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败绩”说起
——绩麻的纺织考

2016-08-13 05:41廖江波杨小明
丝绸 2016年6期

廖江波, 杨小明

(1.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00;2. 江西服装学院 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 330201)



从“败绩”说起
——绩麻的纺织考

廖江波1,2, 杨小明1

(1.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00;2. 江西服装学院 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 330201)

摘要:“败绩”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出不同的释义,学界对此争论纷纭。文章从纺织的视角,通过手工绩麻技术要领、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考察绩麻技艺与文化,阐述“败绩”现象,证明绩麻的“成”与“败”,对个人与整个农业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认为,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下,纺织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来,一些汉语词义的引申可以从其纺织的本义中找到其源头。“败绩”的本义为“绩坏麻线”,因其同个人生活的质量与社会的稳定产生关联,其词义引申为“事业失败”“大败”无异议,引申为“败辑”则有所牵强。

关键词:绩麻;败绩;麻纺;释义;农业社会

典型复合词有的由符合句法关系的短语词汇化而成,有的语素义跟词义的关系是典故化形成[1]。“败绩”是一个词义丰富的词汇,从字面的本义讲“毁坏绩麻”[2]。从先秦古籍记载开始,“败绩”在各种的语境中,其词义的变化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词义的引申由本义衍生发展而来,因此本文从绩麻技术与文化的视角,还原“败绩”在纺织中的本义,推测其引申义,旨在为其内涵与外延一致性提供合理的解释。

1 “败绩”释义考

学界对“败绩”的解读,有多种观点,概括起来分成三种。《尚书·汤誓》:“夏师败绩,汤遂从之。”孔传:“大崩曰败绩。”“败绩”即理解为战争的失败、大败。《楚辞·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王逸注:“皇,君也;舆,君之所乘,以喻国也;绩,功也。言我欲谏争者,非难身之被殃咎也,但恐君国倾危,以败先王之功。”故“败绩”,即“败功”,意为“毁坏功绩”“丧其功绩”。《礼记·檀弓》:“马惊败绩。”郑玄注:“惊奔失列。”就是马受惊之后乱奔,毁坏了车辙(道),败绩=败缉=败辑=车筱=翻车[3]。“败”同“不”,“绩”同“迹”,“败绩”即不遵轨迹,而导致翻车[4]。今天学者对三种释义都有附和,在此不一一列举。另外,黄金贵等[5]认为“败绩”非“败”+“绩”,持“车覆”说立阐释性新义,立“败功”义作阐释明义,都不能一统“败绩”。导致过度训诂的根本原因是将“败绩”的词义作“败”+“绩”。“败绩”与词素“绩”,古代已有确诂,可据此立二义:大败义,翻车义;词素“绩”为事(事情)义。这种解释比较有新意,但本文暂且不去争论“败绩”释义。

2 纺织视角下“败绩”考

2.1“败绩”本义考

基于纺织的角度,“败绩”即为“败坏绩麻”。现代汉语词义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其引申义与本义相差甚远,但可以从编旁部首溯源本义。《说文·糸部》:“绩,缉也,从糸责声。”糸,象形文字,细丝也,象束丝之形。段玉裁注:“绩之言积也,积短为长,积少为多。”《说文》:“缉,绩也。”“绩”与“缉”为互为通假字。段玉裁注:“析其皮如丝,而撚之,而刮之,而续之,而后为缕,是曰绩,亦曰缉。”《说文·禾部》:“积(稹),聚也,从禾责声。”“责”有“聚集”的意思。则“绩”从绩麻线引申而来。《说文·攴部》:“败,毁也,从攴贝。”攴,像人手持棍杖敲击的意思。联系“败绩”,即为毁坏集聚麻线。

