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寻 渝
开局
◇文/ 寻 渝
走进2016,走进“十三五”开局之年,连续遭遇了两次“意想不到”,这是两次关联性很强的“意外”。
我生长在一个大家庭,年轻的后辈拉了一个家庭成员组成的微信群。自然,群里没有耄耋之年的老父亲,他一直固执地用着一款非智能化的“老年机”。当然,他也没有微信号。
元旦节当天,群里多了一个陌生的成员。居然是父亲——姐姐送了智能手机给他当新年礼物,外孙女帮他注册了微信,花了一整天教他咋玩。
第二次“意想不到”接踵而至:学会玩微信后,父亲第一次@我——习总书记去你们重庆了?
或许因了儿子与一座叫重庆的城市的关联,父亲的关注始终在有意无意间与重庆相遇?
其实,在父亲之前,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习大大刷屏。那个时段,朋友圈同样被重庆刷屏。这座一度有着相当高关注度和曝光度的城市,2016年伊始,又演绎了一场“网红”。
在这个冬天,一如新华社的报道,“冬日的山城,寒气中和着丝丝暖意。”
那些与重庆无直接关联的人,被重庆刷屏的原因,自是不能跟父亲@我等同。显然,重庆原本就有着足以吸引各种介质浓厚兴趣的“料”,刺激并未与这座城市产生直接关联的人刷屏的欲望,比如人文地理意义上的“美食”“美景”,比如经济社会层面的“两江新区”“长江经济带”“渝新欧”“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
恰在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习大大到重庆调研,“刷屏”更是顺理成章。网友们似乎想立马写一封“给重庆的情书”,抑或“辞职去重庆”。
那些重庆的好,在刷屏中被网友们再次翻出来。知名自媒体甚至评价“供给侧改革强调的‘去产能、降库存、防风险’,哪儿做得最典型?重庆。”——虽然其中夹杂着感性元素,但能强烈感受到这种评价的善意与友好。
一如习大大的造访,在开局之年带给重庆的,更多是一份希冀,一份信心。
Op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