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
2015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各行各业都积极与互联网融合,让互联网全面覆盖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如今就连同学会也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而变得愈来愈热——人们借助互联网时代特有的微信和QQ,能在极短时间内将几十年未曾谋面、分布在天南海北的各个阶段的同学聚集起来,让“同学聚会”完全打破时空限制。然而,“互联网+同学会”的热潮,在带给我们无限惊喜的同时,也让饱含青春友谊的同学会渐渐变色,给参与者增添了别样滋味——同学会变成了赛酒会、攀比会、炫富会、推销会甚至校园恋情复燃的机会,让人堵心、纠心、闹心、担心。那么,原本承载着纯洁友谊的同学会,为何发生了如此蜕变?我们又该如何恰当应对?
互联网“催”热同学会
2015年6月初,湖北省红安县某镇,个体诊所女老板洪燕一早醒来,打开手机微信,收到一个网名“格桑花”的陌生人加好友的请求,她随手点了“同意”,便被对方拉进了一个名为“忆往昔8203”的微信群。接着,群里的人纷纷跟洪燕打招呼:“亲爱的洪燕,你好!”“欢迎洪燕回家!”诧异中,洪燕收到了“格桑花”发来的信息:“我是黄文花,咱们初中的时候一个班。我正筹办30周年同学会,好不容易才找到你!你到群里报个到吧!”洪燕这才明白过来,立即进了群,看到了群通知,同时收到了一封电子请柬:“亲爱的同学,人生能有几个三十载!趁我们还没有老得走不动,趁我们还依稀记得彼此的模样,我们来一次重温青春的同学会吧……”洪燕顿时心潮澎湃,思绪也回到了30年前……
那时洪燕上初中一年级,因家庭变故,下半学期转学到武汉市一所郊区中学。因为是外地人,又是插班生,洪燕担心会被同学欺负,让她感到温暖的是,同学们都对她十分友好。初中毕业后,洪燕回到家乡红安县上高中,当时连电话都没有,最主要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刚开始洪燕还跟几个要好的同学有书信往来,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渐渐地就失去了联系。工作后结婚生子,她对初中阶段的人生记忆渐渐模糊,偶尔在梦中才会重现。这次同学会的邀请,一下子勾起了洪燕对那段青涩岁月的美好回忆,也激起了她对同学会的期待。
“忆往昔8203”微信群里有50多人,是由几个热心同学为组织30年聚会而建,群主是当年的班长陈国胜。陈国胜自己开了一家建材店,时间宽松,加上性格豪爽又爱热闹,因此经常组织就近的同学小聚,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陈老哥”。组织30年聚会的活动是以陈国胜为主的几个同学2015年5月初发起的,很快就成立了组委会,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其中联络组专门负责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同学取得联系。借助功能强大的互联网,就像传销一样人找人,当年毕业时的63名同学,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被找到58名,其中有美国全职主妇、日本商人,有北上广的白领,也有像洪燕一样留守家乡的人。
聚会日期定在7月12~13日,正值暑期,又恰逢周末,绝大多数同学都参加了。正式活动仪式选在13日14时,寓意“一生一世”。同学会由当地一家专业策划公司承办,主会场在市郊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庄,吃、住、玩一条龙。聚会第一天为报到、预热时间,同学们陆续抵达山庄,然后自由活动,或三五成群畅谈往事,或成双成对温情叙旧,或饮酒K歌纵情狂欢。第二天上午全体集合重返母校,一起种植常青树,一同看望当年的老师,一同到福利院给孩子们送礼物。午餐后,于14时整举行正式仪式,全体起立合唱歌曲《同学会》,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聚会大片,然后是会长讲话、同学代表发言,接着是轮流讲故事、表演节目,一起玩游戏,完全是一台丰富多彩的联欢会,压轴节目是聚会大餐……聚会结束后,每人还有一份独特大礼包,里面有同学会纪念册一本、刻有“同学会纪念”字样的保温杯一只,以及记录活动影像资料的光盘一张。
