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对子代职业流动影响的初步探讨

2016-08-15 11:08武莹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职业母亲

武莹

[摘要]母亲承担着养育子女的重大社会责任。而本文主要是初步地探讨母亲对子代职业流动的影响。从一些资料浅显分析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子代职业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职业世界知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世界知识,如个体对求职市场的知识 岗位知识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就越丰富。母亲的职业和家庭气氛对中学生动机策略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母亲 职业 受教育程度

[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25-02

一、问题的提出

诸多理论表明,父代对子代职业地位影响很大。这里面的父代通常指的是父亲和母亲。过去的研究通常倾向于要么把父亲、母亲合在一起,研究家庭对代际流动的影响;要么干脆直接抛开母亲,只研究父亲的各种特征与子代职业的关系。那么真实的现实中,子代的职业流动应该与母亲相比还是应该与父亲相比?父亲和母亲分别对于子女的代际流动的作用的大小是否有差别?作用的方式是否有差别?值不值得单独研究母亲对于子代流动的作用机制?这些问题,都未解决。

二、家庭对代际流动的两种作用

社会流动的研究测量的是个人在职业和职业背景之间的流动,包括代际流动和代内一生的流动。对社会流动的兴趣不仅存在于社会学研究中,也存在于历史学、教育学,甚至延伸到整个的政治领域。高社会流动率的证据可以被用来论证,所研究的社会具有成就取向而非先赋取向的特征,个人根据他们的个人素质来收获他们的报偿,而不是以诸如财富或私人关系这样的“不公平”优势为基础获得报偿。在研究代际流动时,研究通常集中在“阶级再生产”这样一个话题上。即人们究竟做了什么,让自己的子女和自己处于同一阶级上。

罗斯玛丽·克朗普顿认为,阶级再生产主要是通过家庭而发生的。关于家庭在阶级再生产过程中对代际流动的作用方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角度的分析。不过似乎可以归结为两个种类:一方面,家庭利用自己有形或无形的资源,通过对子女的初级社会化过程,影响子女的性格、情感和思维方式,这些性格、情感和思维方式,是能够伴随子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并会被子代带入自己的(至少是)初职当中;另一方面,家庭同样是利用自己有形或无形的资源,通过指导和帮助孩子做一些有利于他们向上流动的事,比如升学、入党、求职,来直接影响他们的(至少是)初职。前者强调家庭的长辈通过影响孩子的精神层面,来间接影响孩子的职业。这种影响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需要有意额外的付出家庭资源代价、家庭长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影响,这接近韦伯所讲的“传统的行动”理想类型;另一部分是有意付出家庭资源的代价去换来的影响,这接近韦伯的“价值合理的行动”理想类型。后者强调家庭的长辈通过影响孩子的非精神层面,来直接造成孩子的行为或未来的行为环境的改变,而这种影响,是一定会付出家庭资源的代价的,这接近韦伯“目的合理行动”理想类型。

以上两个种类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由于无意识的存在,前者是每个家庭中都必然会存在的现象,它的作用是一种文化传递功能,对于子代的代际流动的影响有时有方向性,有时并没有什么方向性;而后者的方向性是很明显的,一般都是想要起到一个帮助子女上向流动的作用。所以它并不是一定存在于每一个家庭当中的。本文认为,前者的作用更多地指向让子代阶级和父代阶级相同相近,即阶级的复制,后者的作用更多的指向让子代的阶级高于父代的阶级,即阶级的升级。

三、相关的研究

关于母亲的各种特征与子女职业地位的研究目前数量很少,仅有的一些文献散见与社会学、历史学领域。倒是教育学、心理学在研究母亲的各种特征与子女的道德、决策力、学习策略的成果不少。

林上洪基于对清代朱卷履历的内容分析,研究了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代际流动的影响。他在比较母亲受教育状况和儿子殿试排名时,得出了较为显著的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他认为,在清代,经济条件和家族声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能间接呈现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作用,但决定子女上升流动道路宽窄的,根本上只是教育这道阀门。母亲受教育状况是考察科举人物家庭文化资本构成的重要项目,这是决定士子科举成功诸多教育影响因素中的基础因素。但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是负相关而不是正相关。

