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市吴宁镇一中 梁静怡
责任编辑:宋 俊
真情佳作 心情壁纸
毛衣情结
浙江东阳市吴宁镇一中 梁静怡
那件件毛衣,是我一生的珍藏,是奶奶年轻的模样……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奶奶家。那时的印象中,奶奶是个很厉害的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奶奶还烧得一手好菜,跳得一支好舞,尤其织得一手好毛衣。
爷爷和奶奶年轻时在云南保山做毛线生意。去年,我去了那个他们曾经打拼的地方,“东阳毛线”这四个大字至今仍在我眼前闪烁。时光仿佛倒回到了二十几年前,在被毛线塞满的几平米的小屋里,一位年轻女子正喝着热开水,织着毛衣,时不时笑容满面地朝街上看。
后来,爸爸和大伯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爷爷奶奶便回到了东阳。不久,我出生了。
奶奶又拿起了她熟悉的棒针和五颜六色的毛线团。天气好的时候,奶奶便端个小凳子,坐在家门口,晒着暖暖的太阳,手指在毛线与棒针之间灵活地穿梭。她仿佛又回到了花季的妙龄时代,手指皮肤上的层层褶皱似乎不复存在,那双巧手也变得白皙修长。就算是在糟糕的下雨天,奶奶也依然会端坐在门前,时而和邻居聊聊家常,时而和路过的人们打打招呼。大家总是称赞奶奶能干、贤惠,羡慕爷爷有个这么好的妻子。奶奶这时总会乐开花,笑着说道:“行,回头也给你织件毛衣!”
我也自豪,自豪能有个这样全能的奶奶,尤其是能织好看又舒服的毛衣。记得有一年,天气稍稍有点转凉,我便吵嚷着要穿奶奶织的毛衣。一穿上,我便蹦着跳着跑出去找小伙伴玩。我想:“穿上这件毛衣多风光啊,他们一定都没有这么漂亮的衣服吧!”然而,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中暑了。当时的自己多么傻啊,当穿着短袖的大家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时,我竟理解成了羡慕。
时间太瘦,指间太宽,我长大了。门前的小树苗不再需要我们的保护,我在奶奶面前不再只是“哇哇”大哭的孩子。只有奶奶,仍然是那般明媚的笑脸、那般闪亮的目光、那般灵巧的双手……
终于有一天,我厌倦了毛衣。记得那是件墨绿色的毛衣,当奶奶又兴高采烈地把头天刚织好的毛衣拿出来时,我却像变了个人似的,拿过来就漫不经心地把它丢弃在一边,因为妈妈下午来看我时带来了为我新买的衣服——美丽典雅的白纱裙。一看到那条裙子,我便爱上了它。妈妈一走,我就偷偷地在房间里换上裙子,一边转圈,一边沾沾自喜。看着镜子前的自己,就好似看见了湛蓝湖水中的白天鹅。
以后的几天里,我一直穿着这条裙子,恨不得睡觉都把它穿在身上。奶奶看着我,既欣喜,又难过。但是,她什么都没说。
不久,奶奶又织了件新毛衣,是纯白色的,与以往的不同。这毛衣更长,奶奶还配了条纯白色的毛裤。“宝贝,你看奶奶给你织的这毛衣裤,好看不?你把这条裙子换下来吧,别着凉了。奶奶这个也是照着裙子的样子给你织的,肯定漂亮!”
“我不要!我不要!”我别过头去,大声嚷着,两手把那条白纱裙抓得死死的……
那个秋天,可能是突然不穿毛衣的原因吧,我生了不少病,去了不少次医院。不管爸妈怎么打骂,医生怎么恐吓,奶奶怎么劝告,我仍是死性不改。
如今,奶奶和奶奶的毛衣就像一坛被窖藏的农家米酒,偶尔打开闻一闻,满肺腑的全是醇香。
编 辑 絮 语
我们与亲人相处的细节有很多,很多同学容易写得零碎,贴近生活却容易缺乏艺术美感。那么,怎样表达才既不显得琐碎,又能恰当传达丰富的情感呢?静怡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她选取了“毛衣”作为情感的寄托物,写对奶奶的回忆、思念。无论是对奶奶的性格描摹,还是写“我”的成长变化,都始终围绕奶奶为自己织的几件毛衣来表现。这使得文章结构浑然一体,作者对奶奶的感情也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宋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