2.2“败绩”引申考

基于纺织的角度,“败绩”引申为“失败”有可考之处。《尔雅·释诂》曰:“绩,继也,事也,业也,功也,成也。”《左传·昭公元年》曰:“远绩禹功。”韦昭注:“绩,功也。”“远绩”,即为远大的功绩。古代汉语中“缉”“绩”二字相通,“绩”作功绩义解,就是从有关麻事的“积短为长,积少为多”引申来的。绩麻,就是不断加麻线聚集的过程。将麻线聚集整齐紧密,则衣保暖美观。“成”,事物发展到一定状态或状况,只有成“绩”多了,才能纺线成衣。“成绩”的本义,绩麻成衣。古者“衣食住行,衣为先”,绩麻成衣,解决衣的问题是有所成绩的表现,也算大功一件。《书·洛诰》:“万邦咸休,惟王成绩。”孔传:“其当用是土中(中国)为治,使万国皆被美德,如此唯王乃有成功。”“成绩”引申为:成就、成功的业绩。“成”的反义词,为“败”。走向“成绩”的对立面,即为“败绩”,为事业的失败。

“败绩”可以引申为失败,但释义为“败辑”“翻车”则有所牵强。在古汉语中,找不到“绩”与“辑”通假的出处。纺织工艺中“败绩”,麻线参差不齐、粗细不均、散乱,自然纺不成上等好布。进而联想,“败绩”与“大崩”与“不循轨迹”的关系。《左传·成公十六年》:“速则失志,不整丧列。志失列丧,将何以战?”古人打仗前,需要陈师布阵,通过布阵形成前后呼应,并聚集力量。《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敢也,旅进旅退。”不能逞匹夫之勇,共同进退,方可显示阵型聚集的力量。曹刿通过观察车辙是否混乱,以此判断齐军是否有诈。《左传·曹刿论战》记载:“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败军落败战车四处奔逃以致车辙混乱,必然“败绩”,继而战争失败。战争布阵聚集力量,跟麻事的“积短为长,积少为多”相似,故也称为“绩”或“功”;打仗时这种力量被击败了,就叫“败绩”或“败功”,这当是败绩或败功的意义来源[6]。车辙混乱,不能形成队列聚集力量,故而战争中“败绩”。车辙混乱,应该车辙“败辑”,而非车辙“败绩”。“败绩”引申为事业的失败、大败,还可以进一步佐证。这一点,再回到绩麻工艺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

3 绩麻工艺中的“败绩”考

3.1绩麻技术要领考

绩麻是一个枯燥而精细的活。时至今天,虽无从考证古代绩麻技术流程,但在今天的江西新余、湖南浏阳、重庆荣昌仍然用手工绩麻这一工艺,让生态夏麻布织造技术得以传承,从中可以一窥其中的艰辛。

绩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分劈。先将沤渍脱胶后的原麻用手指劈成麻纤维束缕丝,集成一把,放在水盆中浸渍2 h后,方可绩麻。将麻纤维束缕丝用手指甲撕裂成两头细中间粗的麻纤维束长丝,并再放入水中浸渍。第二步,绩接。一种是分绺对接,从水中取出麻纤维束长丝,将其中的一条的绪头用指甲劈分成两绺,然后与准备绩接的另一条麻纤维束长丝合并捻转,再与另一绺并列,最后反方向回捻成纱;另一种方法是Z捻绩接。把需要绩接的麻绪头并列排好,用手掌将一端搓接成长约3 cm Z捻并合,然后将接好的绪头对转,再与纱身并拢,最后按合股线的方式捻合。

在绩接完成以后,为了保证纱线的强度,还会通体加捻一次,即把两根以上绩接好的麻纤维束长丝放在大腿上手搓加捻(图1),完成后即可用于织造。从出土的麻纺织品残片来看,也有不采用通体加捻的[7]。现在纯手工的浏阳生态夏布,只在接头处绩接不通体加捻,优点在于保持了麻纤维的硬挺和光泽,缺点在于分劈要求高,麻线在织造的过程容易断线[8]。

图1 农村妇女手工绩麻Fig.1 Manual twiddling hempen threads made by rural women

图2 麻线刷浆前的牵伸Fig.2 Draft before threads pulp brushing

绩麻成线时,加捻不够牢固,会因回转而松散,横截面粗细不匀,都会导致断线;麻线粗糙,表面毛羽多;麻线接头明显,且单位长度内数量多,皆是“败绩”的表现。在麻纤维手工加捻的过程中,需要一股作气不断地捻,如果中途失手,麻线会反转,导致前功尽弃。在传统的夏布制作中,要将绩好的线上浆,以增加柔韧度,去毛羽。上浆时,要将麻线放在阴凉的地方牵伸(图2),手工的绩麻线,如果在接头处存在加捻不牢固,则容易断线,这样给上浆和后续的工作,会带来很多麻烦。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记载“穷日之力,只得三五铢重”(这里应该是精细的麻线),旧时24铢重为1两。在今天,一个技术熟练的绩麻女工,一天绩麻线一般在2~3两。绩麻的好坏,凭肉眼判断,较细、加捻较紧密的,一般用来做经线,价格也高。经线在织造的过程中,要穿扣牵伸,因而要求要牢固。如果在织造过程中断线,则会事倍功半。

