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素质文化思想生成逻辑*

2016-08-16 05:43单培勇高居家
关键词:生成逻辑改革开放

单培勇,高居家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素质文化思想生成逻辑*

单培勇,高居家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生成逻辑清晰地展现出:建构新型文化教育观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生成起点;坚持人本立场,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内在价值生成;弘扬“真、善、美”,以提升中华民族素质新文明观念和审美水平为目标的内涵生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新型价值体系与实践标准的生成。在探索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教育路径与方法中形成实践观等全面生成的脉络,由此形成了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实现路径与方法相互联系的素质文化范式。

关键词:改革开放;素质文化思想;生成逻辑;文化范式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对生活世界文化上的评判和对自身认识的理解上形成了种种不同的标准或对立的价值观,所引起的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文化缺失性失衡发展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1]的价值诉求越来越强烈,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明确,实现“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越来越繁重。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了以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理论体系、新的实践路径与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观念形态文化,为中华民族成员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践行依据。基于此,对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生成逻辑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和确认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内涵、范例、理论、路径与方法等相互联系的素质文化范式,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建构新型文化教育观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党推进中华民族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生成起点

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方法,而且也是“生产”人的素质的重要方法。人通过教育或训练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与技能,既是其自身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其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所在。而教育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状况。文化的繁荣必然会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并积极推动着人的素质发展。而文化发展缓慢,必然导致教育发展观念滞后,不利于人的素质提高。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文革”期间,由于受“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轻视教育的现象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普遍存在。“知识无用论”泛滥,知识分子政策被扭曲,学校教育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教育及科技事业停滞甚至倒退,造成了一代人学业的荒废,导致改革开放初期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下、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大批职工缺乏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科学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严重不足;多数农民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普遍推广,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生育、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能顺利实施,不良社会风气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严重阻碍着社会进步。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认为:“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2]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劳动者素质低下,既是“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的结果,又是文化严重倒退的结果。

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提高劳动者素质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在1985年5月19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力的强弱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以及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3]。而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革新教育观念,把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到文化建设的新高度。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职工、农民教育及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主体素质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而面对新的形势,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不能适应国民素质提高的需要。对此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4]。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从此,“文革”期间的文化范式中存在的教育观念滞后问题,被新时期新的教育理念所取代。

综上所述,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经过理性思考及实践验证所形成的新型教育理念,表现出文化范式的价值取向,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实质上,建构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是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价值取向在教育价值领域的反映,旨在新时期“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活动分子的教育,都能自由选择职业,不致由于现存的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种职业”[5]。显然,我们党推进中华民族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生成,源于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教育观念的生成,这也标示着党推进中华民族素质发展文化范式的形成。

二、以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党推进中华民族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内在价值生成

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着力提高国民素质,并把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系作岀了深刻的阐述,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则取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四有”公民,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同时强调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上所作出的伟大价值选择,高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价值同一性和目的一致性。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弱化,造成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死灰复燃,表现出的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中华民族素质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们党针对当时所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培养“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这在我们党的重要决议中,既是首次提出“四有”“一提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首次明确构建中华民族素质基本结构,并把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为中华民族素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一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也为其竞争搭建了更大的舞台,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竞争性明显增强,促进着中华民族素质新文明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社会丑恶现象滋长蔓延,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腐蚀着中华民族一些成员的灵魂,造成了中华民族素质文化的失衡发展。对此,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进一步强调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要求大力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促进中华民族思想素质的提高。在道德观教育中,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促进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由此进一步升华了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既要求全民开展健身运动,又提出完善社会医疗卫生体系,并把健康素质列为新型中华民族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华民族素质结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构成趋向系统化和科学化。可见,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素质结构进行新的价值构建,在观念形态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表征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是对中华民族素质文化精神的凝结和新的提升。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的文化建设既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与素质完整而均衡发展,又重视提高中华民族健康素质,使人民这个民族主体生活健康幸福,还坚持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使人的生活升华到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就进一步证明,党推进中华民族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意义,内在地包含着对中华民族素质文化属性的确认,集中体现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内在的价值观念,标志着党推进中华民族素质发展文化范式的内在价值形成。

三、弘扬“真、善、美”,培育知荣辱风尚,以提升中华民族素质新文明观念和审美水平为目标: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精神内涵生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6]18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和实现公民文明素质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旨归。

