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性格识别中国民族舞

2016-08-15 19:33谢祈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谢祈

【摘 要】民族民间舞流传久远,流派众多。笔者从民族性格入手,以中国五大民族民间舞为例,从舞蹈的本源去理解民族民间舞蹈,这是学习和识别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民族性格;中国民族民间舞;体态动律

中图分类号:J7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59-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下各个民族都累积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便包括了舞蹈文化。劳动人民都极为自然地喜欢用本民族的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可以说歌舞就是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的历史条件、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舞蹈文化必然受到地理环境、生产劳作、宗教礼仪、服饰装扮等各方面的影响,因而具有了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各民族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内涵。简而言之,各具形态的民族民间舞蹈都是来源于劳动生活,其体态动律可以充分诠释各方面因素在这个民族身上留下的烙印——各具特征的民族性格。笔者从民族性格的入手,针对中国的五大民族民间舞蹈——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朝鲜族,做一个快速的识别和记忆。

一、藏族民族民间舞蹈

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生活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他们全民信仰佛教,单纯朴实、真情真意。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崎岖的道路,使藏民们的服饰、言行、劳动都透着浓浓的高原情愫的审美意识。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影响,长期的奴隶社会、农牧文化,加上严厉的等级制度和宗教文化,松胯、收腹、含胸成为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形象。解放后,广大农奴翻身做主人,手脚得到解放,大幅度的舞动体现在热烈场面之中。

动律“一顺边”是指在行走或舞蹈中,一边的手脚随中心移动,同时向一侧伸出。这是从劳动者在高山缺氧、山路崎岖的条件下辛勤劳动时,为平衡身体减少晃动、节省气力的日常生活基本体态中提炼而来。还有膝部松弛、微颤,造成的下沉感,腰胯膝动作的结合,尤其是在屈伸步伐时上身因重心的移动而形成的晃动,也来源于藏民的劳动生活。

(二)基本体态动律。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可概括为:坐胯,上身松弛前倾;动律有“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去屈”的规律。这里的“屈”指的是颤膝和懈胯。舞蹈时,膝关节常带有连续、小而快、并富有弹性的颤动或是带有柔韧感的屈伸,这种颤动或屈伸的步法都形成了重心的移动,再带动松弛的上肢,使手臂动作附随而动,因此,藏族舞蹈的动势由下而上,所以舞动起来时会有飘逸、沉稳的感觉。

二、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

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的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豪迈质朴、庄重乐观。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多变的草原气候、不定的游牧生活,练就了牧民强悍矫健的体魄,培育了开阔坦荡的心胸和质朴豪放的情怀,形成了他们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和极具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蹈。蒙族舞蹈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性格: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二)基本体态动律。蒙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可概括为:挺胸立腰,上身后倾,后背后靠,颈部后枕,下巴微抬,“视线”开阔,呈划圆动律。舞蹈时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带有“脆”劲儿;腕部常带有提压动作,脆韧相间地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部较稳,上身体态端庄挺拔,推身、摆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法时膝盖的屈伸沉稳柔韧,脚步扎实稳重,动势中强调下沉的力量。

三、维吾尔族民族民间舞蹈

有“歌舞之乡”称号的维吾尔族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歌舞艺术更是一块瑰宝。维族人民热情奔放、强悍豪迈、仗义团结。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现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经历过多重经济形态和宗教文化。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她们舞蹈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集包括了萨满跳神、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等多重神态为一体,舞蹈十分丰富欢快、具有动感。在维族舞蹈中,体态表现也十分丰富和具有标志性,如灵动的眼神和高傲的头颅,还有一系列的修饰性动作,例如动脖子、弹指头、翻腕子等,这些都使维吾尔族的舞蹈更加鲜活灵动。

(二)基本体态动律。维族舞蹈的基本形态可以概括为:昂首挺胸,立腰拔背,高傲外向,步法是三步一抬,常伴有快速多变的旋转和柔软的下腰,摆辫子、拧身以及在旋转中的戛然而止,使维族舞蹈潇洒飘逸。维族舞蹈擅长用眼神来传情达意,体现出生动的人物个性和情感。总结为: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四、傣族民族民间舞蹈

傣族人民生活在我国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了天然美丽的西南地区,他们含蓄舒缓、柔顺包容、腼腆质朴、谦让纯洁,受中原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的民族民间舞蹈极具东方韵味。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由于生活环境气候湿热,信仰小乘佛教,姑娘们的衣着等原因,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气候中,过着平稳又恬静的劳动生活,对象征着清纯洁净的水特别喜爱,使得她们的舞蹈安稳悠然;因为将孔雀视为圣鸟,步态又十分轻盈灵巧。上身向旁倾斜,下肢保持半蹲,腰胯手臂曲线,整个身体、手臂及下肢都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体态造型,极为具有雕塑感。膝部匀称绵延地颤动、上身左右轻摆、脚下重起轻落地跺踏,加上手脚同处一侧,形成“一顺边”,极富动态美。

(二)基本体态动律。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动律可概括为:在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动律特征的“一顺边”两者融合中,形成了多种美妙曲线的组合。通常脚步和膝盖重拍向下,膝盖在弯曲中屈伸和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的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后踢步,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具有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五、朝鲜族民族民间舞蹈

朝鲜族人民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在不断的反抗外来入侵、抵御战争、艰苦创业中,勤劳勇敢的朝鲜族人民形成了沉着坚毅、不屈不挠、爱憎分明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性格和舞蹈特征。鲜族人民用她们内韧外柔的舞蹈风格体现出了她们的民族精神。他们喜爱白鹤,把白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舞蹈时,“鹤步柳手”的特点贯穿在动律之中。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以呼吸作为动作的动力,带动全身,在音乐高低长短的伴奏中,形成韧性律动,形成鲜族舞蹈中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

(二)基本体态动律。朝鲜舞的基本体态是松弛、含胸、垂肩蓄腰、吸腹收臀、气息下沉,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展现出含蓄美。重视气息的运用,用呼吸带动膝部的屈伸平移以及腕部的控制,贯注于全身,有明显的连续性,从而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历史、信仰等多重原因,造成迥异又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舞蹈上,区别的方式不仅仅是服饰、道具、音乐,更应该放在舞蹈本身也就是相应的体态、动律等舞蹈特征,而这都是民族性格决定的,具有必然性。因此笔者认为由民族性格入手理解民族舞蹈的特征,更加有利于快速识别和理解各民族舞蹈的动律体态和民族精神,这种结合记忆方式是在舞蹈教育和知识普及上可采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江玲.舞蹈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江玲,陈鸿,毛毳.舞蹈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谢 祈(1984-),女,硕士,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