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动态·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MOFs催化材料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在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催化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将憎水的全氟烷烃修饰在具有高比表面积的 MOFsNU-1000的介孔孔道中,并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将Pd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其孔道中。全氟链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孔道的憎水性,有利于反应物进入孔道中的活性中心,达到了提高活性的目的。
MOFs在负载纳米颗粒进行催化时,一般仅作为载体,保护纳米颗粒不团聚,且大多数MOFs 是微孔材料,反应底物和产物不能进入孔道中的活性中心,从而导致活性较低。该团队利用多级微介孔MOFs MM-MIL-53(Al)成功地将Pt和Pd合金纳米晶分散在其孔道中。MM-MIL-53(Al)上的L酸碱活性中心与Pt和Pd合金纳米晶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双功能催化剂,能高效地在无氧条件下协同催化仲醇脱氢转化为酮。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高分散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制备出TiO2负载的亚纳米Rh催化剂,并发现该催化剂能在-50 ℃时实现CO的完全氧化,首次实现了铂族金属在超低温下CO的催化氧化。
该团队发现当铂族金属以亚纳米团簇形式高度分散时,其CO氧化活性较传统催化剂有明显的提高,但实现室温乃至更低温条件下CO的完全氧化反应仍极具挑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该工作成功合成出Rh粒子尺寸为0.4~0.8 nm的Rh/TiO2催化剂,该催化剂在-100 ℃的超低温条件下能实现CO的催化氧化,与公认的高活性标准Au催化剂的活性相当。通过FTIR及EPR等表征结果结合DFT计算结果,揭示了催化剂上超低温CO氧化机理,O2在亚纳米Rh-TiO2界面处以超氧形式(Rh—O—O—Ti)得到活化,并与TiO2上的弱吸附CO发生反应。
吉林大学沸石分子筛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吉林大学在沸石分子筛材料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研究人员最新发现,羟基自由基存在于沸石分子筛的水热合成体系,由于其对分子筛形成过程中硅铝酸盐物种的解聚和围绕阳离子模板剂的再聚合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因而可显著加速沸石分子筛的成核。通过紫外照射或Fenton反应向沸石分子筛水热合成体系额外引入羟基自由基,能够显著加快沸石分子筛的晶化。该发现是无机微孔晶体材料合成化学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自由基加快合成,不仅使人们对沸石分子筛的生成机理有了新认识,而且为在工业上具有重要需求的沸石分子筛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的路径。
合肥物质科学院研发铜纳米颗粒/石墨烯核壳结构材料催化剂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在核壳结构的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制出构筑尺寸均一的石墨烯包覆铜纳米颗粒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其催化效率大幅提高,是金纳米颗粒的14倍。
采用单层的胶体晶体为模板,通过磁控溅射沉积一层一定厚度的铜膜,在还原性和保护性气氛下高温退火,成功得到cm2级、颗粒尺寸均一的铜纳米颗粒的有序阵列。利用铜纳米颗粒的还原性和氧化石墨烯的氧化性,采用一步法在铜纳米颗粒表面制备2~3 nm厚度的石墨烯层。上述材料在对4-硝基苯酚到4-氨基苯酚的还原过程中,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该材料在催化过程中可重复利用。更重要的是,这种石墨烯包覆铜纳米颗粒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催化效率比贵金属纳米颗粒提高很多,是现有文献报道的金纳米颗粒催化效率的14倍。上述优异的催化性能主要是由于石墨烯具有丰富的π-π键能与4-硝基苯酚发生共轭,有利于捕捉4-硝基苯酚分子;同时,石墨烯具有高电子迁移率,有利于加速反应进程。
吉林石化开发乙丙橡胶J-5105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研究院开发出新牌号乙丙橡胶J-5105,并在下游乙丙橡胶生产线上生产出合格产品。
这种乙丙橡胶新牌号J-5105产品主要用于生产汽车海绵密封条,其性能指标与国外产品性能相当,具有较高的乙叉降冰片烯含量(8%(w)),中等乙烯含量为55%(w),加工应用时表现出良好的挤出尺寸稳定性、较快的硫化速度、良好的弹性、较佳的制品外观等特点,增强了胶料的填充性和制品的挺度,降低了制品的成本。该技术采用钒催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