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任由摆布》中的人与世界

2016-08-15 21:43赵雪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内容摘要:2013年当代俄罗斯作家波将金小说《任由摆布》译介中国。作家在小说中探讨了自己大多数作品中所反映的一个基本主题:探索各种方式方法完善俄罗斯人。“瘾君子的心智迷走”是作家主要叙述客体,因而小说可以定位为社会心理分析小说。作家力求在主题和叙事者选取上标新立异,以独特视角思索当代社会历时境况。

关键词:现实主义 作者 叙事者 多余人 双重世界

2013年当代俄罗斯作家波将金的小说《任由摆布》译介中国。副标题“写给自己的书”符合了人性特征之一:好奇——欲从钥匙孔窥探他人私生活,获悉他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因而副标题具有吸引读者的独特作用。该策略能否见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作家在小说中探讨了自己大多数作品所反映的一个基本主题:探索各种方式方法改善俄罗斯人。“瘾君子的心智迷走”是作家主要叙述客体,因而小说可定位为社会心理分析小说。作家力求在主题和叙事者选取上标新立异,以独特视角思索当代社会历时境况。

一.“人与世界”的当代文学理论概述

厘清小说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是理解当代作品人物形象和文本世界构建的关键。作者、主人公、形象、人物是文学学中的主要概念和范畴,也是被批评界经常探讨的对象。众所周知,巴赫金的作者观是20世纪极为重要文学批评理论:“凭借边界的稳固程度、主人公与周围世界融合的紧密程度……我们总是能够确定作者和他所构建的世界的关系”。巴赫金意指,通过文本世界解读可以诠释主人公的一生以及作者在主人公生活中的存在意义。苏联文论家金兹布格认为,“文本内主人公可能存在于各种叙事形式中:他人话语、作者或讲述者对和主人公有关联的事件叙述等”。2008年奥西姆希娜出版了学术专著《13-18世纪30年代小说中的作者面具》,指出既然读者经常混淆构想的作者和真实的作者,所以研究者需要注意“‘真实作者和‘虚构作者(充当作者的叙述者)两个层面”。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教授沃尔科夫则认为“创造性地把握现实真实的特征”具体体现于艺术作品的单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上述观点既为当代俄罗斯文论中重要理论,因为主人公复杂的个性总是处于作品的中心,被学者们所关注和研究,也是本文论证的学理依据,本文以波将金的长篇小说《任由摆布》为例通过对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阐述了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真实世界与虚构真实世界的双线性特征。

二.主人公“瘾君子”帕尔芬奇科夫

19、20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的中心问题对“真”和“神”的探寻,也是多余人对社会解构与重构途径的探寻。波将金在小说《任由摆布》中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优秀传统,塑造了“多余人”形象,但已是21世纪的立场了。主人公帕尔芬奇科夫是21世纪新型多余人形象,一千五百万美元的订单和公司副总的职位并没有让主人公觉得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于我而言,金钱、仕途、爱情、成就、舒适、和交际花结识后上床,这些东西已不复存在”,对它们的回忆令主人公产生一种萨特的长篇小说《恶心》的主人公一样的感觉,只有“恶心”,他在寻找自己的神——罂粟花。作者从所有毒品植物中选择罂粟花并不是偶然,因为在斯拉夫神话中罂粟的主要功能是辟邪。按照迷信说法,魔鬼吸食足够量的罂粟粉将失去魔力,所以东斯拉夫族的俗语和咒语中的“洒罂粟粉”和“吸食罂粟粉”表示“消失或死亡”。古罗斯婚礼上的方巾常绣以罂粟花图案,象征避开邪恶,永远幸福安宁。因而,主人公帕尔芬奇科夫视罂粟粉为周围生活中魔怪的避开良方。尽管对罂粟花的赞颂贯穿小说始终,但是这是一种指向毁灭的力量。毒品导致了主人公走向了毁灭,帕尔芬奇科夫在“净化之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魔鬼教授科什马洛夫

