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催化区域教研在继承中转型

2016-08-13 10:17姜志惠
天津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河北区天津市教研

■姜志惠

“互联网+”催化区域教研在继承中转型

■姜志惠

姜志惠,天津市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三期学员。获得全国优秀课改实验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教育系统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主编或参与编写《考试研究》《考点随身测》等多部书籍,已有四十余篇专业论文获奖或发表。曾获得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全国一等奖、天津市“双优课”评比一等奖。主持或者参与国家、市、区级课题研究十余项。

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科技手段,正在引发新的产业变革,也正在催生各种新的交往模式和教育形态,跨域交往和多维信息整合下的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新的教育现象必然要求教研方式实施同步创新,2015年初,市教委孙惠玲副主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发展”为题作了重要指示,为未来教研工作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也启动了“深化教育改革——教研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大讨论活动,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倡导学科课程核心素养的主题研究,探索联动教研的引领路径,以学科个体研究文化的转变来构建新型区域教研文化”的转型共识。

一、搭建“信息化教研”的“立交桥”

伴随着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三通两平台”工程的推进,许多区县和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更是实现了任课教师“人手一机”,部分学校还建了PAD交互教室。可是,巨额投入似乎并没有给教育教学带来霎时惊艳的变化,甚至有人提出教育信息化进入了“高原状态”。从哲学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假若我们只看到前途中的漩涡,势必缩手缩脚、踯躅不前,实际上这是目光短浅的保守之举;假若我们只看到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效益,势必猛冲猛打、多干快上,实际上,这是急功近利的冒进之举。其实,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参与其中,需要各方面人力资源的整合;教育信息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的优化,既是工具和资源的统一,又是人文和技术的统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找准了自己的功能定位,即“神经中枢、资源库、共享平台”。同时,我们做好区域信息化教研软硬件的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学校设计自我发展的路径和平台。我们加强对基层学校的指导、协调、监督、观察、扶持,做到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推广,以点带面,以点促面;做好区域内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的多种、不同层次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增强教师运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的能力,帮助教师掌握信息资源建设的技能与规范,指导教师合作组或教师个人构建各种网络研学工作室。

我们以河北区教育信息中心为网络核心,搭建了河北区教育城域网,通过专线将区内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接入教育城域网;将河北区教育数据中心与电教中心整合,以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成立了河北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进一步加强了教研信息化的力量;以“天津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为基础,开展河北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管理及服务系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特色高中课程资源、名校网络选修课程资源、“名师课堂”教学资源、教学素材类资源等项目的建设。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文化河北》及《古诗词选读》两门区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这两门课程都依托网络平台,融合声音、图像等多种呈现形式,为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开发校本课程提供资源和范例。

“立交桥”式的区域信息化教研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已呈现“主辅有序、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便捷高效、资源极大丰富”的态势,未来其纵向的支撑力、服务力以及横向的延展力和建设力还都有提升空间。

二、创建“教研转型”的“工作场”

随着基础教育进入内涵提升期,社会转型正在推动基础教育转型,基础教育转型呼唤着教研转型,教研转型期待着教研人员的意识转型和行动转型。如何搭建有益的“工作场”来促进教研转型的落实,显得格外有意义。

1.依托“联动教研”奏响教研转型的序曲。

面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教研对学科课程的研究必须更为深刻,要由注重教材分析向注重课程育人转变;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必须更为有效,要由注重对个别优秀教师的扶持向注重提升整支队伍专业素养转变;教研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必须更为科学,要由注重整齐划一向注重追求个性转变。作为推动区域基础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我们不能仅仅成为行政决策的执行者,还要勇于承担起行政决策的“智库”职责。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通过联动模式开启了教研转型的序曲。我区的“两级联动”教研模式是发生在区校间的教研行动,即区级层面和校级层面在同一个主题下共同参与,分别利用固定时间组织教研活动,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改难题和教育话题等,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对话交流、专家引领等形式,寻求答案或获得启发。我区的中学教研和小学教研分别通过“主题式两级联动模式”“研学共同体”开展有效的线下联动教研。小学各学科研学共同体积极探索“以教学方式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研培模式,积极开展“共同体”之间的联动研训活动,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交流及共享,促进区域内各层面教师的共同发展。中学教研开展的“减负高效”主题联动教研活动反响热烈,获得基层学校的好评和欢迎。

2.运用“大数据”拓宽教研转型的渠道。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发现“联动教研”的途径过于单一,信息技术手段的缺失使得“联动教研”远眺目标信心满满,行动却步履蹒跚。我们选择“大数据”成为推进教研转型的新“武器”。

通过大数据,教育政策的制定、教与学方案的形成及评价方式的确立等,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对于专业从事教学现象、规律、策略研究的教研员而言,借助于现象采集的数据化体现和海量分析,让数据生动起来,一定会将教研水平带向一个新境界,于是,构建区域中小学大数据教学研究平台的举措顺势而生。该平台集聚了网络环境下“数字式常态教学评价”“主题式教学资源分享”“跟踪式考试数据分析”“远程式教学问题对话”及“共享式区域特色资源建设”等教研新模式,同时积极对接天津市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平台,用足该平台的强大功能,从而不断扩大教研转型的效能,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帮助教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三、构建“发展型教研”新常态

对于区域教研活动的价值,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崇尚专业、成事成人、引领发展。而新形势下区域教研面临的挑战既有教研员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局限,又有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带来的区域教育环境的变革,还有改革衍生的前所未遇的教育问题困惑,更有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众人对“研究、指导、服务”作用充分发挥的期待。所以,“专业和发展”是区域教研永远不能丢掉的本质特征,而“新常态”一定是某个时期教育对区域教研的特定需求。换句话讲,构建区域“发展型教研”是与时俱进的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需要教研人永远以发展的眼光、发展的胸怀和发展的素养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

放眼未来,我们将在构建区域信息化教研转型新常态的路上,上下求索,砥砺前行!

专家评述:

姜志惠校长是天津市特级教师,也是一位专家型的教研引领者。她提出“发展型教研”的理念,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种种教研新常态必将对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带来积极影响。基于“发展型教研”的理念,她提出了“教育科研指导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数据分析指导培训,针对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素养提升回馈课堂”教研转型的发展策略;构建了区域信息化教研转型新常态的路径。

实践表明,姜校长和她的团队基于信息化背景进行的教研转型,已经形成了新常态,并取得了新成果。(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振京)

猜你喜欢
河北区天津市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河北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污染成因分析
书法状元校 天津市河北区红星路小学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天津市排水专项规划简介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