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龑,谢志明(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佛山地铁5号线与广州轨道交通线网衔接通道方案研究
龚龑,谢志明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东 广州510000)
在城区构建大容量的跨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提升运输效率、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本文对佛山地铁5号线与广州轨道交通线网衔接通道方案进行了研究。首先明确通道功能定位以及衔接规划的原则,然后分析比较了不同通道衔接点的通道长度、通道功能、客流情况、工程投资等,提出佛山地铁5号线应采用多线多点的衔接模式接入广州线网,最后从通道走向及站位入手,深入分析不同通道方案实施的难点。推荐采用换乘便捷的滘口站南侧方案。
跨市轨道交通;线网;衔接通道;方案
为契合广佛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要求,促进广佛同城一体化发展,支撑广州广钢新城、花地生态城和佛山三山新城的开发建设,需要预留佛山地铁5号线与广州轨道交通线网衔接通道[1-2]。该通道的功能定位为构建佛山中心城区与广州中心城区的北联络通道,实现佛山南北向客流一次换乘可达广州中心区[3]。由于两市轨道交通线网衔接通道规划研究和控制不足,导致换乘站节点预留不足、换乘距离过长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亟需对两市轨道交通线网衔接通道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构筑互通互联、换乘便捷的跨市轨道交通网络,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调整。
1)广州与佛山两市的衔接区域较长,北部、中部、南部衔接区域对轨道交通的需求不一。在后续规划中,要求衔接通道与各区域的交通需求相匹配,避免通道能力浪费或者不足。
2)广州与佛山的衔接重点发展地区各有特点,因此对衔接通道的功能定位会有差异,在研究其具体的线路走向时,也应结合两市对通道的功能定位进行深入比选。
3)后续规划中应充分面对两市作为独立个体的事实,尊重两市综合交通体系的独立性,在制定交通衔接通道规划方案时以各城市自身交通系统结构为基础,不对两市本身已经运营的轨道交通系统产生冲击,即使有的通道从区域上看非常有必要衔接,但若对两市既有的交通体系产生较大干扰的,也必须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作为衔接的前置条件。
4)广佛两市间轨道交通线网衔接通道对接要强调公平对等,确保两市衔接后不在衔接处产生交通瓶颈。第一要强调衔接的线路功能对等,如轨道快线对接轨道快线;第二要强调衔接的线路运输能力匹配,如采用8A制式的线路对接采用4L制式的线路,将会产生较大的运输能力瓶颈。应着重考虑线路的运输能力匹配情况。
5)衔接通道的线路走向和站位选择应充分考虑站点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难度、周边土地控制、征地拆迁难度等情况,充分保障衔接方案的可实施性。
新一轮的广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预留了广州地铁5号线衔接佛山地铁5号线的条件,既有滘口站作为衔接点,已经较为明确[4]。但佛山地铁5号线(6B)与广州地铁5号线(6L)的系统制式存在差异,广州地铁5号线运能相对较小,同时,滘口作为广佛重要出入口,客流量较大,单点单线对接模式将给滘口站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宜采用多线多点的衔接模式,缓解佛山地铁5号线的客流对广州地铁5号线的冲击。为实现广佛两市中心城区一次换乘可达的目标,根据广佛两市轨道交通线网的最新规划情况,结合芳村滘口—五眼桥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工程的可实施性,佛山地铁5号线衔接广州线网可能的衔接点包括滘口、石围塘(见图1)。表1对两个衔接点进行了对比,虽然接入滘口投资少,但从长远发展,综合考虑,推荐接入石围塘。
图1 佛山地铁5号线衔接广州线网可能的衔接点[5]
表1 接入滘口与接入石围塘比较
根据沿线用地情况,佛山地铁5号线应尽可能串联重要枢纽、吸引客流,站点应具有良好的客流集散条件,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换乘[6],并与广州轨道交通线网以及其它交通方式共同协调发展。本次提出滘口站北侧方案和滘口站南侧方案2个通道走向方案,见图2。
3.1方案1(滘口站北侧方案)
1)通道走向
在广佛路与滘边村中路交叉口东侧设置罗村站;出站后沿广佛路向东敷设,折向芳村大道后,在既有广州地铁5号线滘口站北侧设置滘口站,并进行换乘;出站后下穿珠江大桥西桥立交,沿芳村大道继续向东,在兴东路路口设置芳雅苑站;之后继续沿芳村大道延伸,接入石围塘站。
2)方案实施的难点分析
①线路由广佛路向东南折向芳村大道西,曲线半径300 m,限速65 km/h。见图3。
②线路连续下穿广州地铁5号线高架区间、珠江大桥西桥立交和广三铁路,工程实施难度大。见图4。
3.2方案2(滘口站南侧方案)
1)通道走向
图2 衔接通道走向方案示意
在广佛路与滘边村中路交叉口东侧设置罗村站;出站后折向东,下穿物资汽修厂、万兴苑和滘口加油站,在芳盈路北侧,既有广州地铁5号线滘口站南侧设置滘口站,并进行换乘;出站后折向东南,下穿广三铁路、珠江大饭店后沿芳村大道向东布设,在兴东路路口设置芳雅苑站;之后继续沿芳村大道延伸,接入石围塘站。
图3 芳村大道小转弯半径示意
图4 下穿珠江大桥西桥立交示意
2)方案实施的难点分析
①新设置的滘口站与既有广州地铁5号线滘口站南侧之间空间相对狭窄;线路从广州地铁5号线折返线穿过,桥墩间距仅约24 m,工程实施难度大;且向南需穿越部分规划商业金融地块。见图5。
②线路出滘口站后折向芳村大道,需用2个半径为300 m的曲线,最小限速65 km/h;同时下穿岭南花卉市场、广三铁路、质量检验中心、珠江大饭店及芳村大道南侧居民房,协调难度及工程实施难度大。见图6。
3.3衔接通道方案比选
佛山地铁5号线衔接广州轨道交通线网的2个通道方案对比见表2。可见,2个方案投资及工程可实施性差异不大,但滘口站南侧方案与广州地铁5号线换乘便捷,故推荐该通道方案。