3.2绩麻的精细考

从品质上考察,绩麻成线如果“败绩”过多,包括麻线不精细、或是粗细不匀,都是影响麻纺织品质的主要因素。麻纤维的柔韧度不及丝绸与棉,过粗的麻线,刚性十足,会影响穿着的舒适。麻线越粗则毛羽越多,而毛羽是导致刺痒感的主要因素。精细麻线编织的坯布,布面紧密,光洁,边缘齐整,柔软。在先秦就可绩麻织造出“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夏麻布。《周礼·弁师》记载冕版“以三十升玄布衣之于上”。三十升的麻布是精品,在先秦时期是极为昂贵的,是贵族的专利[9]。明代周祁在《名义考》中记载:“古者,布称升,盖精粗之名,《广韵》‘升,成也。布八十缕为一升,一成也;二千四百缕为三十升,三十成也’。”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新石器时期,古人就可以将麻线绩接得很细了。钱山漾良渚出土的苎麻平纹布,有明显的捻度,经密30.4根/cm,纬密20.5根/cm[10]。这样的经纬密度,已经达到今天24根/cm的细棉布水平。麻纤维因为强度大,也被用来作穿针引线的缝纫线。从针的口径,也可以侧面了解麻线的粗细。1959年大汶口出土骨针20枚,细的只有1.0 mm,针鼻小者约与今纳鞋的针相当[11]。

麻类作物是古代服饰面料的主要来源,麻的加工精细程度决定麻纺织品的尊贵程度。在棉花没有大面积推广以前,葛麻类植物纤维是纺织类的主要面料来源。通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一是,麻葛在中国古代种植面积,应用范围广。《诗经》中记载麻、葛的地方有十几处。《王风·采葛》“彼采葛兮”,《召南·南山》“兿麻如之何”,《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为絺为綌,服之无斁”,《陈风·东门之枌》“南方之原,不绩其麻”,《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紵”“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等。二是,葛麻布衣是平民服饰的主要来源,而精致葛麻则为上层阶级所喜爱。平民衣布衣,穿丝绸则需要一定的条件。西汉的恒宽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有言:“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老者才有穿丝绸的权利。《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达到一定的条件才可以穿丝绸。庄绰编著的《鸡肋编》记载:“贫家终身岁布衣,惟娶妇服绢三日,谓为郎衣。”绢在喜庆的日子才能穿,麻布衣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北宋诗人张俞愤慨“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精细的葛麻也被贵族所喜爱,《战国策·齐策四》描述:“后宫十妃,皆缟纻。”郑玄对《礼记·深衣》注有:“麻衣,深衣。诸候之朝,朝夕之深衣也。”麻纺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美誉,古代有絺(细葛布),綌(粗葛布),枲(大麻雄株)、苎(苎麻)、缟纻(未经染色精细苎麻布)、麻(大麻)等十余种葛麻纤维的指代词,构成麻纺织品的一个大系,通过精细程度决定麻纺品质。

