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亭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浪潮的涌起,聊城城市建设也进入新阶段。聊城古城建设应重视传承地方文脉,建设有特色有精神内涵的古城。
【关键词】地方文脉;聊城古城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39-01
一、古城中的地方文脉概述
地方文脉是物化了的地方精神,是基于对地方文化系统提炼出的精髓。其包括社会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建筑特点等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大肆破坏了古城建筑,取而代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导致古城保护迫在眉睫。
二、聊城古城地方文脉特点
聊城号称“北方威尼斯”,水孕育了这方沃土和地方文化。聊城地处齐鲁、燕赵文化交汇处,经多次历史变迁融合,形成了“忠君、重义、尚文”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是聊城文化的主流。“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聊城是重要交通枢纽,京杭运河发展的漕运文化、黄河文化奠定了地理环境,也形成了”水上古城”的人文景观。方方正正一平方公里的古城,像棋盘一样漂浮在湖上,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千百年来,聊城人民在古圣先贤的精神追求中汲取力量,使文化风尚永存。
三、地方文脉在聊城古城保护中的体现
城市的基本构造与格局、社会文化、地理条件和民风民俗等都是地方文脉的所属范围,古城保护应该从文脉方面出发,进行保护和发展。
(一)聊城古城对城市格局的保留。聊城古城与其他古城根本区别在于保留了完整的“城市格局”与规则的街巷肌理,方正严谨,也是重点保护区域,现采取的措施强化了格局,也是对地方文脉的尊重。古城的东西南北各一条大街,十字相交处为四大木楼之一的光岳楼,街道两侧为商业街区。古城修缮中还设计了滨区景观带和古城墙公园。休闲景观区的设计不仅传承了古城水文化,也提高了市民生活环境。古城的街道是构成城市格局的一部分,不可随意拆建,保护已确定了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在恢复遗迹时要根据史料记载认真考证,复建建筑尽量在尺寸、风格、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再现历史空间原貌,严禁与古城空间形态不协调的部分出现。西城门和北城门延用明代建筑风格,城墙内建筑皆为两层,城楼高为两层,城墙内部由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砌青砖。为体现不同功能,两城门的建筑形式稍微不同之处,尊重历史构筑形式。在道路建设中,拓宽更新原有部分干道,加强小街小巷的维修改造。
(二)对聊城古城漕运文化的保护。聊城水文化主要包括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和漕运文化。古城建设中划定水体保护区和两侧景观规划区,改善水体环境,保护水体沿线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迹。
通过“环、线、片、点”的布局方式,构成“城、市、河、湖”的总体格局,坚持做好水体保护工作。依靠运河历史文化的优势,为了更加深入地开发和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加强了对运河文化的调查和了解,建立了中国第一座运河文化博物馆。聊城水运发达,商人来往密切,山陕会馆就是山西和陕西盐商共同建设的,可见商业发展及建筑相当大的一部分得益于漕运文化。水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人类无论肉体上或者精神上的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所以这也体现了古城复建中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因地制宜,打造地域特色,建设“水上古城”。
(三)对聊城古城对古城区建筑的保护。在古城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长10米、宽1米、高2米的古城墙基址,文物保护部门立即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城墙遗址,还因此修改建造方案,将重建的角楼、古城与墙遗址进行有机结合,用玻璃橱窗罩着,紧靠着新建城墙,完工后市民可从多个角度观看。可见聊城政府在古城改造中坚持尊重和保护历史遗迹,也给未来古城保护提供了借鉴经验。
四、聊城古城保护的启示和思考
在古城保护中要注重总体格局和历史环境、查证史料记载,确立保护机制,在坚持真实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打造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呼吁群众参与古城保护这一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光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还要让市民参与到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保护战略和保护规划过程中。可以加强古城保护过程当中的宣传力度,促进和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调动全民主动性,引起社会关注、理解和支持。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古城保护是有力而直接的措施。根据聊城古城保护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一套操作性强、涉及面广的名城保护法规体系。
五、结语
通过对聊城古城实地考察和研究,切实感受到了聊城历史文化的深厚和悠久,也借此机会深入了解了家乡的美。聊城古城修缮过程中坚持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因地制宜地结合地方文脉的特点,建设有文化根基的历史文化名城。
传承地方文脉的城市建设,才称得上是有精神有灵魂的城市。聊城古城建设过程中尊重历史,传承地方文脉,保护历史遗迹,在城建工作有机更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为其他城市的古城保护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