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油画作品选
董敏,女,197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200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毕业于乌克兰国立美术与建筑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米·顾依达油画工作室),2006-2009米·顾依达油画工作室技法博士研究生。乌克兰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肖像画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女孩肖像之一 100cm×80cm 油画 董敏
女孩肖像之二 101cm×76cm 油画 董敏
中国画是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和艺术的表率。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必须最集中、最典型地具备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诸多要素。中国画从形式到理论都自成体系,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从而区别于世界其它造型艺术。
但是,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没有一门艺术像中国画一样,从一百多年前直至今天,还在不断地被反思、讨论和争议,甚至受到错误观念的误导。尊重中国画的传统精神,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已成为多数中国画家的共识。然而,一些中国画家未必对中国画的基本规律、理念理解深刻,阻碍了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面对这些现象,为什么不从博大精深的历代中国画佳作、中国画理论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正确的答案呢?因此,重申和澄清中国画的一些基本规律、基本理念,弘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坚持继承传统中国画以繁荣和发展民族绘画,显得必要和迫切。
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画的审美观、创作观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中国传统绘画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民族的传统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装饰纹样、工艺美术),传统的文学作品、戏曲、建筑……甚至中国汉字都具有意象、兴象理念的艺术特征。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比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民族的象征与精神,龙与传统吉祥物凤凰、麒麟等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
中国画是注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以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是通过意象、兴象而达到寄物移情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兴象作品才为上乘之作。如果中国画偏离了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兴象理念的表述,中国画就失去了生命。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正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中国画是强调主观意识的绘画,山水画需要自我心灵与天地大化结合;需要思想情感与山水灵性的结合。画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审视大自然,山水非眼中之山水,山水就是“我”;意象、兴象理念赋于中国山水画内美性格,是自我精神的真实写照,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美学理想。
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体系,以意象、兴象理念为基础,线为基本造型手法。主观意识超越于自然物象,笔墨表现力高于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神在形似之外。“以形写神”突出气韵,“气韵生动”在传统“六法”中置于首位。以中国画的有法之法演变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创作自由境界,形成自我绘画风格。以“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观,用笔墨形式,寄情于物、借物言志,将自我精神与客观世界的融合统一,而达到“澄怀味象”“以形媚道”。通过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而达到人生修为的立本之源。
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
中国画的线条代表着中国画的传统与精神。线条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线条就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是中国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最主要特征。貌似简单的线条,最具有耐人寻味的变化和灵性,为意念力的表现、人格化的创造,是中国画最具难度的基础技法和精神承载。中国画崇尚笔墨至上,强调书写性,要见笔,笔笔分明,笔中有物,以突出线条笔触。清代范玑认为:“画以笔成,用笔既误,不及议其画矣。”中国画的渲染与设色不能平涂,也需见笔,只是墨色、色彩浅淡,用笔更粗犷、体积更大的线条而已;墨法来源于笔法,墨法之妙全从笔法中产生,这是中国画基本技法的实质。以长短、粗细、浓淡、干湿形态各异的笔法线条与笔法点染,交错纵横,相互交融,产生了中国画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