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
【摘 要】作为一种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艺术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娱乐方式大量涌现,严重威胁了评剧艺术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评剧艺术及其表演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评剧;表演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50-01
作为一种流行于东北、北京、华北、内蒙古自治区和天津等各省的大戏曲剧种,评剧艺术的母体是河北的“对口莲花落”,后通过吸收河北皮影、京剧、大鼓和河北梆子等表演艺术与音乐而形成。近年来,由于受现代媒体与娱乐方式的影响,评剧艺术面临着重大挑战。因此,为抢救并挖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评剧表演的艺术魅力进行分析。
一、评剧艺术概述
作为一种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评剧也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说唱艺术[1]。它经由“对口戏”和“拆出戏”两个阶段,从“蹦蹦戏”演变而来,但是,当时的评剧行当并不分明。后又经过多次改革,评剧行当最终形成了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板腔体作为评剧的唱腔,包括散板、慢板、垛板、二六板等板式。其中,慢板作为评剧唱腔的基本基调,主要由上、下两个各四小节的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又由三个小分句组成,经常从头眼起唱,分句多采用小过门的方法进行衔接,整个慢板由之前的旦腔专用发展为现在的旦、生共用。二六板作为评剧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种板式,不仅可以抒情,还可以叙事,一板一眼,各个行当都可以使用。垛板常应用与旦腔,节奏感强,速度变化快。按速度分,垛板包括慢垛、快垛两种类型:慢垛常用于叙事,快垛常用于抒情。解放后,评剧在表演、唱腔与音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虽然评剧吸收了京剧、梆子的程式与身段,但依然保持着民间自由、浓郁、活泼的生活气息。
二、评剧表演的艺术魅力
(一)具有浓厚的写意性。作为戏曲艺术的灵魂,所谓写意性,指的是戏曲创作者与表演艺术者将自身的主观情志通过虚拟简约的手段,驾驭在客观事物上,创作出诗情画意的意象,从而增强人的愉悦情感[2]。作为戏曲艺术最具特色的魅力,评剧表演同样具有写意性,同样能够创作出情感美、意象美和意境美等。作为统领评剧艺术技巧的美学原则,写意性也是评剧美学特征与民族特色的体现。比如,评剧行当“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手段,它们都是规范化的程式,都采用了虚拟化的写意手法。其中,作为评剧中的一个重要行当,彩旦的表演艺术就是通过充分运用这些手段来营造意境、吸引观众的[3]。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评剧彩旦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在评剧电影戏曲片《花为媒》中有一段唱腔《报花名》,她将唱、做、舞、念等融合在一起,使这段唱腔成为著名唱段,并开创了创造名段的先例。
(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作为一种新兴的剧种,评剧只有百年历史,大都是反映人民的时代要求和社会的现实生活,由此可知,与其他剧种相比,评剧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此外,评剧是采用鲜明的爱憎来评说社会时事的,达到了社会与人生的审美艺术。比如,新时期,黑龙江涌现的评剧作品《身外有个世界》《半月沟》等的题材都是现实生活。此外,在评剧作品《毛泽东在1960》中形象鲜明地塑造了人民领袖,充分展现了该作品的强烈现实性与时代感。
(三)具有强烈的草根性。草根性作为评剧的根本特色,反应的是评剧俚俗通俗与土乡土气,主要表现的是老百姓或工农兵的家长里短与爱恨情仇,而不是才子佳人与帝王将相。通常情况下,评剧的主角多是平民中的悲剧女性。1900年,评剧于河北唐山形成,后在上海正式命名。可以说,评剧是由贫苦农牧民创造的艺术,具有草根性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感情。
(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评剧诞生并发展于北方,植根于中原黄河文化与北方地域文化,凸显了东北黑土的民俗文化。然而黑土文化和黄河文化A都具有刚柔并济和雄浑博大等质朴特征,因此,评剧表演能够给人带来意境高远和性格豪迈等壮美感受,表达了北方文化的地域性。
(五)具有丰富的人物情感。与其他戏曲表演艺术一样,评剧行当也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而人物塑造的核心又是表达其思想感情。只有将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才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实现良好的审美效应。事实上,评剧表演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比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分别在《花为媒》和《杨三姐告状》中所扮演的阮妈和杨母,塑造了两个思想感情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成功打动了观众。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评剧艺术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它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对我国地方戏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理解评剧艺术的发展史,把握评剧艺术的特点,领悟评剧艺术的美学精神与魅力,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评剧艺术,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评剧表演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赵静.浅谈评剧表演艺术[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2):206.
[2]任宏恩,贾利娟.试论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J].戏剧之家,2015,(06):19.
[3]刘悦.评剧彩旦表演艺术论[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