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一条大道
作为一个地道的“武昌伢”,小时候提到“汉口”二字,对我而言意味着“进城”。
我对中山大道,是既熟悉又陌生,既渴望又纠结的,这复杂的感觉根植于童年记忆。
小时候,去逛江汉路的决定必定是一家人“下狠心”才能做的,这也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对于当时住在华工(现华科大)的我们来说,这必定是一趟遥远的跋涉——一家人在校门口挤上唯一一趟到江边的15路公汽,在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车厢内从起点坐到终点,再登上轮渡,跟随人群在江面上摇摇摆摆,下得船来,一抬头,武汉关终于到了!
那时的中山大道在孩子的眼里,就像一幅藏宝图。循着武汉关的钟声开逛,从江汉路一直走到六渡桥。中心百货、工艺品大楼、各色文具店、绸布店、眼镜店……一家家逛花了眼;街边的小摊也是不能错过的,小孩子最喜欢可劲地扎堆;累了,随便走进一家店吃东西,冷不丁还是个老字号……繁华、喧闹、市井、亲切、时髦、新鲜,都不足以概括这条大道的万种风情。这就是老汉口的味道,逛一次,回去可以回味好久。所以,确切地说,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认识,是基于这条大道产生的。
许多年后,我把家搬到了汉口,中山大道对于我而言早已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无论是工作采访,还是休闲娱乐,我频繁地来到这里,与它有了更多深层次的接触,但感觉却仍和小时候一样——每次都有新发现。
那些门前有着长长走廊、或者高高台阶的历史建筑,虽然不能一一道明它们的历史,但面对时总能让人肃然起敬、心生感慨。这些建筑就是城市中最坚固的一部分,即使今天换了门面,后天改了招牌,它们总是一直在那里。
街边斑驳的墙壁上,苔藓丛生,常青藤爬满回忆;地上的方形石块早已磨平,老人们坐在门洞口晒太阳;街角的一家老店,让你不经意间回到了童年……
一条大道,虽是物质的,但也是有生命的,因为这里储存着记忆,蜿蜒着数不清的人生轨迹。
城市中的个体记忆,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生长、生活的环境的理解,但更多的是城市的集体记忆。
这些年,我们惊叹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让身边的世界换了模样,但记忆是不能被改变的。比如每个人心中的一条街,一定是记忆中充满乐趣的场所。
法国的建筑历史学者常用欧洲古代用于记事的“羊皮纸”来比喻城市的发展,取其因反复擦写而留下层层叠叠的痕迹与城市空间的更迭有所相似之意。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升级中,像中山大道这样的街道,乃至于汉口片区这样的老城区,承载着过去,也连接着未来。到底它们该如何在城市中找到新的定位,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