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主体的发展思路与管理研究

2016-08-16 14:41班德友
现代农业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天然林人工林木材

班德友

现代林业是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由此可见,现代林业具有持久性、动态性、协调性、综合性、可行性。

1 现代林业发展观

1.1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保护合法权益,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增加收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

1.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改变人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观念,实现“天人合一”。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提高生产力。

2 现代林业发展思路

2.1 以木材生产为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乔灌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2.2 加大人工林培育

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我国现有的天然林大部分处于大江大河源头,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生态价值无可估量,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这些宝贵的天然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木材供给随之减少,而需求还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矛盾相当尖锐。必须正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其他依托森林的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重视产品生产。要保护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就必须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其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

2.3 建立生态建设的动力机制

用新的生态指导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山川秀美,推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人文关怀诸方面都产生新的变化,实现人、社会人和自然人三大系统的协调,在各方面构建生态文明的新的社会形态。我国人口多,欠发达地区面积大,人为破坏资源的因素多,生态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机构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手段,难以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

3 结语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实施科技兴林。首先,利用高科技手段,要提高重视高新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林业经营和治理的科学化,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围绕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促进林业科技与工程建设的紧密结合,不断采用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林业产量;林业必然走向以生态建设为导向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上来,在这种背景要求之下,我国林业必须在能够做好建设的基础上,坚持生态化、社会化及科技化的道路,从而确保满足社会对于林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芳.浅议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J].安徽林业,2009(4):67-68.

猜你喜欢
天然林人工林木材
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建设成效与经验探讨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我国人工林生态轮伐期探讨
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对策探析
山东泰山3种人工林小气候对比分析
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规律
严格木材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