏问题。本文针对水库库区内岩溶发育,采用手持GPS泉点定位和地质构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发育情况和岩溶发育规律,为水库的成库条件论证提供依据。

水利水电;水库;岩溶;渗漏;地质成库条件

1 引言

水库坝址位于湘西吉首市西南部,属于沅水一级支流武水水系,干溪河上游。主要开发任务为灌溉,兼顾城市供水。水库坝址集雨面积约12km2,灌区面积大约1.8万亩,正常蓄水位332m。水库库区的灰质白云岩岩溶弱发育,灰岩岩溶较发育。因此库区岩溶水文地质问题是本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特别是可溶岩层内岩溶发育情况,地下水补排关系,是否存在岩溶管道型渗漏等,是本次工程能否成库的关键因素。

2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库区发育于中低山峰脊峡谷地貌中。干溪的支流小溪口以上,河段宽2~5m,河床高程一般为297.85~494.0m,河床坡降较大;两岸为峡谷,两岸山顶多发育陡崖,河床中堆积崩积块石较多,直径2~5m,最大见20m,地势险峻,两岸无阶地发育。

2.2地层岩性

库区内大部分基岩裸露,各地层由老及新分述如下:

寒武系下统杷榔组(∈1p)灰绿色页岩,薄~厚层状,岩溶不发育;

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灰色灰岩、以薄中厚层条带状,泥质条带,岩溶较发育。

寒武系中统敖溪组(∈2a)灰白色粗粒中厚~厚层灰质白云岩,岩性坚硬,岩溶弱发育,垂直节理发育。

第四系残坡积(Qedl)及冲积崩积堆积物(Qcol+dl)。

2.3地质构造

工程区位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地带的西南段,岩层倾角比较平缓,一般倾角在6~13°。由于倾角较缓,受构造影响,岩层产状的轻微变化,在工程区周边形成了干溪河背斜、老虎坡向斜及小溪口库尾发育断层一条。其特征分别如下:

干溪河背斜:以干溪河河床为轴,轴向北60~80°东,北翼岩层较平缓,岩层产状:N45~70°W·NE∠6~13°,南翼岩层较平缓,岩层产状:N20~45°E·SE∠8~16°。

老虎坡向斜:位于干溪河背斜的北部,轴部大致位于干溪与明杠溪中部的山脊。轴向北60~80°东,北翼岩层较平缓,岩层产状:N30~65°E·SE∠8~15°。南翼岩层较平缓,岩层产状:N40~70°W·NE∠6~15°。

小溪口库尾断层:该断裂位于小溪口库尾,逆断层,产状:N30~40°E·NW∠35°,断层破碎带宽3~5m,影响带1~2m,断层面有水渗出,见溶蚀现象。

2.4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地下水主要为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三种。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冲积之砂卵砾石、残坡积松散层孔隙中;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各岩体的裂隙之中;岩溶水分为溶洞水和溶岩裂隙水:溶洞水赋存于灰岩、白云岩层的岩溶洞隙中,大气降水通过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入渗补给,以暗河及岩溶泉形式出露,具有流量大、动态稳定的特点;岩溶裂隙水赋存于碳酸盐岩岩溶裂隙中,受季节影响流量变化大,以裂隙为渗漏通道,以岩溶裂隙泉的形式于沟谷切割处排泄。

库区两侧泉水补给库区为主,沿两岸山体的山沟均有泉水流入库内。各溶隙泉点统计见表1。

表1 水库库区主要泉点统计表

2.5库区溶岩发育特征

库区分布的主要地层为寒武系地层,以条带状灰岩和粗粒结晶灰质白云质、页岩为主,其中页岩岩溶不发育,条带状灰岩岩溶较发育、灰质白云岩岩溶岩溶弱发育。通过平面地质测绘,区内溶洞、溶隙管道较发育。其中溶洞6处(钻孔内发现溶洞2处),发育地层皆为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洞口高程307~355,溶洞发育长度约10m;溶隙管道1条,溶隙管道无固定进口,枯水季节见有多处漏斗状入口,且随水量的大小,进口在上下游有变化,根据连通实验结果,出口为腾寨河床边上,管道高程307~313,发育地层为寒武系中统敖溪组(∈2a)。

3 坝址位置选择

库区麻力湾至支流汇合口处,上、下两个坝址进行比较。根据流域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的发育与分布特征等方面情况进行比较:

上、下两坝址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基本相似。左右坝肩和坝基部位,上坝址弱风化带埋深相对较浅。根据钻孔揭露,上坝址未发现溶洞、层面溶蚀现象下限深度18.5m;下坝址钻孔内发现溶洞2处,线岩溶率5.4%、层面溶蚀现象下限深度19.0m。水文地质条件比较,上坝址坝基岩体相对不透水层(透水率小于5Lu)顶板埋深相对较浅,优于下坝址。因此,上坝址相对更为合理。

