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行为失范看教育的缺失

2016-08-15 11:08权霞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途径大学生教育

权霞

[摘要]大学生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部分大学生行为失范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成因,认为教育缺失是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力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高素质人才是大学、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此基础上,指出高校加强理论和实践指导,相关部门健全法制,大学生严格自律,家长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行为失范 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99-02

一、引言

最早提出“失范(anomie)”一词的是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指“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秩序的社会状态”。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在20世纪30年代时对失范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认为“失范”是“规范的缺席”,指“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1]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如杨晖、王禹、刘超等对大学生的行为失范进行了各种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来说,大学生行为失范指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所作所为与大学培养目标、社会进步需要、党和人民的要求、大学生身份、甚至做人的基本准则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偏离。[2]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一些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大学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为大学教育指明了方向,要求大学培养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一代新人。家庭是人终生的情感依托和精神支柱,社会是大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每个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共同为美丽中国培养合格接班人。

二、大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表现为残害生命、杀人和自杀,其中刘海洋、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犯罪案件震惊全社会。据统计,自2008年起,自杀人数超过交通事故和突发疾病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排名的首位原因。[3]学术失范。上课迟到、早退、逃课,不交作业或抄袭、考试作弊、论文造假、剽窃、荒废学业等。责任感、使命感缺失。急功近利、签约、违约、毁约随意,不考虑用人单位是否有人接替等实际情况,不守信用。生态文明意识薄弱。文明礼貌缺失,语言粗俗讲脏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损坏公物;过生日请客摆阔,剩饭剩菜奢侈浪费现象严重、过度消费等。

三、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学习全靠自觉,不像中学有老师统一安排。有些大学新生不能适应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遇到困难束手无策,容易受社会负面影响导致理想信念模糊,学习得过且过,崇尚“60分万岁”。有些大学生长期受父母管制、限制,压抑了自己的思想,好不容易离开了家庭的控制,放松了对自身要求,年轻气盛,又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宁愿到虚拟网络空间寻求帮助,也不肯告诉家人,容易受到网络上别有用心人员的引诱,误入歧途,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动摇彷徨,导致心理疾病,有时候行为失范。中国科学院调查显示,患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人数大于30%,其中有10%相当严重。[4]

(二)大学因素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蔓延到大学,使得大学的官本位升温。少数高校校长、相关领导论文造假、买卖文凭、以权谋私等腐败事件被揭发,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教师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性,传承和创新人类文化,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5][6]但一些高校师资管理评价片面,大学教师及教学保障人员职称评定、工资涨浮只考察发表论文、搞科研课题所得的科研分数、所教学生文化课考试成绩,至于教书的同时是否育人没有具体评价标准,一些教师整日忙于找科研项目、拼凑论文,应付上课、考试,教书多、育人少,甚至成为权力和资本的附庸,没有起到教师应有的行为示范作用。一些大学的思想品德课采取理论灌输,讲课本、背课本、考课本的教育方法,实践环节少,部分学生不能把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有些书本知识陈旧,与实际情况互相矛盾;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说得好、做得差,言行不一,给大学生造成了困惑。加上大学对学生实际表现缺乏详细的评估指标,政治思想品德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教育没能效地杜绝大学生行为失范。

(三)家庭因素

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富裕、生活条件优越,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要文化课考试成绩好就是老师、家长眼里的好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如买菜、洗衣做饭及其他日常家务等都由家长承包,学生缺乏为家人负责任的实践锻炼机会。一些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学费、生活费欠缺,看到个别家庭富裕的同学大肆挥霍浪费,内心产生自卑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有的家长因自身健康状况、婚变、工作变更等身心疲惫,自顾不暇,没有心思教育子女。有的大学生父母经常忙于进城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加上自身的文化修养缺乏,很少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总之,家庭没有能有效阻止大学生行为失范的产生。

(四)社会因素

工业的迅猛发展促进我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在此期间旧的道德秩序已被打破,新的道德标准尚未形成,社会诚信系统、监督机制等不健全,官场腐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社会潜规则等各种失范行为,明显地冲击了正处于成熟期的大学生,使得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世界观彷徨、人生观摇摆不定,干扰了一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竞争激烈,一些行业存在走后门、拉关系、暗箱操作等不良现象;考试走形式、招聘走过场,缺失公平竞争的机会,使部分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自己无力改变现实,自信心遭受到严重地打击。社会的负面影响助长了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发生。

