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影视欣赏纵横谈
陈思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影视普及也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它的产生给我们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既然是一种艺术,我们首先就得了解影视产生和发展历程,然后学会如何去欣赏这门艺术所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影视;教学;结合
在这个多媒体丰富的世界,各种活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艺术,艺术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和美学等。任何一个细微的镜头或许就是聚焦美的焦点,只是需要我们细心去观察才能感受得到的而已。通过对影视的一些学习,我们将看到影视美的所在。
一
1832年12月,比利时人普拉多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制成"诡盘",由此产生现代电影原理。1888年英国W.弗赖斯.格林制成他的第一架电影摄影机,1889年,柯达公司制成第一卷软片,爱迪生有用这种胶卷制成第一部打孔影片。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
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同年,法国百代影片公司派摄影师费利克斯·米斯格到中国拍摄素材,编成《中华帝国的一次旅行》,《中国海军生活》等短片.1906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凯利邦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公映。
1909年1月,爱迪生等人组织电影专利公司,实行发放上映许可证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个电影检查机构在纽约成立,35毫米电影胶片,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规格。1910年3月,国际电影公司通过媒体宣传,使演员F.劳伦斯成为第一个明星,美国的明星制度从此确立。1913年,美国好莱坞正式有了法定的地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摄制电影的基地。
美国人T.卡尔马斯和D.康斯托克用他们发明的彩色工艺(二色追加法)拍摄了第一部美国彩色故事片《海峡两岸》。1937年,迪斯尼公司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
二
1911年,法籍意大利人R.卡努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确认电影为一门艺术。191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学会成立。1927年5月11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告成立,D.范朋克为第一任主席。1929年5月16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行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仪式。
1926年8月6日,纽约曼哈顿歌剧院首次上映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配有音响效果的音乐片《唐璜》,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次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在纽约百老汇的华纳大戏院公映第一部对白配唱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1928年7月6日,纽约首映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
1953年,配合宽银幕电影的立体声音响系统开始在电影院投入使用。1975年,杜比立体声系统问世,在世界各国的电影院音响系统逐渐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模拟式三声道,到全数字式5.1声道的AC-3问世,杜比实验室为电影音响科技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几乎每-项专利技术都给电影音响留下深远影响.1977年,首次采用环绕声音响的科幻片《星球大战》上映,创美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利润,推动了电影环绕声音响的进一步发展。
1982年,美国鲁卡斯(Lucas)电影公司的总工程师Tomlinson Holman研制成一种新的电影院音响技术标准THX,得到了全美电影与电视工程协会的认同,使之成为全美电影院参照的新标准.随后,采用THX标准环绕声音响用于《星球大战》等影片,再次掀起人们关注电影音响的高潮.
1991年,杜比AC-3数字环绕声音响正式推出,属于杜比实验室的第三代数字音频编/解码系统,将电影院的环绕声带入5.1声道全频响应领域.这些数字信号被确定记录在电影胶片齿孔之间,开始时主要用于专业电影院多声道系统,以后又用于家庭影院系统,DVD激光视唱机,AV放大器和正在发展中的数字HDTV等,
1993年,DTS全面介入电影市场,他们另辟途径,将声轨的时间码记录在胶片上,然后依据时间码同步播放记录声音信号的CD-ROM,这样一来,记录声音的数据空间扩展了许多倍,为电影音响系统拥有良好音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1994年,世界首张配有杜比AC-3数字音响效果的电影光盘《燃眉追击》问世.推动了家庭影院环绕声音响数字化的发展。
三
一切艺术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艺术的语言,不懂得艺术的语言,就不可能欣赏艺术,甚至不可能理解艺术。因此,要能够“欣赏”,首先就要懂得电影的语言。语言基本上可以分为文字语言和非文字语言。不同的艺术形式有自己不同的语言。由于电影对生活的逼真还原,又有声音和色彩,就造成了一个极大的误会,似乎电影、电视是不需要经过任何学习就能够看懂乃至会欣赏的。当然,一位仅仅满足于“看故事”的普通观众,是不必学习影视语言的,可是对于一位真正想走进影视艺术、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的人来说,就必须了解电影的语言,这样才能从“看”影视上升到“欣赏”影视艺术。
要达到能“欣赏”的水平,还要了解一部影片产生的文化背景它包括影片中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影片摄制国家的文化传统。80年代,我国的一部影片中有这样的片断:一位青年工人在失恋后,面对一片昏暗,点着了一支烟,默默地走着,他的后边是闪耀着红光的钢铁厂。影片摄制者的本意是表现失恋者的痛苦,可能还暗示着主人公想重新振作起来的心理。可是一位美国电影家在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却问影片的创作人员,他是怎么构想出了这样精采的,具有强烈“性暗示”的形象?这当然叫影片的创作人员啼笑皆非。因为在美国,类似两架飞机在空中加油,火车穿过隧道……都是作为性暗示的手段,这早已经落为一种俗套了。美国电影家就是由此认定我们这部影片也是在用这种手法进行“性暗示”的。这种误解完全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在以上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影片要为观众所理解,除了影视工作者在摄制影片时,要考虑能让观众看懂外,观众也要提高自己,以达到能够欣赏影视作品的水准。同时,还要注意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扩大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这样才能逾越横亘在影视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障碍”。
影视作品是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教育资源。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绚丽多姿的美丽画面、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等,使人受到熏陶、得到享受,能打动人的心灵,其效果与目的指向在于人文与意识形态;教学使人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才能,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才能,其效果与目的在于传承与发展整个人类文明。二者的目的指向表面上看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它们之间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在最终目标上达到高度统一——影视艺术潜移默化地使观众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而教学是系统地、有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将优秀影视作品引进语文课堂,能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使教学避免枯燥乏味,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从新视野中创造语文新课堂。
