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帅
【摘 要】服饰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象征,它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也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文化水平。宋代服饰改变了唐代女子服装艳丽奔放、雍容华贵的特点,转而变为儒雅理性、简单朴素的服装风格。文章对宋代女服的理性之美的特点展开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以利于更好地去研究宋代服饰。
【关键词】宋代女服;理性之美;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76-01
中国传统女子服饰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宋代女服不同于唐代的雍容华贵、艳丽开放,服装风格呈现出儒雅化趋向,它突出强调含蓄温婉、明理雅致的女性气质,具体体现在儒雅清秀的服装风格、简洁含蓄的服装款式、质朴洁净的服装色彩、平易淡泊的装饰纹样等方面。
一、宋代女服理性之美的体现
宋代女服一改唐代女服的艳丽华美、多元开放,呈现出清、瘦、淡、雅的服装特点,风格趋向于儒雅化,并且更加注重实用性,有学者称之为“理性之美”。宋代女服的理性之美大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儒雅含蓄的服装风格、质朴洁净的服装色彩以及平易淡泊的服装装饰纹样。而褙子的服装款式及风格是最能够体现宋代女服儒雅理性的特点的。
二、儒雅含蓄的服装风格
(一)款式优雅含蓄。宋朝时期,女子服装款式趋于含蓄,样式变化不多,含蓄、理性、优雅为其主流风格。女子服装搭配一般为: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配以长裙,然后上衣外面再穿一件褙子。褙子的具体款式为直领对襟,衣襟敞开,衣襟上不系绳带和纽扣。衣服左右两边不用缝合,开有长衩,便于劳动行走。衣服穿在身上呈直筒形,不显女子的身形。衣服长度到膝部,也有的到脚踝,褙子的下摆一般都绣有漂亮的花边。女子穿着褙子走起路来摇曳生姿、清风徐扬,褙子里裙摆上的绣花花纹伴随着女子灵动的脚步若隐若现,既显灵动飘逸又觉含蓄雅致,给人一种优雅端庄的美好感觉。而衣服两边开衩的结构,便于人行走,更显利落。由此可见,宋代女服的款式特点与其儒雅化趋向与崇尚自然、理性的审美情趣也是相吻合的。
(二)造型纤细修长。宋代女子穿衣搭配的款式大多为H型,以纤细修长的身形为美。与唐代女子的丰满圆润相比,宋代女子一般以褙子作为外套,里面再加以修长的裙子,使得女子身形呈现瘦弱修长之态。“墨绿衫儿窄窄裁”,“窄罗衫子薄罗裙”,“峭窄春衫小”等,都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宋代女子服装的瘦、长特点。除了褙子之外,宋代女子的袄、衫、襦等上衣,均以窄瘦合体以及纤细修长为特点。除此之外,还有长裙,它的特点也是以瘦为美,腰身细长,下摆宽大,体现了宋代女子服装儒雅含蓄的风格特征。
三、平易淡泊的服装装饰纹样
如果说宋代女服结构的简约含蓄是其理性之美的结构基础的话,那么宋代服装纹样的平易淡泊必定也是体现宋代女服优雅的重要方面。宋代女服的装饰纹样崇尚自然、平静,平易淡泊是其纹样体现出来的社会心理诉求。宋代女服的服装纹样以动植物纹样为主,并且纹样的寓意愈见丰富。
从很多出土实物的图片可见,宋代女服纹样以动植物为主要样式,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宋代文人文化的影响。宋代文人不似画院之风,他们喜好以花鸟植物为绘画题材,如“江西德安周氏墓便有灰绿色折枝茶花暗花罗、香色折枝梅暗花绮等十多类”[2]。服装上以动植物纹样为主要题材的纹样又再次说明了宋代女服清新秀丽的自然风格。再者,如“黄昇墓出土的动物纹也极其富有生活气息,如香囊袋上饰有活泼生动的鸳鸯,蜻蜓戏莲等纹样”[3],花鸟植物的图案给人们一种大自然的感觉,这种恬静舒适的服装纹样将宋代女服展现得清新秀丽。另外,宋代也有把具有优雅气质的松、竹、梅作为女子服装纹样。梅、杏、荷、菊等拟人高贵品质的花卉符合宋代文人审美理想的“君子”象征,在宋代此类服饰纹样很受欢迎。
宋代女服的款式的优雅含蓄、色彩的质朴洁净以及装饰纹样的平易淡泊都表现了宋代女服理性之美的风格特点,具体解释为反对奢华、艳丽、浪费,讲究简约、质朴、实用,这是中国传统服装文化最接近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中国传统服装风格从宏博之美到理性之美的转变。
四、总结
经过物欲横流的物质文明的洗礼后,清新淡雅、精巧细致的审美理念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潮流,理性的审美观成为大众审美观,因此符合基本现代审美观的宋代女服以她独特的审美文化得到了文化学者的极大重视。而宋代女服文化中的理性、恬静、雅致、精巧的感觉也必定会给现代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以灵感上的启示。希望未来中国的服装设计领域能够将宋代女服的神韵与意趣与现代时尚结合起来,为世界人民展现中国特有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士龙.中国服饰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3]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徐 帅(1990-),男,山东济南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史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