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闺蜜”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知网上曝光的五百多篇文章可以看出,多数研究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诉说与闺蜜之间的情感缠绵,其次是从人际传播学、美学、社会学等视角对“闺蜜”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而截至目前,对“闺蜜”这一话题的语言学研究少之又少,尚属拓荒阶段,其学术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关键词]闺蜜 学术 综述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36-02
当今社会,闺蜜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女性和她们周围人的生活,而目前知网上对闺蜜现象的研究却并不多。笔者通过搜索统计,发现跟闺蜜有关的文章共有532篇,时间跨度11年,即2006年至2016年。相对于在知网上出现的动辄时间跨越几十年、篇数以千篇计的“热词”“熟语”,我们实在可以推断出“闺蜜”是一个新词,出现的频率也并不高。
下面,笔者就立足于知网上的这五百多篇文章,综合剖析一下“闺蜜”研究的四个特点,希望借此引起语言学术界同行们的关注。
一、“闺蜜”研究的时代性
以时间为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14年发表的与闺蜜内容有关的文章最多,有140篇,其次到2015年,有120篇。下表就是2006年至2016年11年间知网上每年发表的闺蜜文章篇数: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闺蜜”的关注和研究虽然不算多,但基本上是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且近几年的关注度特别高。为什么会这样?笔者尝试从影视剧的热播情况对这一现象进行类比解析。
武淑静曾在《浅谈都市剧中的“男闺蜜”形象》[1]一文中提出:“电视剧不仅仅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一种影像艺术,同时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艺术的反映。”所以,从热播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今社会生活的走向。
近几年的都市爱情剧中,出现了好几部跟闺蜜题材有关的热播影视剧,比如《闺蜜的心事》(2014)、《我爱男闺蜜》(2014)、《新娘大作战》(2015)、《咱们结婚吧》(2013)、《闺蜜》(2014)、《新闺蜜时代》(2016),还有距我们现在较远的《我可能不会爱你》(2011),《雪花秘扇》(2011)。就连引发“男闺蜜”讨论高潮的《失恋33天》也是在2011年开播的。
虽然热播电视剧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闺蜜”这一新兴词语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为大众接受。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大众受影视剧的影响喜欢上了“闺蜜”一词,“闺蜜”一词在大众生活中的传播又促进了电视制作人对这一话题的进一步关注。
知网上涉及闺蜜话题的文章篇数呈加速上升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也和热播电视剧一样,反映了闺蜜关系对社会生活越来越深的影响,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大众对闺蜜关系和现象的关注。
二、“闺蜜”关系定义的渐变性
以上我们是以“时间”为维度对“闺蜜”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的。下面我们从“内容”的角度,对知网上的526篇闺蜜文章进行研读。
在对闺蜜文章的内容进行分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知网上的闺蜜文章对“闺蜜”关系的定义。
从知网上的526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作者对“闺蜜”的理解依然限定在“女性与女性之间”,但年龄上有所突破,如《单亲妈妈江珊:女儿是我最好的闺蜜》(大暑,2015)、《女儿有了“闺蜜”博友之后》(潺潺,2015)、《母女“好闺蜜”》(袁煜、魏黎明,2015)等,讲的是母女之间如何成为闺蜜的故事;又如《老闺蜜》(伊尹,2015)、《两个老闺蜜》(简媜,2015)等讲的是老年人之间的真挚友情。当然这些老年人相互之间可能不会用“闺蜜”这个词称呼对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的关系,但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之间的感情就是闺蜜之间的感情;又比如《多年婆媳成闺蜜》(闫晗,2016)、《姚晨的孝心宣言:婆婆也可成闺蜜》(暮虹,2014)等,作者将关系较好的“婆媳关系”也说成是闺蜜之情,甚至连作者也将婆婆称为自己的“闺蜜”。
