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呈现】
前不久,南京理工大学有301名同学的饭卡上“莫名”多出了钱来。有的多出了十几块,有的多出了三百多块。据悉,这是该校最新启动的“暖心饭卡”项目,旨在解决贫困生的吃饭问题。
3月21日,南京理工大学301名同学收到了一份神秘礼物——每个同学的饭卡多了11.63元至340元不等的特别补助。以后,每年9个月的在校时间里,他们每月都会收到这项补助,直到毕业。
和其他捐助方式有显著不同,南京理工大学采取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甚至在收到补贴前,没有任何学生知情。
“这样做,学校想在确保学生尊严的基础上,给贫困生送去温暖。” 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王虎表示,不少家境贫困的学生因为面子原因不愿意申请贫困生奖助学金,一些公开的评审和公示可能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那么,301名贫困生名单以及补助金额是如何确定的?
据悉,南理工教育基金会对全校所有在校本科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区间为2015年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其中,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
为了进一步增强科学性,“准援助对象”确定后,各学院的辅导员(对学生个人及家庭情况更熟悉)对各自学院的名单进行核对。首批经过大数据圈定的314个名单中,最终有301人得到了首批“暖心饭卡”的资助。具体而言,该校实行一日三顿、每顿7元,30天共计630元的标准,学生实际就餐支出和630元之间的差距,就是实际补助金额。换言之,学校是按照希望每位在校生“每顿饭吃上7元钱”的标准来实施点对点“充钱”的。
按照这个标准和方案,首批301人获得了从11.63元到340元不等的补助。王虎说,真正的贫困生,大部分还是去食堂就餐的。因此在他看来,这样的筛选方式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据介绍,数据分析期间,该项目是完全保密的。“我们不想让调查的样本失真,所以前期的工作做得十分保密。”王虎说。
由于学生具有流动性,该基金会将根据具体情况,增减资助对象。为了让这样的暖心工程惠及更多的贫困生,基金会也开展了面向南理工校友和教职员工的捐赠活动,目前热心校友已经捐助了5万多元。
【多维解读】
1.精准
南京理工大学的做法很人性化。学校通过对全校1.6万多名在校学生2个月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把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受资助对象,然后“偷偷地”给予不定额补贴。没有申请、没有公示,调查工作也十分保密,为避免错漏,还请来各学院辅导员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核对,以保证“扶贫”的精准。贫困生吃食堂多、餐均消费少,通过饭卡记录进行辨识,识别度好、可信度高;科学精准,又富有人情。
2.走心
不时有高校行政老师抱怨:学生工作越来越难做,有时一片好心,却不被领情。也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为困难群众送温暖、助贫困人口脱贫,或是“大水漫灌”式,或是“文不对题”式,钱花了不少,但对那些真困难的人,却难解其困。其实很多时候,困难多只因想的少。南京理工大学这张“暖心饭卡”,采取无需申请、直接暗补的方式,既维护贫困生的自尊心又“精准扶贫”的好办法,真暖心。而暖心的背后,是走心。多站在需要帮助的一方想一想,多一点精细管理、现代手段,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而不是抱着敷衍塞责的“完成”心态,何愁找不到深受欢迎的“暖心”办法呢?
3.温暖
尽管富裕与贫困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但从“爱面子”的人性特点出发,许多人不愿在公众场合谈及自己的困顿,也不想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形。这也是社会上“炫富”多于“炫贫”的原因。“炫贫”只有在价值扭曲或政策有漏洞的时候才会出现。顾及到不少家境贫困的学生因为面子原因不愿申请奖助学金的心理。南京理工大学采用“悄悄”补助的方式,根据学生消费水平,把困难补助金直接打入学生饭卡,你知我知别人不知,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就真是值得点赞的做法。悄悄地“点对点”的“暖心饭卡”,完全出自一种善意、一种认真、一种关爱的初衷,也一定会产生温暖的结果。
【适用话题】
精准;暖心;尊严;善意;人情味;用心良苦;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