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的价值及其限度
——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

2016-08-16 09:32李正旭
传媒 2016年13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受众

文/李正旭

论新媒体的价值及其限度
——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

文/李正旭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引发了全球性的媒体革命。新媒体以其即时、便捷、个性、多样的特点,带来了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体验,成为传播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力图从传媒生态学的视角探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明确新媒体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总结新媒体的价值所在,并结合媒介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新媒体的价值限度,以规避工具主义和技术理性带来的严重后果。

新媒体 价值 媒介生态 互联网+ 全球化

作为今天的时代主题,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对全球化做了一个精准的定义: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情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因此,全球化本质上是指不同的社会情感或地域关系之间建立起来的跨越地域的全球性连接方式,形成了全球化的网络。而这种联系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普及,媒体借助网络引发了全球性的媒体革命。新媒体以其即时、便捷、个性、多样的特点,给受众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介体验。因此,新媒体迅速成为传播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新媒体因其特殊的商业价值,早已通过商业途径迅速在受众的生活中蔓延,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大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在受众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受众也开始体味到新媒体带来的恶果,如现实身份的迷失、情感的淡漠等。同时,新媒体需要在文化认同与自由主义之间和虚拟环境与真实生活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才能最终实现媒介共存共生,最大程度地彰显新媒体的价值。

一、新媒体:作为媒介生态学的理解

1.媒介生态学:理解新媒体的钥匙。媒介生态学研究最初起源于北美。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作为先驱者,其在对《技术与文明》的论述中,首次把媒介与生态联系起来,这一做法奠定了媒介生态理论的基础。而“媒介生态”一词的提出是由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和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后经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将“媒介生态”正式引入到学术领域成为专有名词。“生态”一词的成功引入,以其更强的解释功能,生动表达了“传播媒介与社会互动的关系、特征和规律”。美国学者戴维·阿什德认为,从本质上说,传播生态学意在帮助受众理解社会行为是如何被组织起来为社会秩序服务的。

因此,媒介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把传播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研究传播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把媒体环境作为一种生态,探寻媒介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探寻保持文化和社会象征意义平衡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精神。把握媒介生态学的关键在于应该把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在共生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准确定位各种传播媒介的生态序位,从而促进社会文化和象征意义的动态平衡。

2.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新媒体:超越浅表的解读。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新媒体”一词逐渐为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所熟悉和认识。美国人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了“新媒体”概念,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应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技术特征为依据,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有很多新的特征,比如,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而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

但是,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有那一时期所谓的“新媒体”,受众仅仅只是恰好遇到了这一时代的“新媒体”。因此,仅从时间和技术角度定义新媒体不免流于表面。对新媒体的解读必须找到它内在本质的新颖性,才能使它成为那一时期真正的“新媒体”。媒介生态学为人类提供了很好的视角,特别是传媒生态学学科特征提供了直接的借鉴意义。

媒介生态学的学科特征集中表现在:承认传播和文化间的共生关系,因为传播是人类社会互动的过程,而文化则是这一互动的产物;媒介和文化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承认要理解媒介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将会是艰难的努力;媒介生态学可以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文化或社会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具有教化的功能。具体可以理解为:一是媒介生态学重视媒介自身生态共生和媒体与文化生态的共生;二是重视媒介的功能不只是浅表的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功能,还具有功能表象背后的人文、创新等价值,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能轻易把握;三是媒介是信息的载体,信息被深度关注后才变为知识,这时知识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媒介生态学主张发挥媒介的价值引导的功能。

据以上理论,新媒体在媒介生态中享有和传统媒体一样的生态序位,有其自身的属性,发挥着自身独特的功能,这就是新媒体“新”的要义,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的功能上。

首先,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拓展。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另一种认为新媒体只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补充。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看,各种各样的媒体作为媒介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二者是共生的关系。互联网电视、互联网电台、互联网报刊、互联网杂志等新兴媒体的成功,证明了新媒体以其优越的新功能与传统媒体实现了功能互补,共存共生。

其次,增加了认识世界的途径,突破了拟态环境。媒介传播的信息并非像镜子一样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以特定的视角和手段经“过滤”和“再构造”之后,呈现给受众。媒介所呈现的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被媒介选择、解释后的世界。因此,媒介构造的环境可能不真实,出现事实歪曲现象。媒介取代真实的世界,创造一个“拟态环境”,让受众难辨真假,特别传统媒体由于传播路径的单向性,受众把这种经由筛选的“拟态环境”当做真实环境并决定自己的行为时,将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新媒体,以其传播的开放性和大众参与的形式,拓展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强了媒体信息反映世界的真实程度。

