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孙冬号
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孙冬号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各高校开始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陆相比,台湾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该文首先对比分析了当前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介绍了目前两岸高校合作交流的发展现状,最后阐述“一带一路”背景下,针对两岸发展的新需求,为两岸高校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两岸合作 高校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要想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我国“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提出了要用创业带动就业。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形势也越来严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努力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正成为目前各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1.1 当前大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情况
面对创新创业的大环境,许多高校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研究小组,投入专项资金,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创新创业知识的老师,集中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摸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经过整理资料和调查可知,目前各高校普遍试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理论课程、比赛实践、专业指导、物质扶持”这四个方面。
图1 大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课程。建立学分制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一系列的专业培训课程,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基础等。
(2)比赛实践。通过举办“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给大学生提供了锻炼发挥的机会,参赛队伍经过层层选拔后脱颖而出的,可以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甚至是国赛,这些活动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专业指导。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由专业的老师或者是企业的老总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的指导。一些高校还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培训班,通过一定的选拔机制,将有创业意愿并且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进行集中培训。
(4)物质扶持。设立专项资金,为优秀的创业团队提供资金支持。一些高校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
据统计,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9339项,参与学生人数共计120345人,投入项目经费共计4.98亿元。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累计有1878所高校的5.7万余支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3.6万余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带动上百万高校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
尽管如此,当前大陆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大陆地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一些高校仅开设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指导课程,组织一些企业家的讲座等等,根本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系统的发展模式,其培养效果可想而知。二是专业的教师队伍不足,很难满足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三是课程设置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此可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任重而道远。
1.2 当前台湾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台湾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领域的探索发展比较早,目前已经积累 20多年的发展经验,形成了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据相关机构统计,台湾创业意图的比例在所观察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害怕失败的创业认知远低于其他国家。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由此可见,台湾的高校培养模式比较成功。台湾高校的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以高校培养为主导,以政府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为辅助支撑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见图2)。
图2 台湾高校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表1 台湾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三大主体
政府、高校和社会团体三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机生态系统。台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台湾解决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数据显示,2013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突破1万亿元新台币,并创造了4.3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台湾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2010年开始,举办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五年间规模在不断扩大。
台湾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是:
第一,政府、高校和社会团体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系统。以高校培养为主要力量,政府的政策、资金等扶持以及社会团体举行比赛活动为辅助支撑,充分调动了各方的力量,这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已经超出了校园,影响到了整个台湾社会。
第二,台湾高校已经形成一套科学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师队伍、课程设计、专业实践等方面都做得相当专业,尤其是专业培训的课程设计。以台湾成功大学为例,在创意创业学程上面,包括理论和实务两大方面共4门课程,选修课涵盖了创意、创新、创业这三大方面共80多门课程。如此完善的课程,在大陆高校培养模式里是很少见的。
近些年来,两岸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频繁。据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介绍,近年来两岸学术及师生交流质量与数量都有相当大提升。最显著的是两岸高校在师资、学生、研究、竞赛的交流人数持续增长,从2004年的7000多人次,提高到2014年高达近10万人次。目前,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项目数已经达到了中国境外高校合作办学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以及民办高校发展较为成熟的大中城市,比如福建、广东、山东、陕西等。但是目前的合作形式多为交换生、暑期夏令营等短期的合作,时间比较短,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太明显;这些只是校与校之间的合作,政府的认可度不高;所以,两岸交流发展的层次不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上海、福建等自贸区的设立,两岸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大陆地区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的人才,而台湾也需要新的发展机遇,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因此,两岸有能相互满足各自需要的需求点,同时,两岸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为两岸合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 两岸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升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鼓励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并陆续推出了多项支持创业的相关政策。此外,与大陆相比,近些年来台湾经济形势不太乐观,所以,相比而言,大陆的创业机会更多。目前,已有很多台生到大陆创业,不仅是因为大陆的市场广阔,更是因为大陆给予了他们许多优惠政策。还有很多台湾青年走进大陆,将台湾的技术、创意带到大陆,再与大陆青年合作创业,将特色产品销往大陆不同城市。但现在这样的案例还是少数,因为两岸还存在一些信息尚未畅通,两岸青年对彼岸的需求还不了解。
而台湾与大陆相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起步更早,拥有更加先进和丰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验,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所以,两岸需要将各自教育资源互补,利用台湾高校先进的经验和大陆创业的有利条件共同为两岸高校学子打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共同促进两岸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为两岸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2 建立双联学制,为两岸学子交流提供更好的机会
“双联学制”指学生在签有合作协议的两所学校分别修满一定课程、符合双方学校的毕业资格后,同时取得两所学校的学位。目前,台湾铭传大学已与南京大学就硕士生培养建立双联学制,预计未来还将与更多学校合作,建议两岸能多交换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包括协助学生申请资金等。
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学生互到彼岸学习,但是实际上需要两岸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要保证两岸课程的衔接,这样才能让学生安心到对岸学习。学生可以到对岸学校学习1~2年,与交换生的短期学习不同,这样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用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对岸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对他们将来到各地创业有很大的帮助。双联学制为两岸学生提供互赴对方学校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将培养更多熟悉两岸的人才,这有利于两岸青年学生将来进行跨海峡创业;有助于通过双联学制进行合作,两岸的优势教育资源可以互补,让学生跨学科学习,更能让两岸高校跨学科合作,有助于积极探索两岸交流的新需求,联合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3 两岸高校打造学生跨海峡创业平台
大陆和台湾两岸高校交流也已经经过了多年发展,但为什么在创新创业方面始终没有很好的交流成果,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没有把它提升到一个足够的高度,只是把它当成一次交流访学的旅程。因此,两岸高校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把学生到对岸访学提升到搭建两岸创新创业平台的新高度上,充分利用两岸的优势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搭建更多的创新和创业平台。两岸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支持两岸高校建立两岸青年学生传信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将两岸的优秀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并通过成立两岸合作团队,共同参加讨论和比赛,甚至将来可能共同创业。通过这些,让两岸的学生们能够更快地了解对方,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发挥双方资源的最大互补效益,同时也增加了两岸青年学生彼此之间的友谊,为两岸和平发展打下基础。
[1] 廖瑞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议[J].教育理论研究,2015:115-117.
[2] 林美貌.台湾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10):155-161.
[3] 尚红娟.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7): 40-44.
[4] 吴济海,李寒芳.两岸高校研讨会:优势互补助力学生创业创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5-11/24/c_1117249016.htm
[5] 王德斌.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教育,2011(1):167-169.
[6] 郭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63-64.
[7] 余昶, 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2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