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发展趋向探究
——以电视剧《奋斗》和《欢乐颂》的差异分析为例

2016-08-15 10:08:56余高峰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米莱外语学院上海理工大学

张 瑾,余高峰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大众文化发展趋向探究
——以电视剧《奋斗》和《欢乐颂》的差异分析为例

张 瑾,余高峰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滋生出不同的大众文化现象,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发展和演变。而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不仅加速了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以影视剧为载体揭示了时代变迁中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向。本文以电视剧《奋斗》和《欢乐颂》为例进行差异分析,揭示十年间人类精神需求的转变,具体阐述现今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趋向。

大众文化;精神需求;时代变迁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指在一定时期内被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普遍认同的文化。影视作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是大众文化认知的缩影,又很好地宣扬了时代精神,揭示了在时代变迁中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向。

2007年,由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奋斗》作为青春励志剧的代表,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2016年,《欢乐颂》以毫不亚于《奋斗》的攻势,瞬间风靡全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新话题。同样是里程碑式的电视剧作品,它们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异,一部唤起我们对激情岁月的无限留恋,一部指引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正确审视,十年间,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向早已悄然改变。

一、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

电视剧《奋斗》中着重塑造的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敢于闯荡的热血青年,他们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青春岁月和奋斗历程。为了达到激励效果,导演弱化了困难并且用戏剧化的手段绕过现实,比如陆涛从天而降的亲生父亲,米莱对陆涛无条件的支持以及各种离谱的机遇,整部剧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而《欢乐颂》则放大了现实的无情,五个看似光鲜亮丽的女孩,各有各的苦衷和无奈,真实的镜头一点点记录着她们的艰辛和坚持。

如果说《奋斗》创造了激昂青春,为梦奋斗的青春励志剧的高潮,那么《欢乐颂》则开启了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的都市写实剧的新篇章。一个是理想至上,把不朽的青春书写在对梦想和爱情的热烈追逐、勇敢尝试和疯狂奋斗中;一个是现实至上,揭开梦想的面纱,把镜头置于现代都市中,讲述各个阶层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二、宣扬女性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奋斗》中得夏琳、米莱和杨晓芸等作为新女性代表,个性鲜明,令人眼前一亮。导演试图把她们塑造成不一样的新女性,但终究仍未逃离对男性世界的依赖:过分依赖爱情,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爱情至上;过分依赖男人,在家庭分工中男外女内。长此以往,她们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情感都无法真正独立,所以我们看到米莱是可怜的、露露是物质的、杨晓芸是强势的、夏琳是神经质的。而《欢乐颂》中的五个女孩子,哪一个不明白自我奋斗的重要性?可以说《欢乐颂》为新时代的奋斗女性谱写了一曲赞歌,让女人由社会参与者摇身变成主导者。

三、承认阶级差异的普遍存在性

为了迎合观众,刻意削弱阶级差异是国产剧常用的路数。《奋斗》是典型的把生活理想化,用“有钱一起花”的兄弟情义和“我爱你,跟物质无关”的男女情爱观削弱甚至模糊了阶级概念,把提升消费能力作为追赶阶级差异的唯一动力,从而忽视了阶级差异隐含的人生观和话语权等的差别。而《欢乐颂》把不同阶级之间的外在差异和内在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陆涛和米莱以及陆涛和夏琳之间不计较家庭差异的爱情,被《欢乐颂》里门当户对的爱情所替代;《奋斗》中“有钱一起花”的思想也被《欢乐颂》里“每一个阶级有自己的消费能力”的思想所取代。《欢乐颂》一改往日“大同世界”式的模式,真实再现了各阶级之间的差异性。

四、走出视金钱为粪土的老套路

以往的国产剧为了表现人物的清高,总也走不出视金钱为粪土的套路,《奋斗》亦如此,他们明明极其需要金钱,导演却理想化地将他们塑造成一群任性的视金钱为粪土的年轻人。而《欢乐颂》显然跳出了这个老套路,关关要靠家里贴补,邱莹莹为了省钱自己做饭,三人中工资最高的樊胜美,除了包装自己还要养活家人,几年来也是积蓄寥寥。曲筱绡作为富二代,谈起生意都要为二百万利润锱铢必较,即使是富有如安迪和魏渭也不轻易露富。《欢乐颂》没有延续原来的老套路,说明普通大众开始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金钱,也鼓励大家通过个人努力赢得合理回报。

[1]孙长军.论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J].江汉论坛,2004(08).

[2]李海颖.浅谈当代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思潮[J].攀登,2010(06).

[3]从《奋斗》到《欢乐颂》:细数都市剧十年变迁[DB/ OL].http://www.jiemian.com/article/648111.html,2016-5-13.

张 瑾,女,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硕士;

余高峰,男,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J905

A

1007-0125(2016)08-0130-01

猜你喜欢
米莱外语学院上海理工大学
哈维尔·米莱“政治素人”米莱当选总统
唐代住宅什么样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上海理工大学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谁迷惑了我们的眼睛
天天爱科学(2015年1期)2015-04-29 00:44:03
Nihilistic Catastrophe:Barth’s The End of the Road
Research on Public Signs and theⅠmportance of this Research to C-E Translation
中学生英语(2012年7期)2012-08-15 00:50:34
我的青春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