4 绩麻文化中的“败绩”考

4.1绩麻的文化考

绩麻纺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更是作为一种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诗经·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鵙,一种名为劳伯的鸟,夏至始鸣,冬至离去。劳伯鸣叫,提醒人们该绩麻劳作,该制秋衣了,于是“八月绩麻织布忙”。山西平遥《劝世文》:“劝尔后生妇女人,出入行为要小心。捻麻挞线随时作,编织针指要殷勤。”《诗经·陈风·东门之扮》:“不绩其麻,市也婆娑。”绩麻辛苦,不绩麻时是青年男女快乐的时候,这时会在良辰会舞于市井。时至今天,大家还可以看到舞台上的演员模仿朝鲜族妇女跳绩麻舞(图3)。《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即使是尊贵的文伯母亲,也不舍绩麻的本色。《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治丝茧,织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十有五而并笄,二十而嫁。”组紃,即为从事女红,这也有力地证明了贵族女子婚前要学习纺织之事。俗语:“白天满街打话,晚上点灯绩麻。”绩麻的活总是逃不掉的。中国东南沿海流传中妈祖用苎麻喂牛,牛吃后从其肛门牵扯出麻线,即“神牛喂麻抽长丝”的神话传说。绩麻是一个辛苦的事情,人们寄希望外力来辅助完成。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绩麻文化绵延千年,它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辛酸、快乐与希冀。绩麻呈现出浓郁的“耕耘智慧”,形成了古人特意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与风俗习惯[12]。

图3 舞台上演员模仿朝鲜族的绩麻舞Fig.3 The actors imitate Korean twiddling hempen threads dance on the stage

4.2绩麻中的社会意义考

绩麻的“成”与“败”,对个人与整个农业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社会绵延了数千年的男耕女织文明,小农经济的家庭是社会基本单元,农民家庭承担了基本经济单位的职能,自主进行经济决策,配置经济资源,利用家庭劳动开展生产(不排除少量雇工)占有租税负担之外的劳动成果,其成员共同消费[13]。成家立业后男耕女织,绩麻的辛苦自不必说。“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绩麻织布是保证家庭成员穿着保暖的基础。苏辙曾作为雷州父母官,号召:“绩麻缫丝,衣则可冀。”服装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物质紧缺的时代,即使布衣也是贵重的东西。杜甫在《石壕吏》哀叹:“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绩麻织布实实在在地附着到家庭生产中来,并且成为了家庭所缴纳的实物地租的一部分[14]。明朝王冕《江南妇》中写到:“江南妇,何辛苦……敝衣零落面如土……日间力田随夫郎,夜间绩麻不上床;绩麻布衣抵官税,力田得米归官仓……”《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布帛之征收,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它保证了国家机器的运转。周南在《山房集后稿》的《蚕妇怨》解释到:“丝成那望衣儿女,且织霜缣了官租。”农妇产的丝帛会被当作赋税上交,而绩麻才能满足自己的穿衣需要。墨子把绩麻织布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它既是妇女分内的事,也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墨子·非乐上》:“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非攻下》:“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红,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墨子·非命下》:“今也妇人之所以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缪,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男耕女织”不但在经济上建立了农业社会分工的基础,解决了人民的衣食所需,而且在政治上是统治阶级的治国之策,也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希冀。

《永平直隶厅志》记载:“男耕种易食,女绩麻营生。”在20世纪90年代,夏布市场红火的时候,重庆荣昌县龙集镇农贸市场天蒙蒙亮,就有村民将绩好的麻线团拿到集市出售了。一些没有外出打工的村民,会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里绩麻,绩麻是他们营生的一个重要来源。重庆荣昌夏布世家传承人黄秀英介绍,在机织布没有普及的年代,一个织工一生可以绩麻12万km,能绕地球3圈。

5 结 语

麻葛是古代纺织品主要面料之一,绩麻是古代劳动妇女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农业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纺织上“败绩”即为败坏麻线,在功能和形式匀有所表现。分劈时麻线横截面粗细不匀,加捻时不紧密,回转,都有断线的隐患,断线则会事倍功半;粗细不匀,则会影响美观;在绩麻过程中,分劈过粗,则会使织成布粗糙,毛羽多,影响穿着的舒适感。在工艺上“败绩”,则影响质量。绩麻本身是一个很艰辛的工作,不绩其麻的“败绩”,则会影响人的生计。绩麻纺线不但可以解决保暖问题,而且可以充当实物地租,甚至可以在市场上买卖,获得经济利润。男耕女织的经济形态下,一些社会生活的习俗,以及一些汉语词义的引申都可以从纺织中找到其源头。“败绩”词义的延伸,与其作为纺织本义中的“败绩”有着直接的关系。绩麻的“成”与“败”,很容易同生活联系起来。把“绩麻”放在纺织语境中进行考察,推测绩麻的“成”与“败”,它对农业家庭成员的穿着与家庭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绩麻文化对整个农业社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进而提出:“败绩”的本义,为绩坏麻线,纺织上的“败绩”,对个人与整个农业社会都会产生消极的效应,引申为“事业失败”“大败”,符合词义的演变规律。

参考文献:

[1]李运富.论汉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方式[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2(2):123-124.LI Yunfu. Generation of Chinese compound word meaning[J]. Journal of Liyun(Language Volume),2012(2):123-124.

