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
[摘要]英国的19世纪是一个危机和改革的世纪,解决众多问题的开端在于1832年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变革的出现使得英国进一步走上了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也继承发展了英国渐进的历史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使得改革的出现,改革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在历史传统中便可找到答案。这种妥协、渐进的历史传统造就了英国的稳定和繁荣。
[关键词]英国 1832年议会改革 原因 影响
[中图分类号]K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50-02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标志性政治事件。成功的改革在造就了英国社会的稳定繁荣之时也打破了禁锢变革的藩篱,它既继承了历史传统,也融汇了新兴力量,使英国和平过渡到发展新阶段,在“光荣革命”之后又一次将英国从纷乱中脱离出来。本文就改革的原因、影响,来论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一、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社会情况复杂,传统贵族势力盘踞在社会的上层,他们高高在上,享受着“光荣革命”的果实,把持着国家基本权力,英国进入一个长达半世纪的贵族寡头统治时期;在社会中下层,新兴的资产阶级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推进,更加谋求政治地位来保障其进一步发展;而与此同时,议会制度自身的弊病也突出明显。这些新旧问题都催促着一场变革的到来。
(一)旧议会制度的弊病
英国议会制度作为当今议会制度的母会和蓝本,其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从“模范会议”以来,英国议会是为限制和约束国王的权力,但在中世纪之时,议会被国王抛之脑后,国王凌驾于议会之上,随意行使自己的权力。这种国王独断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至此英国的从君主专制制度变为贵族寡头制,其统治机构就是议会,掌权者便是来自英国各地的土地贵族。英国的议会分为上下两院,在上院,议员几乎全是土地贵族和高级僧侣,下院议员则是根据土地和财产资格选举产生的。“在英格兰各个郡选区中,选举权统一授予所有年收入40先令的地产者。这一选民财产条件竟是1429年的议会法所规定的。”[1]P68这就把普通选民和在工业革命中获利的工业资产阶级排除在外。
在选区的划分上更是弊端丛生,极不合理。经济人口比例与选区的建立极其不协调。比如东南部和西南沿海的怀特和康瓦尔两个郡的选区人口等于北部八个郡的选区总和,但也只能产生两名议会议员。[2]P69更有甚者,随着产业革命的进展,英国的整个经济中心迅速地向西北、北部移动,新兴工业城市大量涌现,人口大量流人北方的工业区。如利物浦、曼彻斯特等都面貌一新,变成了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工业城市,但是其仍保留着旧的制度。议会代表比例失调。与新兴城镇相比,“腐败城市”却占据巨大优势。最典型的是苏格兰的布特村庄,村里只剩下一人有选举权,但仍保留着选一名代表去议会的权利。这种经济比例上的不协调必然导致腐败的选举。衰败城镇的市民出卖自己的选票以获求利益,新兴城镇人数众多却不能表达自己的心声。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屡禁不止。破除这种旧的制度势在必行。
(二)改革前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英国当时有三大阶级、六种力量,它们对议会改革的态度也不同。但是在多方力量的博弈过程中,其结果却日趋明朗,即保守势力逐步退让,改革势力逐渐掌握实权,最终开始变革。
在这几大势力之中,首先是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极大差距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议会中出现能代表其利益的议员。另一股资产阶级力量是一批工业革命之前就存在的旧“中等阶级”,包括商人、业主、批发商、作坊主以及知识界人士和自由职业者。他们饱受工业革命的冲击,最先开拓群众性议会改革运动。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手工工场仍在运行,这使得在工人阶层中,存在产业工人和手工工人。产业工人组织性更强些,又直接和工业资本家对抗,所以工会运动是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另一支重要力量是手工工人和工匠,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他们的经济地位每况愈下,要求变革的呼声也就经久不衰,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是普选权。[3]P3
在英国社会的上层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辉格党贵族,他们是支持改革的:首先他们的中心在城市,受重商主义的影响,要求对外扩张,这与执政五十余年的托利党政策相反,为了自身发展以及获得执政地位他们就以反对党的姿态出现,要求改革;其二是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防止发生法国大革命一般的暴力事件而不得不采取的政策;其三是19世纪20年代,一批新人崭露头角,步入党内高层,各方面都接近资产阶级,由于这批人的兴起,辉格党活力大增,与中等阶级的联系也更密了。辉格党人开始在贵族阶层倾向改革,并最终促成改革。而大土地所有者、乡村地主的总代言人、既得利益的总代表托利党贵族才是真正反对改革的。
(三)传统力量的影响
“当一切尘埃落定,其政治风景却似曾相识。”[4]P411
