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寻找”中的凄美“坚守”里的深刻

2016-08-15 00:46
电影评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寻子儿子孩子

张 宁 杨 柳

《亲爱的》:“寻找”中的凄美“坚守”里的深刻

张 宁 杨 柳

电影《亲爱的》是由中国香港资深导演陈可辛于2014年拍摄的一部凄美而富有深意的年度情感大片,可视性强。影片采取类似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形式,以社会热点问题“拐卖儿童”事件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揭示了当今社会中发生或存在的问题,引人深思。

这部影片独辟蹊径,采取电影拍摄中较少使用的“生活纪录片”形式,向观众讲述了一场以“寻亲”为主要线索的悲情、虐心版催泪大戏,故事情节逼真而富含深意,结局开放,具有生活质感和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发人深省。

与大多数电影的拍摄不同,《亲爱的》这部影片的拍摄起因并非空穴来风,剧情的设置也并非纯属虚构,电影剧本以现实生活中人尽皆知的“彭高峰寻子事件”为创作原型。影片以田文军不慎丢失3岁的儿子田鹏为开端,继而围绕“寻子”这条主线索,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揭示了社会制度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影片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向我们深情地讲述了一个凄美而蕴含深意的寻亲故事,其中既包含对于“母性情怀”的礼赞,也有对于“坚守自我本位”的肯定,同时,也意在指出当下社会法制格局中的弊端和不足。从整体上来看,影片剧情线索清晰,但其背后的“隐情”却异常复杂,以至让观众在情感上一时难以厘清到底该为谁喊不平,该持何种立场。因为,电影的剧情纵然固定难变,但人们对电影的理解和品评却受到自身所具备的主观情感因素和知识背景的影响,这也是这部电影主题具有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电影《亲爱的》海报

一、“寻找”母题下的执念与凄美

“寻子”是这部影片公认的主线索,从片头的田文军、鲁晓娟单枪匹马“寻子”,到参与万里寻亲互助会与寻子团队一起开启“寻子”征程,再到“拐卖犯”杨明富的农村妻子——李红琴远离安徽芜湖不远千里到达深圳“寻子望女”,影片放映全过程都充斥着“寻找”的主题,而寻亲的背后也隐藏着为人父母内心那不为人知的伤感与凄凉。为了能找到被拐卖的孩子,大多数父母以不再生养二胎为惩戒自我和支撑下去的方式,而本已不再完整的家庭,也因为一路寻子无果进一步分崩离析,夫妻关系不再和谐,昔日爽朗笑声难存。整部影片中甚至没有一个家庭是完整的,纵使完整也是吵吵闹闹,总有许多的无奈和无助。在这其中,男主角田文军、韩德忠就是两个非常的典型。

田文军(黄渤饰)在儿子失踪后,从未间断找寻,先后通过发传单、网登寻人启事、街头义唱宣传、新闻报道等各种途径寻找。纵然被人骗、被人追打,不远千里到河北寻亲,甚至差点丧命;纵然他的商铺因无心经营导致生意惨淡而不得已关门,生活捉襟见肘,也不曾打消过寻找儿子下落的想法。他的人生是失意的,在深圳做生意惨遭失败、妻子选择离婚、唯一的儿子又被人拐走,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角色。但作为一个父亲,他从未放弃过对父亲这个“岗位”的坚守,他爱子如命,惜子如命,并最终凭借这份执念找回了儿子。即使这个儿子曾向警察申诉把他抓起来,即使他找回来的是一个已经不知道“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为何物的叫做“杨吉刚”的儿子,即使这个儿子已变得沉默寡言,但他对儿子的这份找寻的执念和珍重的心思,让人为之动容。

韩德忠(张译饰),一个原本浪荡、生活不羁的纨绔子弟,在儿子被拐走之后,一度坚持寻找,不曾懈怠。为了能够早日寻子成功,他做出了百倍努力,用尽了各种方法,比如成立寻亲互助团、街头组织“没有买方,就没有卖方,就没有拐卖”公益活动、不再杀生改吃素、帮别人一同找孩子等来充实自己的寻亲旅程,支撑自己内心的“寻子”信念,甚至以“丢失的孩子是不可替代的,坚决不再生下一个”为承诺,以换取内心片刻安宁,为自己当年不慎丢失孩子进行自我惩戒。长达6年的坚持不懈,却没有撼动上苍,终究寻子无果,待到与田文军夫妇一同努力找到鹏鹏之后,他的内心已然频临崩溃。那句“我做了那么多,找到的偏偏是你,我找不动了”的感慨是发自内心深处最决绝的痛苦箴言,意味着多年坚守的精神支柱的坍塌。可是,当他最终与妻子樊芸达成共识,做出再生二胎的决定,当计生办工作人员让其开具孩子“死亡证明”时,他怒火中烧,始终强调“我的儿子还活着,没有死”的信条,这难道不是一个深陷绝望和失落中的父亲最撼动人心的举动吗?纵使上苍再赐予他一个华丽的孩子,作为父亲,他永远不会放弃对那个曾驰骋在他生命中的孩子的寻找,因为在内心深处,在他向那群失去孩子的父母讲出他妻子怀孕的消息时,他内心并不快乐,他的哭诉和无助使得他始终处于痛苦和愧疚中,这将伴随他整个人生。他是一个“可怜人”,也更是一个值得人敬佩的好父亲,好丈夫。

在一定程度上,田文军、韩德忠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千万被拐儿童父母的典型代表,他的执着和坚守,代表了与他们同身份、同境地、同命运之人的共同心声。所谓“不抛弃,不放弃”,只要心存一点希望,就不该放弃,纵使寻得的儿女已改变了当初的模样,但只要他们一切安好,父母的天空便永远晴朗。因此,“寻找”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应当一以贯之的信念,只要一息尚存,我们不能放弃,这是影片传达的主要讯息之一,也是影片的主旨之一,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二、“女性”的卑微与“母性”的慈悲