以上这些均跨越了年龄的限制,跟大众普遍认为的“两个年轻女子之间的感情”不一样。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文章用“闺蜜”来形容父子之间的感情,如《诗人汪国真和他的“闺蜜”儿》(阿兜,2015),或者形容男女好朋友之间的感情,如《随风飘散的男闺蜜》(宛小诺,2015)。
当然,大多数文章还是将“闺蜜”理解为“两个女子之间的感情”,且是“年龄相近的年纪较小的”女子。
目前学术界对“闺蜜”这个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在上面提到的526篇文章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文章对“闺蜜”下了定义,如《新“闺蜜”的2.0时代》(李佳营,2016)里的“所谓闺蜜,是女性人际交往间、一类特殊的亲密联盟”,《闺蜜》(杨则纬,2014)里的“所谓闺蜜,就是在闺房分享秘密的人”,《闺蜜营销》(李光斗,2015)里的“在前互联网时代,闺蜜专指女子的女性好朋友。如今语义泛滥,女性开始有男闺蜜,闺蜜开始泛指死党、好友等”,《闺蜜比谁都甜》里的“闺蜜,即闺中密友,是女生的专属”等等。
也有人对“男闺蜜”下了定义,如《“男闺蜜”比爱情更稀缺》(苏岑,2015)里的“‘男闺蜜,顾名思义,做的是闺蜜的事,但性别是‘男的”,《浅析“男闺蜜”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2]里的“可以从女性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人和事物,并自发地与女性建立良好友谊关系的男性群体”,《浅谈都市剧中的“男闺蜜”形象》(武淑静,2015)里的“通常我们只是把那些‘细心体贴,与女性无话不谈,有烦恼可以倾诉的男性朋友称之为男闺蜜”等等。
从字面上看,以上对“闺蜜”关系的定义都较为“文学性”,带有“随意性”的特点。不过,由于“闺蜜”一词日益被大众接受,《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出现了“闺蜜”一词并对其下了定义:“闺中密友,女性对亲密女友的称呼。”
而笔者对“闺蜜”的定义是:“闺蜜,即闺中密友,形容情同姐妹的朋友,是一种除亲情爱情友情之外的第四种感情。”以前“闺蜜”一词是用来专指女性之间的感情的,现在随着“男闺蜜”的出现,“闺蜜”一词也可以用来指“男女好朋友之间的感情”了。
三、闺蜜话题文章的文学性
了解了大众对“闺蜜”一词所指对象的认同范围之后,我们来看看知网上的这526篇闺蜜文章大致囊括了哪些闺蜜话题。不得不指出的一点是,这526篇多数采用文学笔法,文学气息浓,文学性强。分类如下:
1.与闺蜜之间的美好经历,包括男女闺蜜和女女闺蜜,通常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如《我的闺蜜是学霸》(沈晓锁,2014)、《我的男“闺蜜”》(夏烈,2014)、《千万不要喜欢上你的男闺蜜》(穆晓年,2015)等。
2.写闺蜜之间的爱恨情仇,包括闺蜜和自己的老公或男友发生感情、闺蜜过分参与自己的家务事致使老公恼火、闺蜜看到自己幸福心理失去平衡对自己下药致死等。如《老婆有个缠人闺蜜》(慧子,2015)、《准老公竟跟我闺蜜好上了,怎么办?》(施艳飞,2016)等。
3.将人与某物的关系比作闺蜜之间的关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我与帆船做“闺蜜”》(魏浩浩、董辰,2015)、《体育品牌成女性新闺蜜》(施钰涵,2015)等。
4.以闺蜜关系为契机,谈论如何发展经济。如《利用“闺蜜经济”理念创造民航业的金矿》(刘恒,2015)、《闺蜜营销》(李光斗,2015)、《打造“闺蜜联盟”拓展“女性市场”》(任翀,2016)等。
5.将某些知名人士比作女性的“男闺蜜”。如:《刘芮麟:“男闺蜜”专业户养成记》(高彤,2016)、《“男闺蜜”春叔:当情趣用品披上智能外衣》(熊雯琳,2015)等。
6.分析以闺蜜为题材的作品,以影视剧评作品为主。如《浅析青年题材电视剧<新闺蜜时代>的创作意图》(杨喃,2014),从美学角度,以传播内容、外在表现和价值观引导为主线,分析了热播电视剧《新闺蜜时代》的创作意图;《<闺蜜>:假定的“闺蜜契约”与假定性情感》(刘小磊,2014),作者从导演对“闺蜜契约”的假定性建立入手,从各个方面批评了该剧的不足之处等。