公民文明素质与社会文明有机统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促共进,共同推动着新型社会文明系统的形成。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积极作用于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又积极影响着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共同促进着主客体文明的新发展。主客体文明的新发展作为评价公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的发展尺度,它在强调主客体文明共同发展的同时,又强调发展过程、发展结果的文明。其内在要求是全面促进中华民族素质的精神文明和审美水平提升,以形成新型的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即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新文明观念,通过主体内化和实践外化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健康心态、文明水平和审美能力。而表现中华民族素质新文明内涵特质的生活、心理、精神、生态文明的观念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结构,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同时,也说明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保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征程中,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所存在的文化缺失性问题,严重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中存在的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的生活文明素质要素缺失、冷漠心态的心理文明素质要素缺失、腐败现象高发频发的精神素质要素缺失、环保责任意识不强的生态文明素质要素缺失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感召力、价值影响力、道德规范力,以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成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水平,以解决当代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缺失性问题,才能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全面保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把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建议》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守法、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与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与培育奋发进取、开放包容的健康心态的文明素质教育层面,从修身律己、平实做人和创新创业、劳动致富的个体文明素质要求层面,从净化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文明环境层面,从运用教育、行政、法律、舆论等手段的社会文明综合措施层面,为全面提升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作出了具体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四个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素质向新型文明转型的过程,是由物质需要向精神文化需要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价值内涵与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精神和审美内涵的一致性,文化理论的创新与素质文化对人的素质发展塑造的内在统一性,是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和文化思想精神内涵生成的根本体现,积极作用于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范式精神和审美内涵的形成。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新型价值建构与实践标准生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快速转型,在给社会生活带来利益关系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同时,也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原有的生存观念、生存心态、生存途径、生存实践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转型的要求。人们处在改变过去习惯性的生存方式和等待建立新的生存方式之间,其“新价值观尚未确立,传统价值观就被简单地否定,从而陷入一种价值真空或半真空状态”[7],导致了人们价值取向的迷乱,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由此呼唤着新型的、统一的、被民众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特殊发展时期对建构新型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即人民需要的、合理的、公共性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体层面价值观,具有符合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提高的文化需求的核心价值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有其逻辑性、合理性与合目的性。就此意义上说,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范式生成也有其逻辑性、合理性与合目的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并作出了系统的阐释,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最高价值取向,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它的根本意义在于:明确了现在和未来中华民族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实质上,明确了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发展观。它不仅赋予了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新的内涵,为新型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结构的科学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所提供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价值取向,其具有的很强的价值引领性和整合多样化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的功能,对于解决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文化缺失性失衡发展是任何文化观念都无可替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所具有的突出的“塑造”价值意义,也体现了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新型价值建构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层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旨归和实践要求,是当代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实现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均衡发展的价值尺度,对中华民族成员的生活文明素质、心理文明素质、精神文明素质、生态文明素质发展具有规范功能。这是因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地包含着人作为主体的文化观念创造和自我塑造,才使人对新型价值观的创造与对自身文明素质的塑造相统一,进而在提高自身文明素质的价值选择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选择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内化与外化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新特质。

概而言之,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特别是文化多元的情境下,我们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根本价值来定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践行标准来确立,标志着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新型价值建构与实践标准的生成。这也充分说明,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文化范式形成的理论创新性、实践自主性和超越时空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其他文化生成范式形式的不同特点。

五、坚持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群体素质和培养个体文明素质相给合的教育路径,区分不同层次与不同群体、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方法: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实践观生成

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践中,坚持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群体素质和培养个体文明素质相给合的价值导向。清晰地显示出由重视劳动者价值主体向着重视全民族、群体、个体价值主体的扩展,由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价值导向转向重视提高全民族、群体、个体文明素质相结合价值导向转变的演进轨迹,形成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群体素质和培养个体文明素质相给合的教育路径,并以此形成了区分不同层次与不同群体、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方法。

在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路径的价值导向上,我们党科学选择了提高整体素质、群体素质和培养个体文明素质相结合的教育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路径的价值导向,表现出两大鲜明的特征:一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与提高群体文明素质相结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以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到提高市民、农民群体文明素质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清晰地展现了我们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与提高群体文明素质相给合的价值导向。二是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与培养个体文明素质相结合。把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与个人品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与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结合起来;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践行市民公约、乡规公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结合起来。从“四个结合”来看,表现出了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整体与个体教育路径的高度统一,具有科学的实践性。

在素质教育方法上,把区分不同层次与不同群体、重点与普及结合起来开展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1)把抓好干部队伍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尤其是教育“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9]。(2)把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作为基础工程,“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10]。(3)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6]32。(4)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之中。(5)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其素质教育方法表现出了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与中华民族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性。

中华民族素质、群体素质与个体文明素质是一个互促共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民族素质是由各群体素质综合而成的,各群体素质是由每个个体素质综合而成的。从最终意义上说,只有每个个体文明素质得到发展与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才能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是因为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素质都是由文化所联接、影响、塑造的,所以文化塑造着人们成为不同的个人,也塑造着每个个体不同的素质特征。每一个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心理态度及行为方式如何,都是文化作用的结果。每个个体的文明素质发展水平如何,则取决于他对先进素质文化观念内化与实践程度如何。“‘全面发展的个人’为文化发展的旨归,为存在形态的真实的落脚点。”[11]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旦中华民族素质新的特质形成以后,就会对个体文明素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可见,我们党根据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现状及特征,在素质教育路径与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标志着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文化范式的实践路径与方法的生成。

据上而论,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展现出了素质教育观念生成→价值观生成→精神内涵生成→价值建构与实践标准生成→实践观生成过程的清晰脉络。由此形成了文化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素质文化观,主要包括: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内涵、价值选择、践行准则、理论模式、实现路径与方法及素质文化认知方式的相互联系的素质文化范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2.

[3]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59.

[5]斯大林. 斯大林文选: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25-626.

[6]本书编写组.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7]陈新夏.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素质与人的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2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9]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1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1.

[11] 操奇.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说新解[J].学术论坛,2014(2):26.

(编辑:蔡秀娟)

DOI:10.3969/j.issn.1673- 8268.2016.04.001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理论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15BKS102)

作者简介:单培勇(1955-),男,河南渭县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民素质学、素质文化学学科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8268(2016)04- 0001- 06

The Formation of the Generating Logic of Promoting the Chinese Nation’s Civilization Quality by the Par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SHAN Peiyong,GAO Jujia

(CollegeofPoliticalScienceandPublicAdministration,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Party has bee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ivilization quality, which clearly shows the new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regard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quality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Adher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policy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nation; Carrying forward the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new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and aesthetic level as the goal of spiritual connotatio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order to promote new values construction and standard of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ivilization quality. The practice viewpoint form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ivilization quality education methods. Thus, the quality culture paradigm is also formed, which includes culture connotation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ty of Chinese nation civilization, values orientation and code of conduct, achieving paths and methods finally formed.

Keywords:reform and opening-up; quality culture thoughts; generating logic; cultural paradigm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