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婷
(重庆大学 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从《旋风九日》看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商业化探索
余玉婷
(重庆大学 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1998年,傅红星执导的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以300万的投资获得了超过3500万的票房。时隔17年,他携纪录片《旋风九日》出现在大荧幕上。《旋风九日》如何在商业大片的冲击下突出重围?本文将从宏观下的微观叙事、话语的平衡和语态的变化、原创动画形象三个方面分析,试论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商业化探索。
傅红星;文献纪录片;政治题材;商业化
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同时也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这一年里,曾执导过《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傅红星,辞去了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的职务,准备拍摄一部有关邓小平的纪录片。2015年5月15日,纪录片《旋风九日》上映,讲述邓小平在1979年访美九天的故事。同一天上映的,还有好莱坞大片《复仇者联盟2》。出乎意料的是,当日白天,该片以4.2%的排片赢得了17.13%的上座率,远超《复仇者联盟2》8.99%的上座率,并成功地吸引中老年人踏入影院。
将政治伟人搬上电影荧幕,如何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走进电影院重温历史呢?作为非官方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旋风九日》进行了商业化的探索,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旋风九日》讲述了邓小平于1979年访美九天的故事。影片旨在以小见大,表现邓小平为“中美建交”做出的卓越贡献。傅红星导演从宏观题材到微观叙事,既有中国史料和影像资料的呈现,又有西方亲历者的采访、故地重游再现等。
《旋风九日》的制片人吕木子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道:“我们想选择具有大众基础的题材,才有可能拍成商业范式的纪录片,题材是商业题材纪录片的首要因素。今年纪录片界最大的话题是如何回归院线,我认为,想在市场站住脚,选题是第一重要的。题材成功了,就成功了一半。”①作为擅长拍摄政治伟人历史事件、国际关系题材的导演,傅红星此次开拍邓小平访美外交风云也算是驾轻就熟,重拾了老本行。1998年《周恩来外交风云》取得了5000万的票房纪录,迄今为止仍是纪录电影票房最高纪录的保持者。导演傅红星在谈到创作初衷时曾坦言,《旋风九日》的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也是他多年的兴趣点以及致力于研究的领域。该片在2013年12月获得中共中央的立项批准,列入2014年影视创作重大题材项目。②因此,这一类题材的电影不是简单的故事创作,而是基于史实的再现,对导演的拍摄经历、政治立场、人脉资源、历史知识等要求非常高,审查也更加严格。
文献纪录片(西方称为汇编纪录片)一般是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适当的新拍摄的素材)编样而成的纪录片,以表现历史事件为主。③在题材的选择上,《旋风九日》打破了以前文献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对伟人的讲述不再是人物生平的宏观式介绍,而是仅仅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在谈到影片的叙事方式时,傅导表示,为了吸引当下广大的年轻观众,该片将会用邓小平一行在9天中经历的困难和危险事件为线索展开叙事,而克服障碍的层面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傅红星导演强调影片绝不会刻意回避任何一个敏感事件,显而易见的是,这一题材决定了本片具有悬疑色彩,潜在的危机和矛盾贯穿全片,很好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文献纪录片常常进入文献堆积的误区,创作人员误以为用大量的真实文献资料就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使电影沦为和文字一样,不善于利用声音和画面,容易导致全片情节没有戏剧性冲突,节奏缓慢而冗长。《旋风九日》虽然仍以时间顺序讲述,但没有陷入流水账式的记录,在每天的会议谈判、参观浏览中,展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事件。《旋风九日》在立项的时候原本叫《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原名就是传统的文献纪录片的叫法,清楚地介绍了电影的时间、人物、地点,而片名《旋风九日》更吸引眼球,蕴含着故事性。
《旋风九日》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力图实现话语的平衡上。
影片中有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首次出现在中国的荧幕上,如受访者有美国政坛大佬,现年91岁的卡特、92岁的基辛格、91岁的老布什等。制片人吕木子说:“《旋风九日》90%的影像资料是从美国的档案馆、卡特中心以及美国三大电视网的影像资料库购入,最贵的资料每秒钟要价250美元。至于现场采访的部分,绝大部分也都是剧组在美国沿着邓小平当年的访问路线实地拍摄的。至今已封存三十余年,现在通过我们的影片才第一次被公开。”④因而,本片具有全球视野,选用多方影像资料、受访者,多维度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达到了话语的平衡。
除此之外,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展现,尤其是对伟人的展现,《旋风九日》还实现了从官方语态到平民语态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访者不仅有政府官员,还有平民;二是解说轻松、活泼。全片的受访者,不仅有中美政府官员的亲历者,还有当时在美国的华人华侨、邓小平的保镖、美国骑马运动员等。影片结尾的“彩蛋”,更是体现了本片的商业化追求。《旋风九日》是一部非官方的影片,在资金上并不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他寻求了很多商界人士的支持。影片结尾,来自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对着镜头,说出了改革开放对他们的影响,如商界代表人物潘石屹、李彦宏、俞敏洪等,文体届代表人物姚明、郎朗等,还有普通老百姓。当下,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不再是以前的单向度传播,而是实现了互动性和多
向性。
本片最大的亮点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以漫画的形式出现在电影中,有观众认为亲切、活泼,打破了以前刻板的印象,也有观众认为丧失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严肃感。是否采取漫画的形式,创作团队也商量了很久。
因为政治电影的题材比较严肃,通过动画的形式可以增加一些幽默感,获得更好的视听效果。此外,很多史实没有影像资料补充,如果光靠解说是很乏味的,比如邓小平在美国的几次饭局,因找不到影像资料,无法真实地还原现场情境,这时通过对亲临现场人物的采访,用动画的形式还原了人物的座位、话语等,既能增强影片的视听效果,又是对缺乏的影像资料的补充。傅红星接受采访时说过:“动画形式一开始遭到制片人反对,认为这么严肃的电影中不应该使用。但我们在提前试映时,邀请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试看。老年观众不觉得突兀,90后观众纷纷点赞,认为这样的邓小平好萌好可爱。这些反馈也让我们的制片人松了口气。”可见这也是创作团队为了吸引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一种做法。
从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起步、发展到20世纪末《周恩来外交风云》等文献纪录片的繁荣,21世纪以来,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如2015年上映的电影纪录片《旋风九日》、电视纪录片《甲午甲午》等,都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在娱乐已经成为时尚的今天,一些以资料汇编为主、很难看到娱乐特征的影片仍然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它们吸取电视“纪录剧”的传统,通过个体化的视角、悬念的设置、解说的表演性以及情景再现中对奇观的强调等方式,体现出汇编电影的主观性,让我们重新思考“表达上的文献感”其实也可能是对历史现场的体验式认知。⑤在“互联网+”时代,以《旋风九日》为代表的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商业化探索,为以后纪录片走进院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注释:
①选题是商业纪录片的命脉——专访《旋风九日》制片人吕木子[N].中国电影报,2015-5-20.
②重大题材项目是广电总局对申请立项题材的规定,指那些反映我党我国我军历史上重大事件,描写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党政军领导人及其亲属生平业绩,以历史正剧形式表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电影、电视剧,均属于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
③百度百科—文献纪录片.
④百度百科—旋风九日.
⑤徐亚萍.意识形态再生产与市场化经营之间——对近年来文献纪录电影汇编来源与形态的市场化研究[J].当代电影,2014(9).
余玉婷,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项目编号:CYS14014。
J952
A
1007-0125(2016)08-0132-02
本文受“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