上海大学的张瑞玲基于对河南省蔡家村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的240位居民的调查,分析了农村居民代际职业流动影响因素。她采用了分别将子代现职分别与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相比的方式。首先,她选取因变量“子代职业是否发生流动(与父亲相比)”这个二分变量,自变量为个人文化程度、就业时的年龄、父亲职业、母亲是否担任过干部。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与母亲没有担任过干部的子代相比,母亲担任过干部的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 发生的机会在减少。随后,她选取因变量“子代职业是否发生流动(与母亲相比)”,自变量不变。统计结果显示,以母亲职业为种地或兼有少量副业为参照组,母亲职业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的代际职业流动机会在减少。

她的研究的贡献在于:

1.将代际流动拆为与父亲比、与母亲比两种,并把父亲和母亲的职业作为两个独立的自变量纳入模型。

2.尝试解释了负相关的原因:家庭政治资源中的母亲担任过干部对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产生着负影响,这或许与该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离县城比较近,就业机会比较多,家庭中当地的政治资源在子代就业时显得不那么重要。根据白威廉、折晓叶、李放三人的研究,家中有无干部所产生影响是因地而异的,在劳动力需求高的地区,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广泛的就业机会,即便最初的机会是给了拥有家庭政治资源的人,随着机会的增多,职位的空缺不得不由其他人来填补。

但是她的研究中存在着样本数据不足的问题。因为在她调查的240个样本中,母亲担任过干部的仅有5人,占总数的2.08%。这大大影响了研究的效度。

范成杰对参加工作的杭州市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以城市居民的职业综合适应水平作为因变量,本人政治面貌、是否勤奋、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母亲一般职务以及社会网络规模作为自变量,做了多元回归分析。从数据来看,在城市居民的阶层背景各因素中,只有母亲的一般职务对城市居民的职业适应水平有影响,而其他代表阶层背景因素的变量均没有通过检验。

此外,赵欣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做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职业世界知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知识分问卷和专业知识上边缘性差异显著。Post Hoc检验结果显示: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世界知识,如个体对求职市场的知识、岗位知识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就越丰富。杨韶刚、万增奎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受父亲文化程度影响大,受母亲文化程度影响不明显;但受母亲职业影响大,受父亲职业影响不明显。赵艳立、徐玲在北京针对高职生的调查研究表明,父亲的学历、职业和母亲的职业对高职生的就业薪水预期具有显著影响;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就业单位的选择意向具有负向作用,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就业单位的选择意向呈正向作用;父母学历及家庭收入越高,高职生越倾向于到东部沿海城市就业。冯海英从另一个角度的研究表明,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中学生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有显著影响,父亲受教育程度对中学生动机策略有显著影响,母亲职业和家庭气氛对中学生动机策略有显著影响。

四、总结

传统的家庭安排,是在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种种不平等中形成的,是在那种把家务分配给女人、把市场工作分配给男人的“封建”劳动分工中形成的。如今,妇女对平等的诉求已经急剧地动摇了这种传统结构。妇女让她们自己变得个体化,并且日益能够行使她们的选择权。综合现实的经验和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母亲对于子代职业流动一定是有显著影响的;在某些方面,母亲的影响力是与父亲相接近的;研究母亲对于子代流动的作用机制是有价值的。

但是,究竟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子代?还是母亲的职业影响子代?母亲究竟是通过第一种作用方式,影响子代的精神层面从而间接地影响其职业流动,还是通过第二种作用方式,直接为子代提供帮助?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另外,在研究代际流动时,应该将子代的职业与父母之中那个职业地位较高的人比。这个人有可能是父亲,也有可能是母亲。所以在具体研究时,父母双方都做出比较可能会比较稳妥。

【参考文献】

[1]罗斯玛丽·克朗普顿.阶级与分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7.

[2]范成杰.城市居民个人背景与职业适应性研究[J].社会,2006.01.

[3]赵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01).

[4]杨韶刚,万增奎.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研究[J].教育导刊,2009(05).

[5]赵艳立,徐玲.高职生社会资本对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调查样本[J].职业技术教育,2011(01).

[6]冯海英.家庭人文因素对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7).

猜你喜欢
职业母亲
母亲的债
有趣的职业
我爱的职业
十二星座之未来职业
给母亲的信
五花八门的职业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