《亲爱的》这部电影的深刻和凄美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引发我们对女性身份和母性慈悲这个问题的关注和审视。在当下中国,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女性地位仍旧卑微而低下,女性始终是男人的附庸。电影中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始终坚持她的男人杨明富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汉子,相信那一双儿女(杨吉刚、杨吉芳)是丈夫从深圳正儿八经带回来的,相信丈夫口中所说的“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谎言,而从未产生去医院查证的想法,这是中国传统男尊女卑观念对她造成的的压抑和制约。即使是在尚且开放的大城市,女性解放做得也不彻底,女性虽获得了工作的权利,可以自由地做出一定的选择,在看似自如的环境中无忧地生活着。

然而现实境况却并非如此,女性地位的卑微在城市中还是以隐形的方式存在,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女性的一切。在城市中能够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和孩子的女人鲁晓娟,工作体面,生活相对宽裕,但离婚时,孩子还是判给了早已破产生意萧条的丈夫;当她为了弥补对孩子爱的缺失,想要收养儿子的妹妹杨吉芳时,她的现任丈夫不仅不理解她,反而直接以离婚相要挟,劝阻她停手,致使其最终为了孩子选择再次离婚。这是一个女人的不幸,同时,也是社会中女性群体的悲哀。

当然,作为母亲,无论是那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李红琴,还是置身在城市中衣食无忧的鲁晓娟,她们都值得人敬重。李红琴虽不是生母,但对孩子的爱较之生母丝毫未减。在派出所,为了保住女儿,她出手痛打执法人员,被判妨碍公务罪入狱半年。出狱后,一人带着行李马不停蹄地从遥远的安徽农村坐车抵达深圳寻女望子,为了能每天见吉刚(即田鹏)一面,她夜夜守在田文军家所在的小区阴暗处,默默关注。当被田文军驱逐时,她不但没有抱怨,还发出“他对桃子过敏,别给他吃桃子”的提醒,使得田文军再也恨不起来;在公交车上,看到车外不远处的田鹏,她宁可冒着被众人屈打的风险,也要见孩子一面;当福利院院长咄咄逼人,不让她见女儿时,她可以冒着危险跳上窗户,隔窗守望女儿;为了能够让唐青山主动作证,证实女儿杨吉芳是丈夫从工地上捡来的,她甚至以身体做筹码,只为赢得“女儿”的抚养权。她以实际行动证实了对孩子的爱,使人们愿意相信,除了生母,人世间还有一种母爱,而这种爱更无私,更令人钦佩。

作为一个孩子的生母,鲁晓娟为了弥补走失3年的孩子心灵上的空缺,表达自己的爱意,她宁可冒着丈夫逼迫自己离婚的危险,也要选择收养那个非亲非故的杨吉芳,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为了那份为人母的责任和对儿子曾许下的承诺。这样的母亲和这样的母爱,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规定”与“程序”表征下的隐喻

当电影徐徐铺展开来,冥冥之中似有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总在若隐若现地影响着、制约着整个事件发展的进程。如果没有所谓的“规定”,或许田鹏就不会被人顺利地带上火车;如果没有所谓的“规定”,或许李红琴就可以顺利取得杨吉芳的抚养权;如果没有所谓的“规定”,或许一切就不是现在呈现的样子。但是,历史不可以假设,人生不可能重来。既然存在问题,就需要我们大胆地予以指正。电影《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敢于说真话,敢于挖掘和揭露社会问题的影视佳作。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目的,并非是简单的爆料和批判,而是希望影片的宣传能够引起一定的社会效应,并及时予以解决,从而利于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影片的主线索是“找寻”,但在寻子的整个过程中,却深刻地揭露出了当下社会发展中“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而这恰恰是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田文军在丢失孩子后3小时左右焦急地打电话给派出所报案,请求援助,但官方回话是当下出警不符合办案规则,24小时之内不予立案,让他自己先找找;当韩德忠妻子怀孕,夫妻二人携手到计生办办理生育证时,工作人员竟然让他们出具已经失踪6年的孩子的死亡证明,如此戳人心窝的举动,工作人员竟给这对悲伤中的夫妇以“这是规定,符合程序”的解答;当没有拐卖罪行的李红琴去福利院看望女儿杨吉芳时,福利院院长不仅不予批准,且恶语相向,存有明显的鄙夷态度;当田文军漫天找孩子,在网上登出酬谢信息时,竟有无数个骗子还挖空心思想要套取他的血汗钱,可见人心不古;当李红琴为争取女儿的抚养权找到老乡朱成文律师时,他无情地让高夏打发她,就因为她没钱没势;当法院庭长在审核案件时,纵使这场官司最终以鲁晓娟败诉为结果,他也心存偏见地不愿意将抚养权交给李红琴这个拐卖犯的妻子手中,并批评高夏不该接手这样的案子。这样的例子在电影中比比皆是,令人汗颜,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一次大跨度的揭露与批判。

一部影片能够将如此多的社会现实问题以浓缩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这得益于电影导演及其工作人员扎实而成熟的影片驾驭功力和演员们精湛而优异的表达技巧和表演能力。影片以“寻找”为主线,辐射性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深刻、悲情而温暖的“寻子”故事,其中既包含对亲情、人伦、道德的阐述,也包括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揭露与批评,影片内容精彩而富含深意,堪称当代影片中的经典之作。

张 宁,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方向研究;
杨 柳,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媒体文化和语言学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寻子儿子孩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从《换子疑云》、《亲爱的》比较东西方电影异同
话题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