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山
河南称为“豫”,含有一个“象”字,这说明河南曾经有过大象,至少在我们的祖先造“豫”这个字的时候,中州大地大概是大象遍地如马牛,不然,古人是不会以象入字的。一部中国史,半部河南史,地处中原的河南出现在史籍里的次数可谓是频频更频频。史籍中除了通常的一些帝王将相之外,还有不少的野生动物也伸头露脸,有幸位列其中。让我们后人也能由此窥见:河南除了大象之外,它其实还有更具多样性的野生动物种群。
三国时期,许昌以东就有射鹿台,顾名思义,没有相当数量的鹿,就无法射鹿,更不会有射鹿台了。曹操父子就曾多次在此射猎,最为著名的就是“许田围猎”。这也是曹操“挟天子”的公开展示,曹操是想看一看朝廷大臣们的“动静”,然后决定是否可行“王霸之事”。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徐州,斩吕布后班师。当时,曹操用汉献帝的金令箭射中一鹿,众人以为是皇上箭法高超,山呼万岁,曹操却放马遮在献帝面前,得意扬扬地迎受欢呼……
其后,曹叡陪曹丕去打猎,见到一头母鹿带着一头小鹿。曹丕弯弓搭箭射去,母鹿应声倒地。曹丕回头过来让曹叡射那头小鹿,没想到曹叡拒绝射鹿,并解释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说完竟流下了眼泪。此时此地,野生鹿群在遭受射猎的同时也见证了曹魏的风云、权谋、狡诈,还有亲情……
再后来,魏明帝曹叡游洛河,发现河里有白色的水獭,非常可爱。可是,白獭见了人就钻进水里不露面了。侍中徐景山说:“獭最爱吃鲻鱼了,见到了鲻鱼连死都不怕,我有办法让它们出来。”于是,他在木板上画了两条活灵活现的鲻鱼,挂在河边。白獭果然上当了,钻出水来,成群地扑到木板前争咬画上的鲻鱼,结果全被捉住了。
如今,不知道这洛河里是否还有成群的水獭和鲻鱼了,就像我们不知道许昌地区还有没有野生的鹿一样,我们只是知道河南的确是没有野生大象了。那么,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谁也无法知晓确切的时间。森林不是一天变少的,动物也不是一天就变没的。
何止是河南,在历史典籍中出现的其他地区的野生动物又是怎么样的呢?西晋时,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为庆祝胜利而到山西的寿阳山大规模打猎,将猎物的皮、肉摆放在山上观看,山因此而变为红色。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到河西去狩猎,收获颇为丰富,仅麋鹿就捕了几千头。拓跋焘给留守平城(就是今天山西省大同市)的大臣古弼下诏,让他派500辆大车来拉猎物。
这说明,在这个时期,这些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相当惊人,与鲜卑人猎杀动物的数量、与围猎规模的巨大一样惊人。如今的寿阳大概只有寿阳羊了,据说这种羊是山西省优良绵羊品种之一,繁殖快、产毛多、毛质好,有90%的毛可为纺织工业利用。
以上的两段史料也隐隐透露出这些地区的野生动物绝迹的一些原因。其实,这种大规模的围猎几千年来从没断过,可谓是一脉相承,一直延续到了清代。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清代在河北承德的木兰围场,这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在清代从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在这里举行过105次“木兰秋狝”。
康熙在他晚年,曾对自己的狩猎收获作过统计:共捕获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猁狲10只、麋鹿14只、狼90只、野猪132只、鹿数百只,至于其他小型动物,难以统计,如有一次他在一天之内就射中兔子318只……
不知道如今的河北承德地区是否还有这些动物的踪迹?不过,从康熙统计的猎物数量来看,不容乐观。
人们都在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实,人类太过于关注自我了,可以知的,何止是一个朝代的更替呢?!
(摘自《环境经济》 图/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