[2]王中原.试说“败绩”[J].咬文嚼字,2000(11):37-38.

WANG Zhongyuan. On the “Baiji”[J]. Wording,2000(11):37-38.

[3]郭在贻.训诂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58.

GUO Zaiyi. Exegetical Cong Draft[M]. Shanghai: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Press,1985:258.

[4]鲁毅.释“败绩”[J].辞书研究,1990(6):152-154.

LU Yi. Release “Baiji”[J]. Dictionary Research,1990(6):152-154.

[5]黄金贵,候立睿.“败绩”非“败”+“绩”:一个过度训诂的案例[J].台州学院学报,2013(10):29-36.

HUANG Jinggui, HOU LIRui. The “lost” + “grade” do not compound “Baiji”:an excessive exegesis case[J]. Journal of Taizhou University,2013(10):29-36.

[6]方有国.也释“败绩”[J].古汉语研究,2011(3):48-51.

FANG Youguo. Released “Baiji” also[J].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Research,2011(3):48-51.

[7]赵武.中国古代纱线捻向质疑[J].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1(3):178-184.

ZHAO Wu. Questions about Chinese ancient yarn twist[J]. Journal of East China Textile Engineering Institute,1981(3):178-184.

[8]曹振宇.中国纺织科技史[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16.

CAO Zhenyu. History of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M]. Shanghai:Donghua Unversity Press,2012:16.

[9]包铭新,贾玺增.论冕冠以“绩麻十三升”之考辨[J].装饰,2005(11):51-52.

BAO Mingxin, JIA Xizeng. Research on the crown as “Thirteen Sheng twiddling hempen threads”[J]. ZHUANGSHI,2005(11):51-52.

[10]何堂坤.中国古代手工业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51-52.

HE Tangkun. China Ancient Handicraft Industr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of History[M]. Taiyuan:Shanxi Education Press,2012:51-52.

[11]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Shandong Provincial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ve Office. Dawenkou(Neolithic Tombs Excavated Report)[M]. Beijing:Heritage Press,1974.

[12]钱永兴.绩麻文化与浙东麻丝墩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

QIAN Yongxing. Twiddling Hempen Threads Culture and East of Zhejiang Masidun Art[M].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8:10.

[13]仲亚东.农业经济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6.

ZHONG Yadong. Review and reflect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problems[ 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8(6):146.

[14]徐铭.论两周时期的女织[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2-106.

XU Ming. Study on women weave in east and west Zhou dynasty[J]. 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2):102-106.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16.06.013

收稿日期:2015-12-03; 修回日期: 2016-05-11

作者简介:廖江波(1980—),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纺织科技与服饰文化。通信作者:杨小明,教授,ynide@sina.com。

中图分类号:T941.12;K876.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16)06-0071-05引用页码: 061302

Textile archaeology of twiddling hempen threads from the “Baiji”

LIAO Jiangbo1,2, YANG Xiaoming1

(1. College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00, China; 2. Jiangxi Culture Art Science Research Base,Jiangxi Institute of Clothing Technology, Nanchang 330201, China)

Abstract:“Baiji” produces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this is controversial in academic circ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il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phenomenon of “Baiji” and proves “into” and “lost” of twiddling hempen threads as well as it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individuals and the whole agricultural society according to essentials technology of manual twiddling hempen thread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and investigation of twiddling hempen threads technique and cultur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mode of male plow and female weave in ancient China, the textile culture permeates into the social life. Some Chinese word meaning can find its source 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textil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Baiji” for “bad performance twine”, because Baiji is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 life qual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ts meaning extends to “the failure of cause ” and “defeat” without objection. The extending meaning of the “lost album” is somewhat farfetched.

Key words:twiddling hempen threads; Baiji; hemp spinning; interpretation; agricultural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