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超理事长在中国自行车协会八届四次理事(常务理事)会上作的工作报告(摘登)

2016-08-13 06:11
中国自行车 2016年7期
关键词:发展



马中超理事长在中国自行车协会八届四次理事(常务理事)会上作的工作报告(摘登)

回顾“十二五”行业稳步增长:实现“六大”跨越式发展

马中超理事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行业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抓住绿色、低碳、城镇化和消费品升级的契机,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持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主动转型升级,使行业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自行车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建设自行车强国的基础进一步坚实。

行业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十二五”期间,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一番以上,经济总量和生产总值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 500.4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3.6%,过去5年年均增长9.3%。利润由2011年的49.8亿元增加到83.3亿元,年均增长13.7%。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利税增长连续2年位居全国轻工行业榜首,远高于轻工行业的平均增幅。行业景气指数连续5年保持在健康合理的运行区间。

而电动自行车行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十二五”期间更是大踏步前进,在行业规模、产值、年产量、出口量、社会保有量、技术进步等10个方面创下了10个“首次”。电动自行车行业规模、产值,相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电动二轮车”加上“电动三轮车”的年产量最高达4 000万辆以上,是“十一五”期间的2倍;出口量从60.7万辆增加到133.9万辆,首次实现了百万大关的突破,占比也同时翻番;出口额由2.6亿美元增加到5.1亿美元,提高了近一倍;社会保有量首次超过2个亿,接近2.2亿,是“十一五”的翻倍。这些数据表明:电动自行车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产值、产量、出口量、出口额和社会保有量的5个翻番。

行业创新能力实现大增强

中国自行车协会马中超理事长作工作报告

技术创新:行业科研投入比“十一五”期间明显增加,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5年,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有98家,其中国家级的28家,省级的55家,市级的15家;自建的企业技术中心45家,共计有143家。5年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关系到行业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创新成果显著,催生了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面市。全行业“十二五”期间共申请专利38 685件,占到1985—2015年间自行车行业申请专利总量的45.59%;较之“十一五”,总申请量增长了111.47%。5年来共取得发明专利9 521件、实用新型专利21 036件、外观设计专利8 128件。荣获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奖15项,5家企业的科研成果被列为全国轻工行业重点推广技术。5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中国轻工产品优秀工业设计大奖。人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行业技术人员占比达9.3%,技术工人占比达35%,拥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比达6.4%,较5年前均有大幅提升。

文化创新:大力培育和推广自行车文化,全面渗透“以文化为推手,全面提升产业”的理念;持续推进“绿色出行”和“美丽中国”宣传教育,积极树立“行业榜样”。在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建设体系上,组建了中国自行车协会骑行文化促进中心,现已纵深拓展了东北、华北、华东3大分中心及5个3级站。用重点项目营造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连续举办了6大不同主题的“低碳行动,骑行中国”全国性大型公益骑行活动,足迹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骑行总里程过万公里,引来媒体关注无数,直接和间接影响近2亿民众。文化推广活动繁荣多样,创办了《骑行风尚》专刊和网站,出版了21本骑游系列丛书、2本画册,拍摄了4部纪录片和故事片,举办11场主题论坛,使中国自行车的产业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行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踏步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中国自行车协会(下简称中自协)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资源、技术、人才、管理上的优势,抓住机遇,进行低成本扩张和重组,聚集更多资源。特别是电动自行车行业,生产企业首次从2 600家下降至不足千家,品牌浓缩到100家以内。2015年,自行车10强企业产量已占行业总产量的37%,而电动自行车10强企业的产量占比更高,达到46%。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双双突破400家,自行车有433家,电动自行车为459家,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产品中高端化更趋明显。鼓励各地出台实施加快发展行业的指导意见和产业政策,结合《中国制造2025》,推动产品结构加快向更优形态演进。“十二五”期间,中高端自行车产量占比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6.5%。代表行业高端制造水平的竞赛型自行车,出口量连续5年保持高位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9.2%,去年涨幅更是高达128%。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锂电化进程加快,动力锂电的份额首次接近总量的10%,超过300万辆。

行业智能进程提前到来。中国工业4.0 要求传统制造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尽快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储存、营销等全过程,为此行业进一步强化“两化融合”、智能制作以带动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了行业的“二次创业”,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使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孕育生成。

