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 要】2016年4月,新疆艺术学院2012级舞蹈编导班的同学即将告别流光溢彩的大学生活,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为了给大学生活划上完美句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奋斗下,他们将一部大型原创舞剧《寻·爱》献上了毕业舞台。
【关键词】情感;道具;舞蹈语汇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49-01
舞剧根据电影《亲爱的》改编而成,以“打拐”为题材,通过序和“失子之痛”、“寻子之路”、“夺子之争”、“得子之痛”组成,揭示并批判了当下拐卖儿童的残酷现实,传达给世人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自私的爱必然造成两败俱伤的残局的道理。
一、用情感传递语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人们常说“舞蹈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此言有真意,但也引起了争议。如果说舞蹈拙于叙事,那么绵延千年的神鬼传奇《九歌》是如何成为林怀民大师的经典之作?《雷雨》作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又是如何演绎成为王玫手下的《雷和雨》的?玛丽·莎莱最早提出的“情节芭蕾”又说明了什么?在这部作品中,演员对于角色的把握十分到位,如渴望拥有孩子的李红琴和失子之痛的年轻夫妇田文军、鲁晓娟,新艺的舞蹈演员将他们的心理都刻画得很好,毋庸置疑,群众的掌声可证明一切。当观众看到青年夫妇失去孩子瞬间崩溃的那刻,失子之痛的情感感染到了在场的所有人,掌声四起。“以情动人是舞蹈艺术的特征之一,舞蹈作品中用以打动人心的人物,必然是投入了编导强烈感情色彩的人物”,因此,观众的掌声证明了他们表演的成功。
二、小道具大看点
道具是为舞蹈服务的,是舞蹈舞台美术的造型手段之一,更是舞蹈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说明人物身份、表明舞蹈特定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增强舞蹈表情的感染力。《寻·爱》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年轻夫妇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将一把金色的“长命锁”挂在了“女儿”的胸前,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也为后面找到女儿的剧情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成为了后来这对夫妇与李红琴发生的“夺子之争”的矛盾突破口,更是用“长命锁”这一道具成功地塑造了“女儿”的形象,发挥了其装饰性、功能性和象征性的作用,但还没有达到延展性的高层次。对于道具来说,只有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凸显它们的高明,否则适得其反会显得多余或者累赘,更会让观众空欢喜一场,为之诧异,因此建议不要轻易使用道具,要用就要用得简洁而不简单。
三、模棱两可的舞蹈语言
再好的舞剧终有不足之处,如果单把舞剧中某一片段拿出来看,整个舞蹈的构图还是相当具有美感的,但如果把它们投放在整个舞剧中,此段虽与剧情相符,但从舞剧的整体效果上看,还是会略显突兀且不伦不类,总之让人不舒服。由此,我们不禁要思考,到底可以用什么样的舞蹈语汇来界定它们,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所谓舞蹈语汇是进行舞蹈创作和舞蹈研究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它也包含了一切具有传情达意的舞蹈动作组合,以及舞蹈构图、舞蹈场面、舞蹈中的生活场景等等”,各个民族和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形式都有自己的舞蹈语汇系统,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各个流派的现代舞以及各个民族的民间舞等。这部舞剧中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舞台画面,如青年夫妇、城市路人就与李红琴和乡村农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服饰上,前者偏于现代都市风,后者则为淳朴农村风。在群舞的舞蹈构图上,前者多采用圆圈跑队形,钝而交错的步伐,沉重压抑的音乐、宣传单成为了其中的道具,后者则多采用整齐的方块、横斜排为队形,步伐轻巧、音乐明快,以劳动者的簸箕、毛巾等为道具。在舞蹈语汇上,前者采用的是现代舞手法,后者则偏向于民间舞手法。这种舞台画面的对比,在凸显城乡差异和人物性格的差异上效果很好,但唯独在舞蹈语汇的运用上,这种大相径庭使人觉得像个“大杂烩”。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再在这种强烈对比形式的基础上,将舞蹈语汇的表达趋于一个方向,同时通过节奏、风格、体态的变化将其区分开来,那么整个舞剧就养眼多了。
四、结语
审美是一门学问,当然,同一事物每个人的审美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无论如何,每一门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都自然地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标准,舞蹈艺术也不例外。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舞蹈编导、舞蹈演员,或者创作出成功的舞蹈作品,除了要具备协调肢体语言的能力和对舞蹈的热爱外,文化艺术素养也是其中一个必备的因素,我想这也是杂技艺术与舞蹈艺术最大的区别所在吧。更何况,现在的杂技艺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之中,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杂耍,还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融入了其中,不断地创新发展。所以,舞蹈演员绝对不能成为人们口中“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表,而要把自己培养和锻炼成有全面文化艺术素养、富有艺术创造力的舞者,用实力说话才能走遍天下。
作者简介:
李 静(1992-),汉族,山西临汾人,新疆艺术学院2015级学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