1832年改革延续发扬了英国“光荣革命”的传统。17世纪的英国在斗争和破坏之间发现了新的道路,即妥协和退让。在面临复辟的危机时,“光荣革命”为英国人民带来了和平和稳定,造就了英国其后几个世纪的迅速发展。当新一轮的危机出现之时,即18世纪末发展壮大的议会改革面前,各方势力剑拔弩张之时,托利党选择了妥协退让,放出自己的部分权利,最终使得改革的出现。我们知道在英国的历史传统之中就存在着妥协中庸之道。最初的《大宪章》、“模范会议”,贵族和国王妥协,造就了英国的和平发展;极力地冒进,持续百年的英法战争使得两败俱伤;17世纪的英国内战,通过暴力战争没有获得英国人民想要的结局,而具有妥协意味的“光荣革命”却使人民获得和平与发展。历史的发展告诉英国统治者,暴力是不可取的,放弃部分既得利益更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当1831年开始的议会改革浪潮如火如荼之时,以托利党为代表的土地贵族寻得历史的传统,放弃部分利益,以求得更好的生存。英国注重历史传统以及寻求妥协的惯例造就了1832年改革的胜利。
二、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可谓是“光荣革命”后又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英国社会的新篇章,改革的顺利实施为英国整个19世纪称霸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国内政治基础。英国政治变革趋于稳定,不同于欧陆的国家,英国独特的前进道路使得英国历史呈现出较平稳的状态,这是功不可没的。
“通过内战和光荣革命,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5]这表明政权由专制王权转化为贵族寡头政治,权力下移,可谓是历史的进步。但是随着下层民众的发展,要求进一步的民主呼声越发高涨,社会需要进一步的民主制。1832年议会改革的进步性首先就体现在此,“它使得贵族寡头制度开始分崩离析,资本主义民主大厦的根基建立起来”。[6]P175从1832年议会改革的内容来看,议会的资格从原先的身份等级为标准转变为依据财产的多寡来给予政治权利。”改革后的选民人数从总人口比例的2.5%增长到3.3%。[7]P46由此,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步入议会之中。进入议会不仅仅是土地贵族的特权,新兴阶层也开始掌握政权。
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之时,1832年改革给英国两党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832年前,特别在‘有组织的反对党罗金厄姆派尚未出现时,议会各党派都没有稳定的组织系统,加上许多无党派议员的存在,常使议会中党派界限模糊。1832年后这种局面很快结束,整个议会尤其是下院划分为界限明朗的两大政治集团”。[8]P96改革之初,两党内部皆十分涣散。但1834年起,各党上层人物就注意采取多种方式,完善组织,增强纪律,两党制开始有了转变。不仅如此,在1832年以后,两党内部组织也开始整顿,标志着两党各自结束分裂,组成新型政党。当英国两党制出现之后,为整个社会的稳定以及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保证。20世纪出现的“共识政治”更是进一步稳定英国社会、保障大英帝国的发展。这都可以追溯到1832年议会改革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也开启了英国改革的世纪。第一次议会改革虽然只是让一小部分人进入统治阶级,但是这却开启了英国改革的序幕。自17世纪以来,英国虽然在政治上有所变革,但其保守性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产业革命的出现及所带来的问题急需改革。统治阶级故步自封,享受既得利益,但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出现打开个缺口,至此,改革的浪潮无法避免,众多针对各方面问题的措施开始实施。第二、第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扩大选民的资格,更多的英国公民进入统治阶级;1870年,格莱斯顿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定;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高等科技教育制度也开始改革,揭开了英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序幕等等。整个英国的政治现代化突飞猛进。
1832年英国议会的改革给了我们很丰富的启示。光荣革命告诉英国人内战等暴力革命方式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妥协协商也完全可以达成目的。当1832年议会改革几乎陷入内战的局面,“光荣革命”的机制就启动了,各阶层纷纷妥协,避免暴力,病最终达成协议。这种方式防止了大革命的暴力破坏,给英国社会以稳定。而政治上的稳定又使19世纪后来的改革走上正轨并顺利实施。当革命和改革两条道路出现之时,英国用一次次自身实例告诉我们,只要既得利益集团放弃自己部分的利益,渐进的改革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妥协中造就和平,在历史中寻找出路,才能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阎照祥.18世纪超稳定的英国议会制度[J].历史教学,2013(07).
[2]李克正.浅谈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动因及其影响[J].南都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3).
[3]钱乘旦.试论英国各阶级在第一次议会改革中的作用[J].世界历史,1982(04).
[4]John A.Phillips and Charles Wetherell,“The Great Reform Act of 1832 and th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of England”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0,No.2(Apr.1995).
[5]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6]李季山.走向民主英国第一次宪政改革,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J].学术前沿,2014(02).
[8]阎照祥.略论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的产生[J].史学月刊,19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