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风
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随风
他见过最美的星光,是在那块名叫夜的幕布上,涂涂抹抹,形成不可磨灭的璀璨。哪怕后来他走过更多的名山大川,进过庄严恢宏的巍峨皇城,再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称为奇迹。
他是张衡,与真正少年成名的才子们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灰头土脸。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又偏偏绕不过他,你要与他憨厚的笑容对视,与他傻气的目光相接……最重要的是,你总要看见他的传奇。是的,明明有那么多才子昙花一现,却只有他成为传奇。
童年时,张衡身上还没有那么多光环,站在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中间,本来五分木讷,就变成了十分呆滞。他比旁人更细腻敏感些,自然能察觉出别的孩子向他竖起的一道无形的墙,让他一人在墙外打转,四处碰壁。他无路可走了,便选择抬头,然后便一头撞进了浩渺的星空。
在那里,他依旧茕茕独立。但没关系,因为所有的星系都是孤独地行走,在永恒的孤独面前,他的无助显得渺小,不值一提。何况他并不是真的无助,他有一个星空的指引,让他温暖,让他坚定。
明明也有很多人抬头看过星空,可他们只顾着吟诗赏月,心中有太多凡尘杂念,便失了原本的纯粹,也忘了有种东西叫震撼。还好张衡没有忘记,深邃的星空倒影在他眼里,刻写在他心里,亘古的风呼啸而起,在他的心底回荡,像是一种呼唤。起初他不明白什么叫使命,后来便明白了他的执念:一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这条探索的路注定孤独,与世俗格格不入。那还是一个以经史子集为主流的时代,那时的特立独行还不是一个褒义词,于是张衡作为一个爱好古怪的人,被士子们孤立起来。他只淡然一笑,那些自以为懂他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别人以为他将浩渺星空作为书海的灵感来源,实际上他只是将诗词歌赋作为闲暇之余的爱好。
少年时,张衡外出游学,洛阳的繁华迷人眼,秦淮河畔的歌声永不停歇,他也差点被这纸醉金迷花了眼乱了心。可曲终人散后他如梦初醒,夜风冷冷地拍在他的脸上,仰头望天时,疏星点点,仿佛一切都未曾改变。是了,无论人事如何变迁,它们始终未曾改变。他大悟,然后决定重新开始。
他被推举为孝廉,但没有接受,官府几次征召,他选择拒绝,大将军欣赏他的才华,试图纳他为幕僚,他依旧没有接受。他注定要走上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别人不理解也好,避之不及也罢,他终将如同一位朝圣者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这些脚印从茫然到坚定,哪怕前路渺茫,他知道他一定能够到达终点,这是每个朝圣者的信心。
张衡一直都相信,天文并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旁门左道”。那么多的学子走上仕宦一途,却磕磕绊绊迷失方向,而他却未曾迷失,头顶的灿烂星空有时比心中的道德律令更为有力。
后来张衡升任太史令,专门研究天文历法,这应该是他的归宿,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了吧。倘若张衡将朝廷大事放在一边,自然可以安稳为官,在卸任之后享受光鲜的称号,将日子过得惬意舒适。但心中有信仰的人往往会比别人耿直,而那个关于星空的信仰也从未告诉过他,他可以置身事外。那时宦官干政,很多人选择沉默,他却凭着一腔孤勇上疏直谏,谁都没想到,这位与政事毫不相干的太史令竟会有如此勇气。
于是张衡被外调,任职河间王刘政的国相。像是升官,实则将他带到了龙潭虎穴。他们都以为,一个钻研天文地理的文弱书生应该慌了,应该屈服了,不能翻起什么风浪来。可偏偏张衡说了不,面对刘政的骄奢淫逸,他选择大刀阔斧地改革,干脆利落地斩断毒瘤,带来一阵清廉之风。旁观者只能目瞪口呆,哪怕是再正直的官员前来,都要先衡量一番利弊才行,哪有凭着一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血就能整治一番?
可是谁都不得不承认,这抽刀断水的利落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谁都没想到,竟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前太史令解决了问题。张衡想笑,他见过星辰的燃烧,见过陨石的坠落,每一样都要比如狼似虎的宦官抑或刘政可怕得多,他有勇气面对每日迥异的天象,又怎会没有勇气面对他们?
永和四年,张衡辞官归乡。那年的寒风格外凛冽,他已经很少出门了,毕竟老了,就少了很多仗剑走天涯的勇气。他想再看看星空,却没了曾经的随性,需要做许多打算,比如今夜会不会下雨,风应该不会很大,否则他这一把老骨头又怎能经得起风雨的折腾?月有阴晴圆缺,而人也不得不服老。
可是这夜,张衡却执意想上阁楼看看星空,他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此之前,他已写过无数天文地理的书,已发明了浑天仪。心中有着太多太多的学说,但始终不敢说。在今夜,他想问一问,因为他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明天。
这夜,星汉灿烂,倒映在他的眼里,被昏黄的灯光一照,让人分不清是星光还是泪光。张衡恍惚记得,上次看到这么美的星空,是他找到他的信仰的时候。就在今夜,童年的他和现在的他完美契合。这何尝不是一种肯定?他已经抵达圣地,也即将归去。
这夜,天上有流星划过。这颗流星劈开了黑夜,带来一阵绚烂的光明,就像有个叫张衡的人,劈开了专属经史子集的黑夜,带来一个叫作天文地理的光明。他不是孔孟,不是圣人,他只想一直走,只想当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头顶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