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杨光毅 图|罗 川
重庆,你可以没有电影制片厂
◇ 文|本刊记者 杨光毅 图|罗 川
余纪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原重庆市电影家协会主席、重庆市电影学学科带头人,曾任峨眉电影制片厂研究室主任、编剧、导演等,现为任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导、戏剧影视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当代电影研究书系》和《民国电影专史丛书》等,论文《国家意志与少数民族电影——周恩来处理电影〈内蒙春光〉事件研究》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二等奖。担任多部电影(电视剧)编剧、导演,目前受托正筹备电视连续剧《习仲勋》剧本的编写。
相约余纪聊电影话题,也许是受了重庆市青年电影艺术展的“撩拨”。在这个节点邂逅一个跟电影有关的艺术展,难免有一种聊聊重庆电影的冲动。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于西南大学与余纪相谈。话题庞大而单一——电影和重庆电影。
余纪这一辈子都在跟电影打交道,在峨眉电影制片厂时,做的自然是编剧、导演之类的本行;转而教书,依旧是影视艺术,研究和实作领域,也从未离开电影电视剧。
聊聊重庆电影,余纪是非常合适的对象。
已65岁的余纪,其实没闲着。有一部正在筹拍的电影叫《狱中八条》,余纪担任编剧。
由哪家机构投拍《狱中八条》?毕竟,重庆没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余纪此前担任编剧或导演的不少片子,都是在峨眉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投资拍的。余纪摇头:“这个还不清楚。”
似乎这成了一种情怀——12年前,与一位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聊重庆文化建设,他说了句“重庆应该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当时,吐出的烟圈模糊了他的表情,隐约中,遗憾掺杂着冀望。
这句话不是这位全国政协委员第一次说。在他之外,也听到不少热爱重庆这座城市的人的追问——重庆为什么就不能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
也许,回顾一下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历史,可以找到答案。
在国内,电影制片厂也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等基础上,除延安电影团接手日满时期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外,又组建了北影厂、八一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影厂、珠影厂等。改革开放后,除青海省和贵州省,各省都在组建自己的电影制片厂。
余纪解释:“当时是以省为单位组建电影制片厂,那时候重庆不具备成立自己的电影制片机构的前提条件。”
事实上,在余纪看来,成立了那么多电影制片厂,“后来有些成就的,也只有几家。”因为,组建电影制片厂后,需要人才、市场等等的支撑。
所以,重庆至今没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并不影响余纪对重庆电影的判断。“重庆也有了电影集团,据我所知也参投了一些片子。”他想表达的真实意思是,“没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并不意味着无事可做。”
余纪说的是大实话——在并没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的前提下,2015年11月,重庆籍著名编剧熊明国创作的电影剧本《我的师傅马善祥》从1158部参选剧本中脱颖而出,荣获“2015年夏衍电影文学奖‘创意电影剧本奖’”。而“夏衍杯”电影文学奖,被誉为中国电影编剧界的“奥斯卡”。
最新的信息是,据此剧本,重庆电影集团主投主控的电影《幸福马上来》正在重庆拍摄。
绝非偶然。按余纪的想法,他所担纲编剧的《狱中八条》,也拟把主旋律电影“做成一个好的故事,一个精品”。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电影产业链上的一环?”余纪从电影制片厂话题引申出来,“重庆也没有自己的电子产品品牌,但是我们的西永微电子园做得非常成功。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做大了电子产品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
浙江的横店,就吃下了电影产业链上的一个大蛋糕。1995年,谢晋筹拍《鸦片战争》,其中一场“虎门销烟”的戏,还没找到合适的外景地。横店方面得知消息后立马承诺出人出地搭景,也让谢晋后来逢人便推荐到横店拍戏,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这些名导都带着剧组到了横店。
被《鸦片战争》捧红的横店影视城,早已实现“一条龙服务”,号称“导演带着剧本和演员来就行了”。整个横店集团大赚钞票的同时,“横店”这两个字,也深深嵌入了中国的影视发展史,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其实,重庆也一直在做。《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哪拍的?重庆的武隆。《十面埋伏》呢?永川茶山竹海。稍稍回忆,一大串在重庆拍摄的电影就会从记忆中冒出来:《疯狂的石头》《门》《生活秀》《周渔的火车》《火锅英雄》……
余纪的身份很多,其中一个是导演。“中国有两个电影城市,一个是青岛,一个是重庆。”这是余纪从拍摄取景的角度说的话,“重庆的层次感非常强,这是影视拍摄所喜欢的。作为导演来说,愿意取景山城,这样画面的背景会很丰富。”
电影产业链条上,“外景地”是其一。在余纪看来,重庆在这个环节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关键是要把配套服务做好。”
曾经的重庆市电影家协会主席,是余纪的又一个身份。所以,他瞄上了电影产业链上的另一个环节,剧本。
从2010年起,重庆市电影家协会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电影剧本评选活动。“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每年这个活动,把全国优秀的电影剧本集中到重庆,逐步打造出重庆的知名度。”活动进行到第三年,文化主管部门介入。
余纪的想法,是将重庆打造成电影剧本的“集散地”。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一想到要购买电影剧本,马上就想到重庆。
效果已逐步显现——仅去年评选出来的11部获奖电影剧本,不到一年时间,超过一半被买走。“除了打造重庆的电影产业链,我们的水平也能够提高啊。我们的剧本跟全国的剧本一起,按同一个标准评选,就逼着我们去进步,因为与狼共舞,你自己必须要强大。”
事实上,从余纪的视角看,“重庆本土的电影剧本,这些年来一年比一年好。”
所以,在那个充满情怀元素的“重庆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并非是现实的背景下,余纪依旧非常乐观:“现在是电影最好的时代,只要有才华,你就有了空间。”
Chongqing, You Do Not Have to Own a Film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