从聚会筹办开始,同学微信群每天都很热闹,直到同学会结束仍持续“高温”。自从找到“组织”后,洪燕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过去,她工作之余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相夫教子、料理家务上,微信只是偶尔玩玩;现在,她成了微信控,时刻关注同学群里的信息,时不时上去热聊一番,抢个红包,有时正护理病人,一听见手机发出嘀嘀的声音,也会忍不住刷屏看看手机,隔三岔五地她还会听从群里的召唤,赶到武汉参加同学聚会。
近一两年,类似洪燕参加的这种同学会在全国各地越来越热。武汉市某会务公司专门从事会务策划工作的程先生说,每到节假日,同学会订单都让他们应接不暇,2016年春节他一个人就策划了9单同学会的“私人订制”。据程先生介绍,同学会的客户群体以60后、70后和80后为主,尤其是70后,阔别校园长达30多年,对往昔的同窗之谊似乎更加留恋。有人认为,是互联网助推了同学会热。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让同学会从联络到举办都变得十分快捷、方便,特别是有了微信之后,同学之间在线上也能完成情感交流:相互问候,回忆往事,爆料糗事,播报趣事,抢(发)红包,久违之后的重逢,气氛自然无比热烈。有的同学会甚至通过视频会议平台开设虚拟会场,用手机、电脑实现高清视频互动,即使不能亲自前往,也能隔空参会,犹如身临其境。高科技带来的这些便利,无疑激发了人们组织、参与同学会,重温青春时光那份纯真友谊的热情。但也有人表示,同学会不断升温,除了互联网助推的“功劳”,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风气的浮躁。如今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博弈中弥漫着浮躁的人际关系“气场”,同学会“适时”出现,正好为人们提供了宣泄情绪、寻找心灵归宿的“情感会所”。
网络同学会催生种种怪象
人生中最单纯的岁月,是学生时代,最浪漫的记忆,是青春年少。小学、中学、大学,各个求学阶段都会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同窗情谊,同学聚会自然成为人们怀旧的载体。特别是人到中年后,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赴一场温馨的同学会,共叙往昔美好,同品青涩韵味,互诉别后思念,畅谈追梦历程……这是多么难得的轻松美好时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如今的社会已变得观念多元,互联网的普及,也让人际交往打破了时空阻隔,给人们沟通信息、展示自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原本单纯美好的同学会,也随之增添了很多新元素,让奔波其间的人们,渐生别样滋味。
2016年3月的第一周,38岁的银行高管周力胜同时收到了三份同学会的邀请函,分别是初中、高中、大学同学聚会,与此同时,他被拉进三个同学微信群。高中、大学同学还有些记忆,至于初中同学,微信群里许多频繁跳动的名字怎么也勾不起他的一丝记忆。他果断地决定放弃初中同学聚会,正在脑子里搜索一个合理借口时,有热心的同学已直接将他的名字添加在“报到簿”里。“别做了金领就不念同学情哈。”同学半真半假的玩笑让他进退两难。
其实,周力胜从内心里不愿意参加这些同学会。10年前他参加过一次高中同学会,真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当时有故地重游环节,但都是三三两两稀稀拉拉回到母校,最后草草合影就去吃饭。饭桌几乎成了赛酒会,上了白酒上红酒,上了红酒上啤酒。被酒精燃烧的激情泛滥成灾,大家扯着嗓门你吹我侃,互不相让,斯文扫地,有的更是丑态百出。周力胜不喝酒,坐一旁完全是个多余的人,但又不能提前离席,感觉真是无聊透顶。
吹牛、吃饭、唱歌已成为同学聚会的“三部曲”。同学会上,同学们穿着订制的纪念衫在母校合影留念,然后在当地上档次的酒店胡吃海喝,饭后三五成群到KTV唱歌至深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近年来,聚会又增设了一项热门活动——抢红包,平时微信群里抢,聚会时仍抱着手机抢。有一次周力胜参加一个聚会迟到了,进去一看,大家都在低着头抱着手机抢红包。那顿饭几乎成了“红包宴”。这样的聚会根本没有多少同学间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传递,完全是走过场。周力胜不想参加,不想被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所累,但又不知如何拒绝。