图5 下穿滘口站示意
图6 下穿岭南花卉市场示意
表2 2种衔接通道方案对比
在广佛同城化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未来广州、佛山城市发展模式必然发生转变,轨道交通线网衔接规划必须与之相适应[7]。本文基于两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衔接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两市轨道交通线网衔接规划原则,分析比较不同通道衔接点的通道长度、通道功能、客流情况、工程投资等,提出佛山地铁5号线应采用多线多点的衔接模式与广州地铁 5,11号线衔接,并对衔接通道走向和站位进行了深入分析。推荐采用换乘便捷的滘口站南侧方案。该方案已得到两市规划部门认可,并已通过专家审查。目前广州地铁11号线石围塘站初步设计已预留与佛山地铁5号线衔接的条件,并计划近期开工建设。
[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R].广州: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6.
[2]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R].广州: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佛山: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4.
[3]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佛山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R].广州: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佛山: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7.
[4]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5—2030)[R].广州: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14.
[5]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方案[R].广州: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15.
[6]赛思达(上海)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佛山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佛山轨道交通系统规划[R].上海:赛思达(上海)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佛山: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佛山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2016.
[7]刘剑锋,冯爱军,王静,等.北京市郊轨道交通发展策略[J].城市交通,2014,12(6):28-36.
(责任审编葛全红)
Scheme Research of Connection Passage Between Foshan Metro Line 5 and Guangzhou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GONG Yan,XIE Zhiming
(Guangzhou Transport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China)
Intercity rail transit network improves transport efficiency,urban expansion and traffic mode.T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cheme of connection passage between foshan metro line 5 and Guangzhou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First,the passage func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connection were defined.Second,the multi-node connection mode was proposed for Foshan M etro Line 5 connecting to Guangzhou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based on the analysis in terms of passage length and function,passenger flow and investment.Finally,the difficulties in different passage schem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passage orientation and station location.T he scheme of Jiaokou Station South was suggested due to its convenience and faster flow.
Intercity rail transit;T ransit network;Connection passage;Scheme
龚龑(1979— ),女,工程师。
U212.32
A
10.3969/j.issn.1003-1995.2016.07.33
1003-1995(2016)07-0136-04
2015-10-10;
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