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摘 要】唢呐,作为中国民族乐器,最早由波斯传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唢呐音色清亮,音量不大,穿透力强,管制木神,圆锥形,在哨子部位有一个铜管,最下面是像喇叭花的喇叭口,很多地方称唢呐为喇叭,现在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在西南地区,苗族大唢呐声音低沉浑厚,起伏性不强,并在其民族乐器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源于苗族的大唢呐和蜀南彝族的咪苏唢呐都是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唢呐的代表,各种唢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认识。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唢呐;演奏风格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83-02
唢呐在我国历史悠久,属于外来的乐器,但是在传入中国以后,与我国传统乐器相结合,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乐器,得到大家的喜爱。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变革中,唢呐逐渐分为具体的南派研究风格和北派演奏风格,在西南地区主要有两种少数民族乐器唢呐:苗族的大唢呐和蜀南彝族的咪苏唢呐。
一、苗族大唢呐演奏风格与技巧
(一)民族大唢呐的外形特征
苗族大唢呐与我们常见的唢呐的整体结构是相同的,但是在外形上比较独特,主要有五个部分来构成:首先是哨子,在一些地方还会被称作叫口;另外需要巅子、堵气盘,这一部分主要决定了大唢呐的音色和音调;一般唢呐不出声,就是巅子出了问题;最后是琴杆、碗口(前面的大喇叭)。
人们很早就发现,当我们摘起一片树叶放在嘴边吹的时候,叶子的震动会发出声音,唢呐发声的原理就是这样。唢呐的外形,主要是哨子、琴杆、大喇叭三个部分。云南大喇叭的哨子一般选择野麦子的杆进行制作,麦秆的选择也很讲究,最好是没有杨花的野麦子,长度大约需要1cm的嫩青杆筒,具体的加工需要通过开水煮进行脱水。苗族对于哨子的选择更加谨慎,在时间上选择野麦子含苞时,麦秆的加工也有所不同,首先需要“蒸”,晚上需要露水“露”,但是这些原材料不能被雨淋,具体的“蒸”“露”的过程要重复九次才可以进行具体的修剪加工,制成成品。
其次,大唢呐的琴杆比我们常见的琴杆要更粗更长,一般选择丁木或者是泡桐木,长度在60至80公分。因为具体的发声需要,整个琴杆明显需要分为两个部分,上小下大,上面一部分的直径(1.5±0.2)cm,下面的一半渐变为3cm,琴杆的两面一共有8个气孔,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背面有一个音孔,正面有7个,音孔之间的间距为3至4cm。大唢呐最有特色的部分就体现在琴杆的部分,是区别与常见唢呐的标志。
最后就是他的“大喇叭”,“大喇叭”的原材料一般为泡桐木,像一个喇叭一样张开,上面可以连接琴杆,下面的口径较大(30.00±5.00)cm。与小唢呐、中型唢呐不同的是,大唢呐的“大喇叭”碗口壁很厚。
因为大唢呐整体比较大,所以,琴杆和“大喇叭”是可以拆解分开的。但是碗口和琴杆的连接还直接的影响大唢呐的定调,这也给唢呐合奏提供了可能。
(二)苗族大唢呐在西南少数民族演奏
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唢呐其中的特色乐器苗族大唢呐,因为形制的原因,所以其音色浑厚。具体的音域为两个八度,在一些热闹的场合可以吹高八度,声音很有穿透力。
大唢呐与小唢呐不同,苗族大唢呐很少进行独奏,具体的演奏形式就是“吹打”,在一些乡村这种形式很常见,通常有锣、笙等等作为配合。“座堂”是西南地区传统的组合班子,具体的形式是两个人吹大唢呐,一人一手击小锣以后用半边小镲拍打桌子,另外一人打大锣和小鼓,四个人组成一个班子,完成具体的演奏。
大唢呐的演奏与我们唱歌和笛子等进行换气的方法是不同的,因为吹大喇叭,需要很强的连贯性,所以一般嘴是很少离开哨子的。另外为了保证音色不变,需要很强的气息来进行吹奏,因此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大唢呐演奏者的整个换气过程实际上是通过鼻腔来完成换气,然后利用口腔的空间来完成存气,因此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是小唢呐还是大唢呐,换气方式是相同的,通常演奏者是鼓着腮帮的。
在吹奏时,嘴唇是堵在堵气盘上,两个腮帮完成存气,鼻腔进行有规律地呼气、吸气,具体吹出的气的大小,是演奏者可以控制的,这样整个过程中气比较平稳。口鼻的完美配合,保证了演奏的延续性和没有一丝停顿的痕迹。
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唢呐的吹奏班子人数较少,因此很容易集中,其吹奏着与城市中专门的剧场演员有很大的区别。乐手平时在家务农,只有在农闲时,然后集中起来,进行演奏,演奏的成员之间多为附近的乐手。另外,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唢呐,特别是大唢呐,是没有乐谱的,他们的乐曲多为流传的曲子,在这些乐手之间流传和传承,他们具体地称之为“啷当调”,因为在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啷”“当”两个字代替具体分唱名,由此得名。在具体的旋律中穿插“啷”“当”,“啷”“当”,就像其歌词一样。现在流传的有名称的曲目很少,例如《节节三》《大青龙》等。另外很多的曲子完全没有曲名,或者在流传的过程中丢失了。