最后,弥补传统媒体的身份认同“涵化”功能的弊端,发挥新媒体人际传播的个性化特色,培养文化生态的个性特征。传统媒体以其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使受众生活在大众传媒创造的“拟态世界”中,塑造着一个个“神话”,吸引着受众走向相同的资讯环境,当他们返身现实时才发现自我早已迷失。同时,传统媒体因为对内容的“过滤”和“再造”,控制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甚至蔓延至受众的生活,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就此被扼杀。而新媒体的出现,以其传播多对多、开放性的特点,使公共领域的“权威主导”模式走向衰落,文化传播出现多元的路径和内容,增加受众的选择机会,从而引导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和养成。

二、新媒体的价值: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解读

本研究以“检索式A∶题名=新媒体and题名=价值or题名=新媒体and题名=限度(精确匹配)”为检索式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献,共获得378篇文献(截至时间为2016年4月)。利用SATI3.2析出新媒体价值研究的关键词关系矩阵,导入Ucinet6.0进行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借用特征量(Eigenvector)筛选出与本主题直接相关的关键词得到下图。

首先,通过图可知新媒体价值现阶段的研究较为全面,已形成了一个各研究彼此相通的全网高密图。对各结点度进行考察发现,对新媒体价值的讨论主要是在新媒体时代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新媒体时代成为这一时期相关研究的中心。而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媒介环境、新媒体环境、媒体信息和媒体价值,它们的结点度也相对较高,其中以媒介价值的结点度最大,仅次于新媒体时代。可见,媒体价值研究也是“明星”,是热点研究问题。

图 媒体价值及其限度研究简要图谱

其次,以结点之间的间距作为划分的依据,间距越短,意味着彼此联系更密切。对媒体价值的研究主要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围绕“传播价值”“新闻价值”“价值取向”,舆论信息的“主流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的。随着对新媒体研究的深入,当把新媒体客体化后,从“新媒体”与“价值”链接后,发散出了“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广告价值”“商业价值”“人文价值”“创新价值”,并从教化功能出发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通过结点度和结点间距,传播学角度的新媒体价值挖掘较为充分,而新媒体客体化后的人文价值研究最为薄弱。

结合以上现状,关于新媒体价值的研究已呈现出明晰的研究特点,进一步可以归纳出新媒体价值研究的种类:一是以研究视角为划分依据可以分为传播学视角下的“新闻价值”“传播价值”、经济学视角下的“广告价值”“商业价值”、社会学视角下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教育学视角下的“人文价值”“创新价值”。二是以新媒体功能为划分依据可以分为沟通功能下的“新闻价值”“传播价值”、经济功能下的“广告价值”“商业价值”、教化功能下的“人文价值”“创新价值”“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这些是从传统视角对新媒体的价值进行研究。本研究拟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对新媒体的价值做出新的解读,以揭示出新媒体的内在价值,以便于合理利用。

2.新媒体的媒介生态价值——一种共生的取向。

媒介生态学的核心是媒介之间的共生、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共生。在此启示下,新媒体在发挥自身固有的显性沟通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应该在共生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扩大其隐性的教化功能价值。对新媒体价值的探讨,应该在现时代背景下,思考时代问题的解决,选择相应的价值,并将之适度发挥。本研究对新媒体价值的讨论,是建立在共生理论基础之上,即承认新媒体的沟通和经济价值的同时,重点讨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延伸和补充价值,以完善整个媒体生态,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与人类共存。

首先,新媒体具有反思价值:平衡媒介生态环境。新媒体以其鲜明的独特性,提示我们要关注这一新事物。而作为媒介发展的历史来说,当今新媒体只是其媒体历史中的一个片段。正因此,学者们在探究新媒体的时候,不仅要探究其外在的功能也要探究其内在价值。而内在价值的探究,能帮助媒体研究进行自我反思,使新媒体达到自身内在的同一性。自身内在同一性的达成以自身身份认同为外在表征,并外化为正确的时空序位。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看,新媒体通过反思自身在媒体发展历史中的时空序位,以达到自我内在同一性,并最终显现为自身身份的恰当认同。反思作为一种价值,其可以实现新媒体自身生态位的找寻,帮助媒体认识其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功能。因此,新媒体在整个媒介生态中起到了“鲶鱼效应”,刺激媒体“自我”反思。