在帕尔芬奇科夫救世良方的探寻之路上,恶魔教授科什马洛夫适时出现,答应帮助主人公“培育晚霞色石榴纹路的蓝白色大罂粟花”,“蓝花”对于帕尔芬奇科夫而言,和对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长篇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的主人公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一样,是实现生活理想的象征。自我发掘和内心的精神完善的实现正是科什马洛夫给文本注入的新思想——俄罗斯民族应该在基因上被拯救,以不同比例添加非地球人和其他信徒的血液,他很明确地给帕尔芬奇科夫讲解了改变基因结构和组构一系列社会特征的必要性:“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使其向好,并乐观地展望俄罗斯未来,我要给您的血液里注射百分之十五的德国遗传酵母,这可以从本质上更新俄罗斯人体内分管遵纪守法和组织性的生物机械性能;再注射百分之十的中国人血液,以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增加内心定力的能力;百分之十的犹太人血液,以保障经营能力和勤勉能力的发展;还有百分之五的格鲁吉亚人血液,毋庸置疑,这样会改善俄罗斯人的外观,增强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教授科什马洛夫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将俄罗斯民族共同体引入世界知识分子精英中。他对帕尔芬奇科夫的实验具有令人震惊的结果,因而小说携带了非常突出的梅尼普特征——严肃-滑稽体裁——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用来概括古希腊罗马的“梅尼普讽刺”。

四.偷窥者波缅什金

突然在小说里出现了二号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等同于主人公——这个人就是波缅什金,迦南城的本地居民。他从开始出现就被作家赋予了作品其他人物的愿望,即,波缅什金用望远镜监控腐臭的充满恶和背叛的城市生活,愤怒地解读他们的生活,然后将所见付诸于笔端。于是冷酷随性的对当局不满的渔业视察员叶菲姆金进入了波缅什金的视野,他给读者展现了一副饱食终日的腐朽的莫斯科生活。叶菲姆金的彻底垮台和失败再次证实了不可能在他人的不幸上构建自己的幸福的真理。人不仅是“为自己而存在”,而且也是“为他人而存在”。他人发现自己是他者,当他深入到我的主体性中,使“我——主体”成为自己的世界的客体。所以他人与其说是那个被自己看见的人,不如说是那个看着自己的人,他让我明白他的在场的无可置疑性。我的经验里因他人在场而变异,我突然发现自己是设计中的一个元素(不是中心),这个设计已经不属于我。我因他人在场而失去了自我,我存在于他人的缺场中。他人的在场与 “为他人而存在”产生了悖论,“我”从那里开始堕落,即,正是波缅希金自己成为自己和帕尔芬奇科夫的牺牲品的原因。

五.女主角卡佳

波将金大多数作品的另一个特征是存在一个积极的阳光的女性。在小说《任由摆布》中正是这样的女性是科什马洛夫教授基因实验成功的实例。教授选择了卡佳·洛斯库特金娜,偷偷地给她服用能改变基因密码的基因重组制剂。卡佳从一开始就令读者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女性形象,但是在结尾处,卡佳却以成功女性形象手里拿着商业草案出现在国家杜马大门口。应当注意到,她的方案不是偶然和西伯利亚草地研究相连的。卡佳·洛斯库特金娜及时明白,每个人的力量源于祖国和故土,不可以忘本,不可以不尊重传统,甚至不去体验先辈们付出巨大代价的失误。卡佳返回故里,在尼娜大婶——小说唯一完整的正面形象——的帮助下获得了西伯利亚草原开发笔记。所以,小说的情节揭示了卡佳未来命运,这是作品最主要的部分,揭示了获得幸福未来的秘方:和故乡紧密相连;未来在于珍视故乡,正确利用它的无价的资源。

(注:1.本文由维多利亚·德米特连科撰写,赵雪华翻译;2.小说汉语引文均出自刘宪平译. 任由摆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骄傲的法国现实主义开创者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新中国70年戏曲现代化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