(三)苗族大唢呐在民族活动中的演奏风格与技巧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苗族大唢呐”,以民族五声徵、羽、商、宫调式为主,整体的旋律是比较平稳的,声音低沉浑厚,起伏性不强,好似娓娓道来,这与小唢呐和常见的中型唢呐还是有区别的。大唢呐体型比较大,与北方我们常见的结婚时迎亲队伍的唢呐有很大不同,苗族大唢呐的乐手采用坐姿吹奏,吹奏时多采用中速,具体的合作的乐器为锣鼓,可以营造欢腾的气氛和抒发细腻的情感,表现力很强。“座堂”,两支大唢呐一般一个高八度,另一个低八度,同一个旋律,增加乐曲的厚重度“座堂”以吹为主,打为辅,吹奏班子规模可大可小,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加在一起吹奏。苗族大唢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特别适合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等活动的演奏,现在还存在一批艺术造诣较深的职业或半职业唢呐艺人。
苗族大唢呐乐曲强调口传心授,很多时候在考验着乐手的记忆和模仿能力。因为本身缺少乐曲的曲谱,所以其传播途径也相对有限。唢呐艺人主要在群众中演出,与群众的联系十分的密切,同时本身也是群众的一员,对于民俗活动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长期的表演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不同情感的需要,加上对于区域民宗欣赏习惯的深刻认识,苗族唢呐音乐,在一代代的创作中,早已经烙上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烙印,深刻地反映了其民族特色,体现了当地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味。
音乐在最早是很神圣的事情,苗族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神秘是苗族的标签,音乐最早被用于祭祀,因此相对传统的苗族现在对于“苗族大唢呐”吹奏还是十分地讲究。吹奏要选择日子,现在这一点要求相对放松,但是西南少数民族仍然十分重视。时辰、地点、场合,一般在祭祖、结婚、丧事以及节日才吹奏,并且针对不同的日子,曲子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不能混用。结婚、做寿、修房造屋要吹《恭喜发财》《满阳坡》《金玉满堂》;祭祖吹《小开门》《大开门》;丧事吹《观音殿》《木还林》等;苗族大唢呐现在的演奏和技巧的研究对于认识苗族文化、历史、民族性特征有着重要意义,其深刻地表现了西南苗族等少数民族当地的民俗文化、娱乐、生活习性、精神文化、民族发展。
二、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唢呐演奏风格与技巧
首先因为咪苏唢呐在外形上与苗族大唢呐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演奏风格与技巧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最基本的一些演奏技巧是相同的,首先换气的方法相同,在吹奏时,嘴唇是堵在堵气盘上,两个腮帮完成存气,鼻腔进行有规律的呼气、吸气,具体吹出的气的大小,是演奏者可以控制的,这样整个过程中气比较平稳。这种方法被称作鼓腮换气法,使音乐显得延绵不绝,堪称一绝。另外在民俗性的具体表现是相同的,彝族咪苏唢呐主要利用在红白喜事、节日等等相关的民俗活动中。
但是两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是乐器本身造成的,苗族大唢呐形制不允许走唱,只能以坐姿吹奏。主要的形式是“座堂”,但是在演奏咪苏唢呐时,自由度较高,可以坐、可以行、可以站,在具体的演奏形式上与苗族大唢呐相同,以吹、打齐奏为主要形式,一般是4人共同演奏,小唢呐、大唢呐各1人,鼓、镲各1人。在这里的两个唢呐形制完全相同,只是在哨子上有区别,哨子的上端界定了定调的高低,这与大唢呐的定调方式存在差异,上手小唢呐的哨子比下手大唢呐的哨子短一些、扁一些,因此在西南少数民族乐器中彝族唢呐属于“大扣小”的规格,另外还满足“对对”唢呐的规格。咪苏唢呐演奏旋律、搭配模式比较固定,因此上下手搭档不能轻易更改。每对唢呐必须要配上一个鼓,大唢呐配置大鼓,小唢呐配置小鼓。在进行正式吹奏中,上手小唢呐引奏,然后下手大唢呐合奏,在大、小唢呐合奏后,鼓和镲进入。鼓、镲怎样打,必须在唢呐演奏的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与其相吻合。
三、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唢呐包含着很多具体的唢呐形式,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对乡村造成了极大地冲击,根植于乡村的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唢呐演奏风格与技巧,在冲击下受到极大的破坏,曲种失传、传承人的缺失,现阶段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唢呐演奏有待我们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尹凤柏.概述唢呐的演奏风格与技巧[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2):104-105.
[2]张飞龙.唢呐常用的演奏技巧探析[J].新校园:学习,2011(5).
[3]王伟.探析唢呐的流派及其演奏风格[J].剧作家,2011,(4):158-159.
[4]尚遵华.唢呐的分派与演奏技巧[J].通俗歌曲,2015(2).
[5]王文利.探析唢呐的演奏风格及流派[J].黄河之声,2010,(5):108-109.
作者简介:
张 强(1987-),男,河北遵化人,硕士,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