行业格局实现大改善

“十二五”期间,以长三角、珠三角和津冀鲁三足鼎立的产业大格局已经形成,同时我们积极培育建成了4个整车特色区域、4个零部件特色区域,不仅覆盖了行业7大主产区的5个省市,更使其中半数主产区实现为国家级特色区域。如今特色区域内有规模以上企业279家,占比为33.4%;其中,行业10强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过2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29家。特色区域整体年产值达370.2亿元以上,占行业总产值的27.7%,上缴利税超过21.9亿元,相关从业人员达13.7万人。

中自协按照“区分类型、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总原则,以培育共建特色区域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各地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传统产业改造政策,高效配置资源,有序整合空间,强化各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核心功能,形成了分工合理、功能优化、发展协调的现代产业新格局,以此带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今,陆渡、沂南、平乡、王庆坨等地,通过共建,重点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腾笼换鸟”步伐,顺利完成了产业提升,分获“中国自行车名镇”、“中国电动车产业基地”、“中国自行车零配件基地暨儿童自行车之都”和“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业基地”称号。在台州、静海、锡山和昆山等地,经多次磋商联手培育“中高端”产业基地,立足发展先进制造业,建成了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同时,充分挖潜,与浙江胜山共建“中国自行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培育和打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增长点。

行业发展活力实现大释放

得标准者得天下。行业的制造强国路线离不开标准支撑,这5年来,行业标准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共制定颁布4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完成报批9项、完成制修订22项、完成复审31项、废止3项,且成功完成《自行车领域标准对比及标准体系构建》课题项目。电动自行车国标修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中自协创新性成立的国标修订小组带领下,行业历经多次沟通、商讨、论证、修改,终于达成共识,15年来首次出台了“十三稿”,还首次争取到了公安部的让步,对GB17761-1999版中的最高车速、重量等敏感指标有所放宽。

“十二五”期间,中自协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标委会的联络与沟通,多次组团参加瑞典、波兰、美国等国家标准协会主办的国际标委会自行车分会年会和有关工作组会议,本年度的国际标委会自行车分会年会已成功在中国举办,同时我方还争取到电动自行车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同时,我代表中国被当选为国际标委会自行车分会专家。这些令中国在全球自行车产业的作用和话语权得以增强。

品牌建设扎实推进。 “十二五”期间,行业共有5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称号,13家自行车企业、9家电动自行车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同时有更多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荣获了省、地、市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等称号。70%以上的企业制定、实施了明确的品牌战略,其中有1家企业获得“轻工品牌培育体系”先进单位,6家企业获得“轻工优势品牌”称号,1家企业被评定为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产业开发,对外交流活跃。 2015年中自协开创性地组建了亚洲自行车产业联盟,形成包含中国、中国台湾、日本、印度、越南、土耳其、菲律宾、韩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九国十方”的亚洲自行车产业共同体,意在新的国际产业和贸易格局下,进一步推动亚洲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进程,为世界自行车产业做出更大贡献。去年底,亚洲自行车产业联盟首次在越南举行了主题为“共创亚洲自行车产业新未来”的年会,联盟成员在与会期间对各个国家的自行车工业和亚洲自行车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亚洲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产业间真诚对话、信任协作、携手共进的新局面已初露端倪。

参加亚联盟年会的代表合影留念

连续5年成功举办的“两岸自行车产业发展研讨会”,与海峡对岸同行就知识产权保护、新材料应用、骑行文化、ECFA对两岸自行车经济带来的便利,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品标准国际化等双方共同关心的行业发展问题展开深度对话,真正达到了“文化共识、产业共荣”。我们已与数十家行业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往来,且积极拓展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捷克、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越南、印尼等国家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有关机构的交往,更择机主动前往越南办展,以实际行动帮助中国自行车更好地“走出去”。

行业服务平台实现大拓展

展会创新平台。中国国际自行车展经过“市场化、国际化、自行车文化”的重新定位,不仅在展会规模上跃增至14万 ㎡,跻身世界前3,更成为行业展示文化和技术的首选平台。而创办的亚洲自行车精品博览会,则以“产品精致、技术精华、品牌精英”的参展原则和展示标准,彰显了行业的新时代气质和精神,打造了又一个传递行业实力和底气的新高地。

诉求反映平台。把握机遇,联合多方充分表达自行车绿色产品的属性。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行业终获国家高度重视,将自行车纳入我国政府新提交的环境产品清单中;该诉求一旦获准,将极大增强中国自行车的出口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多次通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向国家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呼吁提高行业出口退税率,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享有最高出口退税率。我们还全力争取到国家将电动自行车纳入家电下乡产品的补贴范围。连续3年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报送推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发展的政策建议。