(一)从思维方式来说。
1.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影视片断,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而且还可以提高探究效率。如《音乐之声》,这是一篇著名的音乐剧剧本的节选,其教学的重点是主人公玛利亚的形象,难点是体会音乐剧剧本的特点。教者设计时,可以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两个环节:一是在学生阅读感知玛利亚的形象之后放映一个相关片段,然后让学生探究、比较、区别,从而导出剧本的特点,再让学生来朗读体会。二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播放电影的开头的片段,是欣赏,也是对教学内容形象化的再理解和小结。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电影与语文课堂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重点和难点,又缩短了探究时间,还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体会出文本之美,感受到电影带来的视觉的美感。
2.抓住动情点,渲染教学氛围。把影视引进语文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艺术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抓住那些最煽情的情节和镜头,渲染教学氛围,去打动学生心灵,促使其思想感情的内化。《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部分,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教学时,可以将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几个相关小片段巧妙地引入课堂,比如,英子去医院探望生命垂危的爸爸的情景、英子听了爸爸的话之后的表情等等,将整个课堂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又有隐隐的希望的氛围,然后再请学生交流体会。特别是,可以在结束欣赏《送别》这个片段,在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将这种氛围渲染到极点,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这首歌在电影中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成长过程中的悲伤、离别。这样整个课堂就有了较为强烈的审美效应。
3.运用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生动的场景,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而且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如电影《城南旧事》中,英子到医院看望病重的父亲时,有一处英子眼睛的特写镜头,可让学生联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内容,揣摩此时人物心理,用想象填补空白,从而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利用影视作品制作高质量的课件能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影视作品制作课件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完整的影视作品中剪辑相关片段,并设计好教学问题。具体要求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影视作品片段必须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有较强的感染力,且所需放映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影视课”。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教师先播放航天员踏上月球的画面,要求学生观看后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并分析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就既可使学生真实地了解航天员登月时的情况,也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5.利用影视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活动。学生喜欢参加活动,特别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影视作品鉴赏活动等。学生参与影视作品鉴赏活动后,还可开发出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讲电影故事、改编电影情节、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用语言再现电影片段、评论电影优劣、写电影观后感……这样,学生就既可加深对电影的印象,又能间接地从电影中学会写作,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并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从影视与教学结合的作用来说。
利用影视作品能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思维、理解和写作能力
1.观看影视能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影视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的构成靠的是语言文字。从返璞归真的角度来说,欣赏影视作品,也是学好语文、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我们在组织学生看影视作品时,根据故事情节适时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产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欣赏得多了,形象思维的能力强自然而然就增强,读书写作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视野。
2.观看影视能增强理解能力。
电视电影既是艺术又是文学。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首先要有脚本,而脚本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好多课文就是根据影视作品节选或改编的,观看这些电视电影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如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电影《祖国的花朵》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一群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感情。观看片断后,稍作停顿,让学生回味(此时无声胜有声),再让学生通过诵读表达胸中激情。这样,就比学生互读互评和教师点拨指导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3.写作能力。
在这里,写作能力包括写作素材的积累以及写作表达技巧的提升写作素材的积累: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电视剧,不管它们是真实的生活,还是艺术的塑造,都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写作素材要靠积累,而积累不外乎:亲身经历直接积累的和从间接获得的。观看影视是积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通过观看《宝葫芦》,描写自己心目中的一样玩具或者借鉴描写一件事。
观看影视不但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直接以电影电视作素材来练习写作。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电影的情节设法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将剧情压缩成简要的故事梗概、内容提要或人物简介;还可以写观片后的感受和对电影的整体或局部的作评论。毫无疑问,这就是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观看影视能提高表达技巧:电影电视中的某些表现方法能够迁移到作文的技巧上来,使学生有深入的感悟,如:倒叙、插叙、补叙等表达方式,前后照应、情节过渡的意义和作用,环境渲染、心理描写方法等等。如在观看电影《孔乙己》后,让学生进行《孔乙己故事新编》的作文训练,可以学习电影中叙事的方法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电影的介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写,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G642
A
1671-864X(2016)08-0207-02
陈思,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