其次,新媒体具有创新价值:规避传统媒体的控制弊端。传统媒体以圆滑而有力之手,控制和“圈定”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从而扼杀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丧失了培育自由和个性的能力。传媒信息经过“把关人”或“意见领袖”筛选,所选择的信息多为主流价值观,这使得受众的信息被控制和“圈定”,最终发展为思想的同质性。由于思想影响行为,所以受众的行为也具有同质性。同质性的弊端在于个性的磨灭,造成受众缺乏创造精神。而新媒体,借助互联网络的先进技术,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选择权,更加突出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由此,信息的多元,体现了思想的多元;思想的多元为个性的生成和创造性的发挥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创新价值。同时,由于新媒体改变的不只是受众谈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其改变了受众认识世界的方式。传统媒体以文字、印刷品、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现了线性、逻辑思维方式;而新媒体是以多维、直觉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即时、互动的特点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可以说,新媒体从根本上纠正了这种“偏倚”。而这也正为创造性思维的生发创造了良好的媒介环境。因此,基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新媒体具有培养创造性的价值。

最后新媒体具有人文价值:引导受众思考生活的目的。人文价值是以人为出发点和旨归的价值取向,凸显人在自然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文价值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其渗透着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感知。美国学者查尔斯·哈珀认为工业社会的主导范式影响至今,其背后凸显的是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人”自身内在和谐被忽视,欲望的盲目满足成为主流。传统媒体,也不能避免这一模式,造成人在传统媒体中迷失。新媒体由于具备身份认同的功能,使新媒体具备了人文价值。人文价值进一步延伸并发挥其教化功能,实现了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的平衡发展,以人文滋养技术,避免技术发展为控制人、奴役人的“恶魔”。新媒体以其传播形式的多元和便捷,能更有效地传递人文精神和文化,以人文精神和文化给予技术控制下的受众以心灵鸡汤,找回失落的宁静和淡薄。由此,新媒体以教化的功能,凸显了其人文价值。

三、新媒体:作为一种媒介的限度

尽管新媒体有着耀眼的新功能和合理的价值,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和传统媒体一样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并在生活中已日渐显露。如新媒体信息安全问题、信息环境污染问题、信息失实问题、网络财产安全问题、网络传播和舆论侵犯人格权问题、网络舆论失范问题、网络文化霸权问题,等等。新媒体本身在道德伦理上是中性的,由于使用目的不同而出现好的或坏的作用。其解决的根本在于充分认识媒介对人类的心理和社会影响的潜在机制,以便帮助我们去感受和应对。因此,媒介的使用特别是新媒体的使用应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加以考量,明确新媒体的适用性,进而对其应用的范围与程度作出某种限定。因此,结合前面的论述,应该主要从下面两方面来思考新媒体的价值限度。

1.新媒体需要在文化认同与自由主义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新媒体以其“传播的开放性和平民化”,使信息准入门槛降低。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骤减,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传统媒体造就的权威和权威体系受到严重的挑战,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困难,容易造成文化“无政府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最终走向“自由主义”。因此,保持一定的文化认同和适度的自由,是新媒体价值彰显的限度之一,必须要在二者之间做好掌控。

2.新媒体需要在虚拟环境与真实生活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新媒体以其先进的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人性化和有针对性的虚拟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着受众的需要。但是,新媒体无论如何新颖和便捷,都逃离不了其工具地位,生活本身才是目的。因此,认识新媒体的工具地位和价值,是返回现实生活的前提。而明确新媒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是使用新媒体的根本目的。因此,新媒体的工具地位和价值与新媒体的生活意义之间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关系,否则,受众将会轻而易举地沦为新媒体的奴隶。而新媒体的工具价值也应该保持适度,并非价值发挥越大越好。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从共生理论出发,保持媒介生态平衡才是新媒体价值的最大彰显。

作者单位 遵义师范学院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陈龙,陈一,陈霖.当代新新闻传播学读本.第1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美)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文化的控制范式[M].邵志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5]辛欣.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融合[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2(4).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