产业安全平台。中自协积极组织国内企业直面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并代表行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诉意见,终获抗辩欧盟反倾销20年以来的首胜:浙江宝归来车业有限公司、欧亚马自行车(太仓)有限公司、爱地雅(东莞)自行车有限公司得到单独税率,首次打破欧盟对我48.5%的高额反倾销税。我们通过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跟踪监测国际贸易变动情况,分析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维护产业利益。

形象提升平台。行业5年来的发展进步和因时借势变身“高端智能产品+新能源低碳产业”的状况,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和《朝闻天下》、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上海电视台《综合新闻》等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更于去年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使中国自行车形象升至新高度。中自协还积极与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印度、土耳其、菲律宾等境外重量级媒体和刊物进行沟通互动,向世界展示中国自行车新形象,获得效果显著。

回顾“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受到,这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的5年;是科技创新扎实攻坚、产业布局更加科学的5年;是行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5年;是文化建设大力推进、行业得到更多实惠的5年。“十二五”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业内全体同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

“十二五”期间,中国自行车协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协会党支部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为先进党支部;同年在民政部组织的行业社会组织评估中,获得4 A协会评价;2012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被授予“全国轻工业先进集体”称号。

然而,应该看到在行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求收缩与产能过剩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市场活跃度依然不高,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二是新旧增长动力接续不力。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效能低,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四是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五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面对新常态企业不适应、不会为、不善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等等。我们将以对行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直面问题,承认不足,找准原因,主动改进。

马中超理事长在报告中强调:要推动行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责任担当原则。

不忘创业初心,牢记使命责任。聚焦低碳、新能源,强化多元融合,真正认识到我们行业已经成为塑造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改变大众出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担负起塑造良好社会生态和行业竞争环境的重任,并将其视为行业在新常态下的一种新的社会责任。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原则。

铭记发展是硬道理,促优胜劣汰、推更新换代。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和全行业的创造力,力争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强国路径原则。

把“五要”、提质增效升级、转型智能高端、“+互联网”跨界发展等作为实现行业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把夯实基础与立足长远相结合,既抓好当前工作,解决行业发展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又着眼未来,科学谋划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和事项,增强发展后劲。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凝心聚力原则。

要上下一心,保持战略定力,咬定发展不松劲、不泄气。以提升产业价值、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中心,坚定发展信心,坚守安全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限,在顺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中展现中国自行车行业的新形象、新实力。

部署今年下半年需要重点做好的8项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首战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任务很重。马中超理事长要求全行业: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高度聚焦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大重点任务”,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做好8项重点工作,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1 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修订

随着国家标准体系的改革,今后可能将由行业的主管部门来负责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不过最后到底是推行“国六条”还是调整,目前尚不明确。但协会在和主管部门汇报沟通时,反复强调一点:“第13稿”是国标修订这么多年来,行业第1次达成共识、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的一稿。也是最符合行业发展和我国实际的,不采纳有失公允。尤其在经历了近期沿海城市的一些风波后,我们更是在一些关键指标如脚蹬和质量(重量)上坚定自己的态度,并呼吁有关部门在电动自行车的产业政策、路权保障、科学监管等方面疏而不堵,展开公共讨论,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讲法治,最终拿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国标修订上真正实现“有效推进”。

此外,上报《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国家标准制定报批稿和GB3565修订项目计划;同时继续做好ISO 4210∶2014《自行车 两轮自行车安全要求》的宣贯;进一步参与国际电动自行车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在ISO的框架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组织召开好全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

2 行业协会脱钩试点中自协是国家第2批脱钩试点单位,待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下发后,即召开全体大会传达有关内容,要求全体人员,尤其是各部门负责人、党员干部吃透文件精神,要把思想和行动上升到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保持一致的高度上来,要充分认识脱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脱钩试点工作。并要求全体人员,尤其是相关部门要准确评估脱钩工作对协会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党建外事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要加强对策研究,妥善应对脱钩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巩固改革成果,推动协会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发挥协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确保协会各项业务工作正常运转,真正做到在脱钩及试点工作中“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

3 特色区域建设调研和升级

要逐一对现有产业基地摸底调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确定各自“升级”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并在适当的时候创建产业集群联盟,把已有的和正在培育的产业基地吸收到联盟中来,发挥各自的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促进形成各自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特色产品,扩大特色区域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此外,还将从“高端”和“精品”两方面入手培育新的产业基地,更加关注于“中高端自行车产业基地”、“中高端电动车产业基地”和“精品电动自行车配件产业基地”的建立,以及坚持培育“锂电电动自行车产业基地”。