7.分析作品中出现的某一新元素引发的社会关注与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新元素出现的原因,尤以对“男闺蜜”的探讨为主。例如《日常生活中闺蜜现象的呈现——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视角》[3],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理论基础,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闺蜜”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表演的特殊性;又如《浅析“男闺蜜”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路智鹏,2015),以“社会交换理论”和“刺激—价值—角色理论”为基础,探讨男闺蜜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角色扮演并对其进行个人化的阐述和分析;再如《浅谈都市剧中的“男闺蜜”形象》(武淑静,2015),以当下热播的几部电视剧《我爱男闺蜜》《咱们结婚吧》《我可能不会爱你》为切入点,并结合男性气质、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对这种“男闺蜜”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深层内涵。
四、闺蜜语言学的拓荒性
以上从多个角度对知网上出现的526篇闺蜜文章进行了文学分类。值得注意的是,截止2016年6月,在这500多篇文章中,仅有两篇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闺蜜”现象进行了分析。
一篇是《也说“男闺蜜”和“女汉子”》[4],从词语的角度对“闺蜜”这个词进行了分析,得出两个结论:(1)以义素分析法得出“男闺蜜”和“女汉子”是逻辑矛盾的复合词且体现了社会称谓的性别标记的不对称的结论;(2)“男闺蜜”和“女汉子”是语言模因论下语言模因传播的结果,与“男保姆”“女保安”相类似。
另一篇是《说说“闺蜜”》[5],分析了“闺蜜”一词出现的原因、“闺蜜”一词的造词方式、“闺蜜”的含义及衍生义、“闺蜜”比“闺密”被更广泛运用的原因、由“闺蜜”这种关系的出现引发的商业活动等内容。
两篇均是从词语的角度,对“闺蜜”这个词进行了分析。由此可见,闺蜜语言学研究尚属拓荒阶段,其学术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笔者近两年着力对闺蜜生活与语言现象进行了专题研究,广泛收集了数百份闺蜜间的聊天记录,从语言学的角度尝试写了数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一篇题目为《闺蜜网络交际的内容及言语特点》[6]的论文,发表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上,并被收集在知网上。其主要内容为:根据从微信、QQ收集到的80份闺蜜间的聊天记录,探讨“闺蜜”一词形成的理据及其网络交际的内容和言语特点,比较男女闺蜜和女女闺蜜的网络言语交际差异,揭示闺蜜网络交际内容及其言语表达上的独特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闺蜜”还是“男闺蜜”,这一现象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渐为社会大众认知和理解,所以我们对“闺蜜”这一现象的探讨是有意义的。目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对“闺蜜”这一现象的研究不多,并且绝大多数是从文学、人际传播学、美学、社会学等角度对“闺蜜”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而对“闺蜜”这一话题的语言学研究少之又少,尚属拓荒阶段。笔者盼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加入这一研究行列,而笔者自己将会继续致力于这一领域的探索,争取开拓出一片较有影响的闺蜜语言学天地。
【参考文献】
[1]武淑静.浅谈都市剧中的“男闺蜜”形象[J].艺术科技,2015(01):71-72.
[2]路智鹏.浅析“男闺蜜”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J].青年文学家,2015(14):190.
[3]孙嘉吉.日常生活中闺蜜形象的呈现——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视角[J].新闻世界,2015(05):244-245.
[4]姜艳艳,杨馥绮.也说“男闺蜜”和“女汉子”[J].鸡西大学学报,2014(11):139-140+150.
[5]傅宏.说说“闺蜜”[J].语文建设,2008(02):50-51.
[6]罗琼丝.闺蜜网络交际的内容及言语特点[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3):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