4 水库成库条件分析

水库区主要由干溪冲沟和两条支流冲沟组成,库区麻力湾至支流汇合口处,为坝址区域,河谷较开阔,两岸成较对称的U字型,水库区周围山体地形完整,为良好的库盆。

4.1库首成库条件分析(小溪口汇合处至坝址)

该段为纵向河谷结构,左岸高程320m和右岸高程300m以下为杷榔组(∈1p)页岩,岩溶不发育,属于相对隔水层;以上为清虚洞组(∈1q)块状灰岩、条带状灰岩,岩溶较发育。根据岩溶水地质调查,两岸泉水Q10~Q13出露高程均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坝区及两岸钻孔及物探资料揭露,两岸无连通性岩溶管道发育,地下水位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因此,库水向两岸渗漏的可能较小。但坝址区左右坝肩溶岩裂隙延升较长,局部与地表相通,存在库水沿结构面绕坝渗漏问题。

4.2库区中部成库条件分析(腾寨至黄同村)

该段河岸长约2.5km,属U型河段,河床发育Ⅰ级阶地,阶地宽一般小于50m,河床地面高程一般为293~360m,两岸地势较高,山体雄厚,距离最近低谷最近距离1750m(右岸)~3500m(左岸),且其邻谷高程在520m以上,远远高于正常蓄水水位,因此库水位不存在向邻谷渗漏问题。地表调查,该段见溶洞R1发育,洞口高程315m,溶洞内水流向库内,库盆见溶隙管道1,库水进过溶隙管道1后仍然流向库区。库左右岸两岸均有泉水出露,Q6、Q7泉点出露高程略低于正常蓄水位,但泉水均流向库内,且常年不枯,推测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故此段成库条件好,不具备水库渗漏条件。

4.3库尾成库条件分析(杉树口至库尾)

该段属于峡谷型河段,阶地不发育,河床地面高程一般为294~365m,左岸地势较高,山体较单薄,库尾正常蓄水高程处距离邻谷最近距离约500m,两岸有Q1~Q4泉水点出露,出露高程高于正常蓄水水位,且泉水均流向库内,因此不存在向邻谷渗漏的问题。

根据岩性分析,左岸岩体具有可溶矿物,但是其中的不透明矿物(炭质和金属)局部富集成条带状,从宏观岩组分布来看,左岸岩体为条带状灰岩夹页岩,页岩厚度0.2~1.57m,形成了相对隔水带,一定程度的阻止地下水下渗,有效的减弱了岩溶发育,据调查左岸未见水平溶洞等发育现象。

4.4小溪口支流段成库条件分析(小溪口库尾至汇合处)

在明杠溪右岸调查表明,该段存在岩溶下降泉,泉水出露高程460.8~511.9m,高于正常蓄水水位,故推测在小溪口支流左岸存在一分水岭,该分水岭高程高于正常蓄水水位,以该分水岭为界,小溪口侧库水流向库内,明杠溪侧水流流向明杠溪下游。小溪口库尾断层规模小,且高于正常蓄水位以上。故库内小溪口支流左岸成库条件好,该段存在库区渗漏的可能小,成库条件良好。

综上所述,水库库区干溪两岸及小溪口支流右岸成库地质条件好,不存在渗漏问题,根据成库论证成果,由于库盆底部出露的隔水底板杷榔组(∈1p)页岩高程上坝址为 318m,且连续分布于库区盆底,岩溶发育受隔水层控制,因此从地质、地形上均存在对库区进行有效防渗的基础。故整体水库成库地质条件良好,经适当处理后,水库不存在库水渗漏问题。

5 结束语

总结该水库的勘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工程以平面地质调查为主,辅以钻探、物探以及连通实验等勘察手段,分析得出了水库向邻谷渗漏、岩层、构造等渗漏可能性小的结论。岩溶地层重点查清是否存在岩溶管道、暗河等分布,相对隔水岩体的完整性、连续性及断裂构造对两岸山体的破坏程度。从而得出水库具备成库条件。

[1]周如学.湘西岩溶地区水利工程坝址选择刍议[J].湖南水利水电,2010(3):46~48.

[2]梁彬,等.湘西大龙洞岩溶流域生态环境分析与治理对策[J].长江流域责源与环境,2005,14(6):764~769.

[3]邹成杰,主编.水利水电岩溶工程地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TV697.3

A

2095-2066(2016)18-0071-02

2016-5-17

李立桁(1980-),男,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勘察设计。

猜你喜欢
溪口坝址库区
江西省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
库尔楚水库坝址比选分析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雨花·艺术 崔海作品
雨花(2021年7期)2021-07-13 06:10:18
浅析步亭水库坝址、坝线的方案比选
西浦廿题之聚仙亭
酒泉市洪水河水库坝址方案比选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