4 亚联盟年会和亚洲精品展

第2届亚联盟年会已确定于今年年底在印度举行,我们将总结去年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换与贸易合作,将这一国际组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推动亚洲自行车产业的共同进步。

亚洲精品展今年是第3届举办,我们更要高度重视,在参展品牌、展出产品、展会内容等各个方面高标准、严要求,最终目的是要把我们行业新的格局和面貌充分展示出来,把展会“展中国品牌,展亚洲精品”的定位真正传达出来。

5 “低碳行动,骑行中国”年度主题活动

今年“低碳行动,骑行中国”2016自行车绿色出行主题系列活动将以自行车绿色出行为主题,以图文展、专题论坛、产品推介等静态形式传递行业理念,深化公民“低碳、节能、环保”意识,助推绿色出行常态化。同时,将继续开展青少年骑行启蒙活动,下阶段将以推广《我爱骑行》教材进校园,培养绿色生活新生军作为工作重点。另外,其他常规性的文化建设工作也要继续做深做透,比如对地方文化促进中心的指导与支持,协会官网、促进中心网站以及协会展厅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主题图书、杂志等刊物、影音资料的出版发行等等。

6 全行业装配技能竞赛

在前2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能竞赛水平,将其从“行业级”打造成“国家级”比赛。我们今年首次把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全国委员会争取为赛事的主办单位,而且优胜选手还将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报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7 互联网在线教育

互联网在线交易是行业的首创,也是行业“互联网+”的具体落地。中自协会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签约合作,在轻工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在线服务平台上,开设自行车行业职业技能在线教育课程,用这种全新的方式拓展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打造在线学习、培训管理、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8 协会自身建设

首先要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研究引领,创新智库建设,创新服务供给,提高为会员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质量效率和能力水平;其次,要改进社团服务经济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有必要探索资源共享、沟通协调、扬长避短、做实做强的路径,完善社团服务经济架构和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另外,切实加强中自协会全体成员的政治素质,开展好“两学一做”活动,努力打造一支务实高效、会员满意、政治成熟、专业过硬的队伍。

展望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十三五”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行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行业将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的严峻挑战,包括世界产业格局调整对制造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也包括传统产业方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结构调整存在不可预见和不确定的风险,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仍不完善,相当比重的市场竞争仍依赖价格竞争等等。同时我们也必须寻求行业在此期间的诸多新机遇,比如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带来消费升级的最大机遇,“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经营能力和水平提升的机遇等等。

马中超理事长在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节点和方位,集中智慧、集中精力把“十三五”规划制定好,以更加积极的作为,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十三五”规划的核心是转型升级、由大变强。手段是把行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变成黄金发展期。

明确行业发展战略定位,坚定发展主方向

谋定而后动。这个“定”指的就是定位。在“十三五”期间、新常态下的行业新定位就是:自行车是绿色出行的最佳体现,电动自行车是新能源的最大载体。“低碳环保”是我们行业最醒目的标签,更是我们行业链接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最好触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自行车绿色出行,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是我们行业“十三五”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也是我们应该确保实现的任务。

以发展理念的转变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三五”期间,行业发展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把“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的理念梳理好、讲清楚,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精明增长”、“适度发展”、“提质增效”等理念贯穿到发展之中,强化机遇意识,以发展理念的转变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最终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落实制造业由大变强历史跨越的5大方针

一、创新驱动

要求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重大项目,重点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进一步夯实创新驱动的产业基础。着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项目+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强化人才第一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营造“人人可创新、创新为人人”的行业氛围。

二、质量为先要求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产品品质、助推产业升级。以标准体系建设为依托,深入培育行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强国际竞

争力和话语权。

三、绿色发展

要求继续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以现有特色区域为依托,完善功能布局,搭建服务平台,突出重点项目扶持,提高要素聚集和产业承载能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中高端产业基地。引导各地提升主导产业规模和实力,大力扶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继续实施分类指导和考核,鼓励支持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按照自身定位和“产域融合”的思路,竞相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四、结构优化

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积极组织企业开拓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及新兴市场。进一步深化与国际同业的经贸交流合作,推动建设境外产业经贸合作区和特色产业园。

五、人才为本

要求增强文化服务能力,深化行业文化建设,以落实中央精神为契机,以树立产业全新形象为引领,在全社会营造绿色出行、低碳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浓厚氛围,以推动行业软实力建设,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最后,马中超理事长在报告中向全行业发出号召: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愿景,让我们凝神聚力,同心同德,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自行车强国”的行业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