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林
[摘要]文化自觉理论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其源起于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浮与觉醒期间,至21世纪初形成完善理论,揭示了中国文化发展和世界文明共建的一般规律,将对当前文化强国建设以及世界文化新格局构建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费孝通 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 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024-02
费孝通先生一生致力于社会学科建设的同时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于晚年提出了著名的文化自觉理论。可以说这一理论来之不易,是费先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之中总结、提炼而成,其揭示了中国文化发展和世界文明共建的一般规律,以其为指导,将对中国文化发展乃至世界文明新格局构建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一、提出背景:中国文化的沉浮与觉醒
19世纪鸦片战争后,中国许多学者及愤慨者将战败于那些军事力量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壮大的侵略国的根本原因先是归咎于技不如人,然而,还来不及“师夷长技以制夷”又迅速全部将之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人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文化才能成为富强的国家,要积极将目光投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富国强国的文化良方。
当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并展现出良好的革命动员效果时,加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冷落。随着马列主义传入并不知不觉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调适而产生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时,外来文化被人们不自觉地赋予较高的地位。这进一步加快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在“破四旧”与“批林批孔”时期,传统文化遭到无知麻木却被运动调动每一丝破坏力的群众全盘否定与破坏得所剩无几。改革开放后,急于摆脱贫困、却在追求财富过程中饱受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中国民众,其精神家园里水土严重流失。于是,文化失调问题成为20世纪末期中国的一个主要问题。
学者们对世界文明古国研究表明:国家衰败总是因文化衰败而起。现实是,中国文化失调导致社会问题不断产生,文化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逐渐显现清晰。如何防止中国文化衰败,重塑中国文化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规避西方腐朽思想侵蚀,成就文化强国?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梁漱溟在《中国文化的要义》一文中从东西文化的对比中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得失后,对传统文化做出了必要的肯定。钱穆指出:“当前世界人类,另外拥有一种优良文化,博大深厚,足以与现代欧西文化抗颜行者,则只有中国。”“我们的问题,乃在我们自己传统文化又正在后退下沉之时,须如何谋求复兴。”①友兰也提出了“旧邦新命”观点,倡导要立足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作为最早的社会学家之一的费孝通先生通过不断的社会调查,发现了隐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时时刻刻起着作用的传统文化因素及文化发展规律,并且一生对其进行关注研究,晚年提出了著名的“文化自觉”理论。
二、形成过程:由社会问题到文化自觉
早在读大学期间,费孝通先生在《中国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中提出“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指出文化有其特殊结构模式,形成于悠久历史。如果新的文化特质不能配合于原有的模式中就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而文化调适就要先了解文化内部变异的经过,即“从什么到什么”和“什么样的文化与什么样的文化相调适”,对传统文化有全面认知。在《从社会进步到社会平衡》中指出,“一切文化只是人类生活的办法”且“一切文化特质都有它对于生活的作用或功能。但这种作用和功能惟显于其为‘整个中的一部分的时候”。从而揭示了“当生活处境改变时,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受到影响,需要随着环境与时代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
1949年前,费先生在西南执教期间,不断地探讨文化的性质、作用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如何更新。在《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里指出,新文化建设应该尊重乡土文化,并从乡土文化中自拔出来解决社会问题。在《文化与社会学》一文中,通过对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比较阐述,从深层次探讨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建国后,费先生广泛考察中国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等文章里论述了文化的民族性及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即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交融中,形成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
面对20世纪后期东西方文化的碰头与西方文化的霸道,费孝通先生在80岁生日座谈会上概述了人类发展的过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用以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主张。六年后,他在1996年国际幼儿教育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当前的人类确已具有绰绰有余的能力为全人类提供丰衣足食的物质条件。现在所缺的就是和这物质条件相适应的精神条件,包括普遍接受的道义感,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平等相待、和平共处的协作态度,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美人之美的心态基础。”
1997年1月,在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上的讲话中,用“文化自觉”四字阐释了“开创什么样的学术新风气”这一命题。并在会后对“文化自觉”作了注释: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而对之前所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同、天下大同”的概述,费先生又进一步指出这也是文化自觉的过程。此后,在多种场合,费先生大力倡导“文化自觉”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取舍,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吸收整合,以及在“文化自觉”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尺度,更好地推动文化转型发展。至此,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成熟完善。
三、现实意义:文化自觉保障文化强国
20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中国文化式微,并在多个方面流露出其后滞性,突显为:一是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期,差序格局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人口流动特征明显的社会里极端地转变为人情冷漠与诚信缺失;二是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改革在表现出积极的社会效益时,也过多地表现了功利追求的文化乱象。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正好可以指导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有自知之明,不是文化回归也非复旧。正如钱穆指出:“惟修道必先明道,复兴文化必先知道有此文化。”②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扬弃,才能发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有部分文化已落后于历史,但优秀文化的内核依然生机强大。如人本文化: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家的“普渡众生,助人为乐”,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阳明文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这些文化一旦内化于心,就可解决当前的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生态危机等现象,这也是中国文化自觉的着力点。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一些人借文化自觉之名大搞复古颂圣、官本位论,以获取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这是必须着力摒弃的。
第二,能美人之美,不是西化或者全盘他化。世界各民族能延续至今,都是因为其文明中有部分优秀文化起支撑作用,这一优秀部分可资借鉴。如,新人道主义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中心,发展要具有合理性,强调发展的同时,人不能被发展成果所异化。而J.里夫金在《欧洲梦》里指出,在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聚合的可持续文明里,以物质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本身即将受到修正。在这种历史观作用下,人性将从物质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成就新的人性。③这些,对于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而西方流行的慈善文化、公民文化有利于将民众从长期受差序格局影响下“人更多视自己为特定关系网中的一员,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共同成员”④的心理认识中解放出来,进而形成待人平等、团结互助、精神良好、文化先进的民族面貌。当然,西方文化里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糟粕,如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与霸权主义等,理应弃除。
第三,各美其美,文化开发注重社会效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多元性与和谐性构成中国“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如何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实现其效益?首先,民族文化建设应该理解民族的来历、形成过程、发展趋向、受他族文化的影响,以及在现实条件下的发展方向。其次,民族文化建设,应坚持文化多元性主义,在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取长补短,培养和开发独具特色、富含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杜绝开发那些复古守旧或者只利于经济效益,不利于社会效益的文化项目。其三,在开发过程中,掌握尺度,避免民族文化过度商业化,因为一旦文化变成商品,就会失去其社会功用,这个民族精神也会因此物化变质。
第四,美美与同,文化输出体现民族精神。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必须参与国际竞争。而中国“普遍和谐”的文化特质与世界多极化发展又要求文化输出要理解和容纳多元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乐黛云指出,目前正在形成一个各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只有理解和容纳世界各民族的多种文化,才有可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国长期以来轻视他族文化的大国心态是做到这一点的最大障碍。⑤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输出应推行体现中国精神的“王道”而不是“霸道”,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时,倡导文化多元主义,既消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陈见,又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化殖民主义;既不搞文化新东方主义,也不迎合他国情趣。
注释:
①见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②见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③引自乐黛云.涅槃与重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④见(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⑤黛云.涅槃与重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汤一介.儒学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乐黛云.涅槃与重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5]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