43岁的中学教师黄伟发誓再也不参加同学会。那是去年10月份,他收到了高中同学毕业25周年同学会的请柬,请柬上附有银行账号。这让他感到意外,仔细一看,银行账号是用来让大家捐会费的,起捐点500元,多捐不限。办会交会费,大家AA制,这合情合理。但用捐款这种方式,让他感觉很不爽,这明明是诱多嘛。尽管不乐意,黄老师还是往账号打了1000元钱。但不久后他就发现,更不爽的还在后面。同学微信群里每天都滚动公布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虽然像他一样捐千元左右的不在少数,但捐几千上万甚至几万的也不少,尤其是每当有人出手阔绰时,后面就有人纷纷点赞鼓掌,将单纯的同学会变成了比阔炫富的“攀比会”。黄老师是忍着巨大的反感参加同学会的。聚会时几乎完全遵循谁出钱多谁有话语权的原则,那些捐款多的同学成了主角,而捐得少的同学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黄伟没等聚会结束便提前离场。
同学会,这种原本让人心生温暖的聚会,主题词本来应该是“友情、人生和理想”,而今,却被攀比、炫富取代了,大家比成就比作为,比金钱比财富,甚至比配偶比孩子,这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有的人甚至产生不满泄愤情绪。据报道,南京市一名做房产中介的小伙子,参加同学会时看到别的同学开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车,而他却骑着电动自行车,心理极度不平衡,一个人喝了一斤白酒、五六瓶啤酒。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停满汽车,借着酒劲,他用钥匙连划了23辆车。
48岁的县级领导干部张成也很抵触参加同学会。自一年前参加了高中毕业30年同学聚会后,原本厌倦官场交际的张成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交际圈。大型同学会结束后,就有人隔三岔五地组织小型同城同学会。他时常置身其中,听同学们指点江山、吹牛抬扛、拉关系走门子、推销商品、拉各种选票。他觉得这早已没有同学聚会的单纯,完全成了一个交际场。有位同学当场推销一款洗涤用品,碍于情面他买了一套;另一位同学为自己亲戚家的孩子评优拉选票,当着同学的面他用手机上网投了一票;但当一位同学托他帮忙,要他在自己辖区安排一个网格员时,他无法满足,因此也得罪了那名同学;当同学群里言辞激烈地讨论时政时,他委婉地制止,却遭到围攻,最后他只能选择三缄其口。他想退出这个圈子,但又怕别人指责他不念旧情,端领导架子。
42岁的家庭主妇黄丽丽更是后悔参加了大学毕业20周年同学会,因为那次聚会,让她落入了“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的俗套。
那次同学会上,黄丽丽遇到了大学时的恋人钟文斌。在同学们的打趣起哄下,他们一起唱了情歌、跳了交谊舞、喝了交杯酒。也许是酒精的作用,也许是特定气氛的烘托,两人意犹未尽,在同学会结束后开了房,重温了当年的甜蜜。虽然仅此一次,过后再无往来,但这事还是传到了黄丽丽丈夫那里。丈夫一怒之下提出离婚,无论她怎么哀求都不予原谅。如今,看在两个孩子的分儿上虽然婚还没有离,但丈夫对她明显冷淡,经常深夜不归。黄丽丽感觉他外面有人了,但自己有错在先,也只能忍气吞声。
“有些话没说完,有些事没做完。”这是网上流传的同学会“经典语录”,既充满温情,又蕴涵玄机和暧昧。在同学会特定环境的烘托下,暧昧很容易疯长,婚外情也便很容易发生。
平和心态从容应对