四、加强大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高校应利用人才和科研优势,大力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全方位研究,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生教育评估机制,把育人工作融入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学科教师教学工作和后勤服务行业之中,鼓励大学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身作则,做好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各项工作。高校应鼓励大学生树立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严格自律,敢于担当。要建立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社区的互动机制,鼓励班主任、辅导员、政治思想课程教师、心理咨询师等通过手机、固定电话、网络博客、微博、微信、QQ信箱、视频聊天软件等新媒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的大学生联合教育互动网络平台,分享大学生教育的研究成果,指导家庭和社会的大学生教育实践,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补充、发展和完善。[7]要主动与家长加强沟通,在空闲或周末经常与家长交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

(二)家长要做大学生教育的坚强后盾

国家主席习近平非常重视家庭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号召领导干部要带头注重家教、注重家风。[8]习主席对家庭建设的论述值得我们全社会深思,各位家长都应该行动起来,把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大事来抓。家长要充分认识到长期应试教育使得子女的个人生活能力、人际交往水平、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大学生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初期是规范其行为教育的关键时期,加之青年人好奇心强、自制力弱,经常会受到社会失范现象的影响,更需要家庭的心理支持和正能量激励。家长应关注校园网,了解大学校园发展,及时掌握大学生子女思想发展的新动向,不仅要关心其在大学的学习和物质生活,更要密切注意大学生子女的精神世界,在他们遇到困难或心理低潮期及时给予帮助鼓励,或联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工作人员,给予心理疏导。[9]家长要鼓励大学生子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家长要鞭策大学生把党的十八大倡导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自己的青春奋斗梦融入美丽中国梦,把爱党爱国的豪情壮志融入日常每一个行动中,珍惜生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精诚合作;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探求真理,勇于创新;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支教等社会活动,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扶贫帮困,在社会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成就自己、造福社会。[10]家长要关心国家大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认识水平,作好言传身教;家长也要向大学生孩子学习,建立互相学习、努力进取、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做大学生子女的物质、精神支持的坚强后盾、学习伙伴、生活导师,抚慰情感、引领人格、亦师亦友,与时俱进,共同成长。

(三)国家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八大已经提出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国策,公正、公平的教育、就业、竞争环境日益形成。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能促进社会整体法律意识的加强,促进人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拟制社会失范行为的产生。消除性别歧视、保证大学生有公平的学习、竞争环境和平等的就业机会,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法、用法、宣传法律、遵纪守法意识,激励大学生把爱党爱国爱社会的壮志豪情和时代责任感、使命感转化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实际行动,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件小事开始,认真学习、勤奋努力,不惧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做文明语言、高雅行为、先进生态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人,有效地遏止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发生。[11]

五、结语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外在推动力,这三方面的教育都属于外因,只有内化于学生的心理,外化为符合学生意愿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行动,升华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高校教育、教学及评估机制的建立健全,家庭、社区教育的积极配合,社会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法治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杜绝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引导大学生积极响应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召唤,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美丽中国梦中描绘自己的青春奋斗梦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吴进,陈文.新时期行为失范大学生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初探[J].考试周刊,2008(21):143-144.

[2]杨晖.大学生“失范”的特征、成因及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05):28-30.

[3]王飞学,王沂芬.浅谈中国梦与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2):223-224.

[4]李秀,刘利才.德育视角下大学生行为失范问题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03):122-125.

[5]高飞,李广顺.优秀教师站好三尺讲台的101个“细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04):1-2.

[6]郭峰.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语境下的大学教学文化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4):13-18.

[7]胡建,王玉鹏.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1):72-73.

[8]蒋金.领导干部要带头注重家教家风[J].求是杂志,2015(06):59.

[9]韦佳,陆慧.论新时期大学生家庭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7):179-180.

[10]张海涛.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探究[J].教育探索,2015(03):94-96.

[11]王寿林,胡新艳.以法制文化引领法制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1):17-21.

猜你喜欢
途径大学生教育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