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神磊磊]
“三百首”里没有的那些好诗
[文/六神磊磊]
如果要评选史上最误导人的书名,大概《唐诗三百首》要算其中之一,它明明是311首诗,却让无数国人以为正好三百首;但如果要评选影响中国人最大的书,《唐诗三百首》也是有力竞争者之一,无数学生捧着它吟诵唐诗,在心灵中点燃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第一束火焰。
光辉灿烂的唐诗,佳作之多,远远不是三百首可以选完的。在三百首之外,很多好诗被我们忽略了。更悲催的是,后世很多选本都是参考大名鼎鼎的“三百首”来的。
就让我们看看,“三百首”之外,还有哪些被冷落了的好诗,沉埋了多少诗人的故事。
打开唐诗的辉煌历史,迎面走来的第一个人大概就是王绩。也许今天他不算妇孺皆知,“三百首”里也没有他的名字。但在隋末唐初,他是最大腕的诗人之一,有一首《野望》流传很广: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可谓是王绩的招牌之作。一说王绩,人们就想起《野望》。由于它风格清新,朴素淡雅,人们在解读这首诗时,又常常把它当作是唐代诗人扭转六朝浮艳风格的标杆。王绩因此以一个恬淡谦退、人畜无害的陶渊明般的隐士形象留在了读者心里。
然而真是这样吗?如果看看长期被忽略的王绩另外一首好作品《赠程处士》,就会知道,《野望》带给我们的对王绩的印象完全偏了: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这个王绩,和《野望》里的那个王绩完全不是同一张脸。《野望》平静、恬淡,更像陶渊明;而《赠程处士》落拓疏狂,语惊四座,更像是阮籍和嵇康。姬旦和孔丘都是圣人,王老先生却认为一个被礼乐囚之、一个被诗书缚之,这在当时岂不是大放厥词嘛。
哪一个才是真的王绩?事实上,《赠程处士》才是王先生的真面目。他一生性情旷达,嗜酒如命,人送外号“斗酒学士”。此人本来是个带有隋朝遗老味道的人,后来跑出来当唐朝的官,原因非常搞笑:之所以出任太乐丞,是因为可以喝到同事史焦革酿的好酒!后来史焦革去世,王先生立刻辞官不干,回家隐居去了。
说完王绩,下一个出场的是卢照邻。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我们一提到他,第一印象就是善写七言歌行,例如赫赫有名的《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脍炙人口,水平已完全不输于盛唐时的作品。而对他的五言诗,我们往往印象很淡。《唐诗三百首》里,王勃、骆宾王都有五言诗入选,卢照邻却一首诗也没有。长期以来,大家形成了一个“卢照邻不怎么会写五言诗”的印象。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里也说,“四杰”中大致分为两派,王勃和杨炯写五言,卢照邻和骆宾王写七言。再加上卢照邻给人的印象是性格柔弱,最后还因为身体不好跳水自尽,更让人觉得他只会写浮华浓艳的七言歌行了。事实真是这样吗?
让我们看一首他不算太出名的五言诗《横吹曲辞·梅花落》吧: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多么流畅,又多么雄壮的一首诗,这是纯粹的男子汉的诗。作者选择了“横吹曲辞”乐府题,它的本意是马上的军乐,说明作者一开始就打算要写一首雄壮的诗的。卢照邻看见梅花落下,想到的并不是赏雪、歌女、诗酒,而是天山的战士,是“匈奴几万里”——谁说卢照邻不会写五言诗、卢照邻太柔弱呢?
唐朝的诗人,能力是多面的,性格也是多面的。一直写宫廷诗的宋之问,也可以“佳期应借问,为报大刀头”;一直被认为是“山水田园诗人”的王维,其实边塞诗数量非常多,质量也很棒,“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什么题材都能玩。王维都能被误读,卢照邻又岂能不被刻板化呢。
最后我们来看一位很有意思的诗人,叫作郭震,唐朝的大臣。让他在文坛上青史留名的,是那首著名的长诗《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据说这首诗受到了武则天的激赏。专门记载唐诗轶事的《唐诗纪事》中说,郭震“任侠使气”,连武后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召来一看,果然出语不凡、人才难得。武则天又让他拿诗文来看,郭震交上去的就是《古剑篇》,使武后大为赞叹,到处拿给大臣们看。
由于《古剑篇》气势雄浑,也让郭震在我们心中留下刚硬粗直、一往无前的印象。这个印象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唐代的传奇小说里都专门有一篇讲郭震的玄怪故事,说他英勇地杀死了猪妖,解救民间少女。
但真是如此吗?从郭震一些不知名的作品看,他可不完全是个粗豪汉子,心思其实还蛮细腻的。例如下面这首非但“三百首”不选、其他诗文集也几乎很罕有选入的《野井》: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
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这首诗非常耐人寻味。它大意是说有一口井,出水非常甜,却开凿在野外,来汲水的人很少。作者还感慨:“如果这口井位于大路、要道上,一定会滋润许多人吧!”
这哪里是在说野井,这明明说的就是郭震自己,是一首怀才不遇的牢骚诗。
我们看看郭震的一生。他长期治理边疆,立了很大的功劳,不断升迁。有趣的是,武则天的时候他受重用,唐睿宗、唐玄宗的时候也受重用,似乎全不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影响。后来他做到了兵部尚书、宰相,封代国公,表面上似乎一帆风顺,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完全没有当“野井”的经历。
但他也不是没有受过挫折和打击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发生在壮年。据说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他不恰当地出来奏事,打乱了演习,唐玄宗居然要绑了他斩首,被大臣们苦求告免。但他也由此被流放,一竿子捅到广东。过了一阵,大概皇帝心情好了些,又让他改去江西鄱阳,虽说是起复,但在当时而言也不是什么好地方。
我猜想《野井》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写的。郭震的心情想必非常郁闷,他先后侍奉数任皇帝,功勋卓著,又值壮年,正是做大事业的时候,却因为一点小小的过错差点被杀头,继而又被流放到偏远地方,其委屈、郁闷可想而知。大概正是情绪抑郁,他在去江西上任的路上一病不起,五十多岁就去世了。
脍炙人口的《古剑篇》,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刚猛的郭震;而默默无闻的《野井》,却静静诉说着一个孤独、抑郁、幽怨的郭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固然是这个道理,但要品出唐诗的味道、读懂千年前那些诗人的心事,“三百首”还真不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