无论你住在都市还是乡村,无论你事业有成还是生活落魄,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显赫还是卑微,此时此刻,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同学。这份真诚的友谊,是近年来同学会愈来愈热的本源。同学相聚,弹去仆仆风尘,隐去世俗光环,清空所有凡尘俗事,把酒言欢,互诉衷肠,让在岁月沧桑中粘满尘埃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自然引来众人青睐和热捧。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种种价值观的破裂重组,包括同学在内的本应纯真美好的人际关系,难免遭受侵蚀而变色:庸俗化占了上风,本应回忆往事、再续友谊的同学会,渐渐演变为自我炫耀、斗富攀比或积累人脉的名利场。从丰厚的年终奖到奢华的出国游,从大房子到高官衔,从豪车到优秀子女,几乎所有能炫耀的资本都成为聚会的话题。这种功利的同学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甚至催生了“恐聚族”。
据一份对同学会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明确表示不喜欢同学聚会,近半人认为同学聚会炫富最扫兴,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基本不参加同学聚会。“都来嫉妒你,看你炫出的家底。都来羡慕你,看你秀出的传奇。兴奋的相聚还有兴奋的一个你,个个都是表演的影帝。”这首名为《恐聚族之歌》的改编歌曲在网络疯传,调侃同学聚会的变质和不知如何应对这种变味青春派对的无奈。
其实,这些问题看似因同学会引起的纠结,深究起来,实则是自身对生活认识不够才造成的困惑。心理学兼社会学专家孙元明认为,同学会作为同学之间联络感情的方式,对当代人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共同怀旧,回忆过去曾经的青春年少时光;二是攀比,读书时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同学间的差别不大,毕业后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同学间拉开差距,这样的差距会导致有的人心理失衡。
对此,职场专家欧阳晖建议,消除心理预设的负面情绪,带着健康心态去聚会。有了心理落差,不知如何面对昔日同学,这完全不必成为正常聚会的障碍。“恐聚族”最好先调整自我心态,因为“恐聚族”往往预设了很多负面情绪,聚会时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蛛丝马迹,来佐证自己的猜想,觉得其他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可能会把正常的关心当作窥探隐私,这是不健康的心态。同学聚会对于人际网络的恢复和维系还是很重要的,并不需要说很多话、搞很复杂的活动,特别是聚会组织者要积极创造和引导和谐氛围,不要让同学聚会变成大家的心理负担就行。
心理专家卢慧敏则建议,聚会时注意引导话题,以回忆、分享为主题。同学们别后的社会角色千差万别,聚会时应卸下所有“包装”,“裸奔”聚会,冲着回忆和分享而去。如果聚会中感到话题方向不对,不妨适时纠偏。毕竟“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维系同学会的唯有真诚的友谊,相信大多数老同学还是愿意一起回忆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分享别后的人生感悟,共诉同学情谊。
还有情感专家提醒,谨防“同学会暧昧”。虽然同学会不是婚姻破裂的原罪,但其特定的情境,特别是酒精和怀旧情绪的推波助澜,很容易让曾经的朦胧情感“梅开二度”。同学聚会中要懂得把持自己,尤其是遇到过去的恋人或别有用心的同学,应敬而远之,谨防“亲密接触”,防止跌入“感情旋涡”。
让人欣喜的是,已经有人积极倡导同学会返璞归真新风气:南京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时就申明一条原则,“序长不序爵”,即校友只问“长幼”不论官位,引来一片叫好声;北京、四川等地一些校友聚会,将向灾区、贫困儿童献爱心作为主题;还有许多地方的同学会将回母校植友谊树、到当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到农村陪留守儿童度过有意义的一天等活动作为聚会重头戏。
距离阻断不了真正的友谊,泛滥的聚会也拉不近感情。只有约法三章,“不谈工作只聊生活,不谈现实只聊回忆,不讲金钱地位只谈理想”,才有机会畅谈毕业时的满怀豪情,触摸怦然心动的温暖故事,共话人到中年的人生感悟,延续天长地久的纯真情谊!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