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媒介融合的新型传播形态,移动网络电台近年来发展态势迅猛。本文梳理了移动网络电台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特征,以促进互联网传媒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移动网络电台;传播广播电台;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20-01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媒介即讯息,即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日常交往、理解文化的方式。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类新型传播形态应运而生,以智能手机APP客户端为主要形式的移动网络电台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主要包括综合网络电台APP和传统广播电台APP,依靠其便捷化、个性化特点,满足用户的独特需求,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匹黑马。
一、传播主体多元融合,打破传者受众身份界限
由于网络的双向渠道性质,决定了互联网传播具有传播过程交互性的特点,打破传播者与受传者身份的固定界限,衍生了传播权力的“去中心化”。拥有移动互联思维的移动网络电台重新定义了受众与媒介的关系,它是一个面向所有用户开放的内容平台,其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发声的自媒体,根据用户自身意图选择、编辑节目内容,契合用户个性化需求,鼓励用户录制或上传节目并创建个人专属电台,简化制作节目的繁杂流程,提高用户参与节目内容生产积极性,更好地提升用户粘性。作为全球第一个可以在手机上创建自己电台和录制节目的手机APP——荔枝FM,其主要内容来自普通用户录制上传,入门门槛较低,每个人都能在主播入口申请专辑,录制音频节目上传,口号是“人人都是主播”。
二、传播内容密切融合,统一协调发展
起初,移动网络电台以集合各大传统广播电台内容为主,然而,只是将传统媒体的生产内容单纯地搬运到新媒体,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摆脱僵化刻板印象,传统广播电台主动转型,建立注重新闻性、服务性的APP客户端,受众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从中获取本地新鲜资讯,还可以享受各类生活服务的参考和指导。例如温州交通广播APP客户端,集路况直播、收听广播、违章查询、气象预报、微博参与等功能于一体,同时兼具拍照、语音上传和地理定位等功能。综合网络电台则以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为特色,主要涵盖单一PGC和PGC+UGC两大类别,考拉FM、糖蒜广播、懒人听书等属于第一类;喜马拉雅FM、荔枝FM属于第二类。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移动电台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喜马拉雅FM的市场份额领先第二名5.1个百分点,以25.8%的高比例位居第一。其发展方向为综合性音频内容分享平台,一方面鼓励用户发出自己的声音,挖掘有潜力的主播,吸引优质内容,另一方面购买大量版权,保证内容质量,牵手阅文集团,获得庞大的网络文学有声改编资源,入驻《罗辑思维》《老梁故事汇》等知名品牌栏目,实现创作者、平台方和内容消费者各自获益。
三、传播载体的新型融合,优化新旧媒介特性
目前,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网络与新媒体呈蒸蒸日上之势,成为人们日益依赖的新式传播媒介。依据《2015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排名百强的广播电台,只有25个广播电台有自己的客户端,而百强广播电台却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龙卷风FM、荔枝FM、考拉FM、优听RADIO这六个移动网络电台中,都至少入驻了一家,平均入驻数量为3,名列第一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则选择了全部入驻。而将手机与广播的媒介优势相融合的移动网络电台,具有发布高效便捷、内容碎片化等特点,颠覆传统广播“你放我听”的单一线性传播渠道,突出产品中声音的“伴随性”,解放双手双眼,打破区域限制,在开车、运动、排队等场景均可发挥伴随效用,吸引了大批听众关注,市场反应良好。速途网《2015年中国移动电台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电台仅有8000万元的市场规模,用户数量0.4亿,到了2015年市场规模达到82500万元,用户规模达3.5亿。
四、媒介融合下的传播效果,形成社交化互动趋势
过去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是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如今的新媒体可实现多对多的互动传播,注重用户体验,传播效果更加显著。社交元素的加入实现了点赞、评论、分享等功能,促成用户和媒体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互动、沟通,大大加强了受众与移动网络电台互动的效果,激发更多受众的踊跃参与性提升移动网络电台品牌形象。
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但竞争依然激烈,现阶段各移动网络电台专注于如何获取更优质的内容版权和更丰富的自媒体资源以保持内容新鲜度,以及如何扩大用户规模,增加忠实用户数量。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宇博.广播与App融合发展的思考[J].视听界,2014(05).
[2]人民网.中国广播电台2015移动传播百强榜发布[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324/c14677-28222852.html,2016-03-24.
[3]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宋骋丹(1990-),女,汉族,辽宁丹东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传播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