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鹤鸣
中国家谱的价值
文/王鹤鸣
根植于中国宗法封建社会的家谱,必然打着深深的封建主义的烙印,存在着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家谱中宣扬封建的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纲常和封建的迷信思想等,不一而足。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家族编修家谱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的考虑,因此在编修家谱时,不可避免的存在攀附假托、冒认帝王、名人为先祖的弊端,存在扬善隐恶、书善不书恶、为尊者讳等弊端。
尽管旧家谱存在诸多弊端,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对家谱这一历史文化现象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而不屑一顾。
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着多方面的价值。近百年来,如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些名人对家谱的价值等曾作过诸多论述。
孙中山1905年在日本一次同盟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族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具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依我看来,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有国家。”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孙族恳亲会上讲:“四万万同胞,皆黄帝子孙,其始均无所谓氏族者,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见重,合无数之家族,而即成为国家。”
毛泽东年轻时在韶山东茅塘私塾读书时,即饶有兴趣地阅读了毛麓钟保存的《毛氏族谱》,了解了毛氏的渊源。1958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时讲到:“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1959年6月27日,他在韶山向父母坟墓鞠躬致意,又来到毛震公祠堂,里面空空如也,但他鞠了三个躬,别人劝他,称祠堂里已经没有祖宗牌位,毛泽东说:管他三七二十一,鞠三个躬再说。又讲“祖宗牌位是个纪念”。
以上孙中山、毛泽东等关于家谱的论述,给我们很大启迪。
邓小平同志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谱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进行认真地整理、开发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提供各种资料、促进学术文化研究、为寻根认同提供依据、加强教化功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等均有着特殊作用,有着重要的价值。
具体来说,绵亘中国5000年的中国家谱有什么价值呢?
中国家谱数量巨大,据《中国家谱总目》统计,散藏在世界各地公藏和私藏的中国家谱 7万余部,扣除复本,计52401种,这是经过编目的中国家谱,实际数量当远远超过此数。
存世的中国家谱,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书本家谱《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抄本,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 746种,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级的文物。
在存世的中国书本家谱中,有一些是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家谱,如以满文、蒙古文、朝鲜文、彝文、藏文、纳西文等文字编撰的家谱,有一些则是用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合璧书写的家谱,这些家谱都非常珍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有清一代,由朝廷组织以满汉两种文字撰修的清代玉牒,现收藏在中国历史档案馆,计2600余册,是我国唯一一部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家谱,更是皇家玉牒中的极品,中国家谱中的瑰宝。
至于不少非书本家谱,如《兒氏甲骨家谱》、《易州三戈》青铜家谱、西周青铜家谱《墙盘》、《逨盘》东汉《三老碑》、魏晋南北朝《高昌某氏残谱》、《薛孝通贻后券》、《彭城王元勰妃李氏誌》、唐代《天下郡望氏族谱》、《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等,更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还有一些非书本家谱,如结绳家谱、碑谱、谱单、布谱、塔谱、神轴图谱、庙谱等,也都是我们需要高度珍视、妥加保护的重要文物。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过去受“左”的影响,在历次政治运动、尤在十年动乱期间,许多弥足珍贵的家谱被无情地烧毁,即使藏在图书、档案部门的家谱,也是堆放在角落里,任其虫蛀、尘封、霉烂,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与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方针、政策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清除“左”的流毒,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家谱受到人们重新认识。在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源远流长、数量宏富且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家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对家谱开展整理研究,传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世纪初,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就认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然列代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不为人所知者。”著名史学家梁启超也指出:“族姓之谱,……实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确实如此,家谱记载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凡本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地迁徙、人口流动、山川形胜、族产名绩、科举仕宦、族规家法、传记艺文、婚丧祀典等等,均有详略不等的载述。显而易见,收藏宏富的族谱资料,对于广泛的社会历史研究,诸如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人口学、教育学、伦理学、方志学、遗传学等等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确是个巨大的文献宝库。其中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及从中统计出的各种数据,可以印证史家之论断,校勘史实之讹误,解决历史之悬案,补充正史之不足,具有其他载籍所无法替代的重要资料价值。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如进入21世纪,上海申办世博会,时学界和民众一直认为中国和世博会最初结下缘分是1867年。因为这一年,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中国江苏吴县文人王韬正巧到达法国巴黎,并参观了世博会,写下了《漫游随录——博物大观》一文,记述了当时巴黎世博会的盛况。正当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众口一词地认为“中国参与世博会的第一人是清末文人王韬”时,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家族后人、交通大学退休教授徐希曾则大声告诉全世界:中国和世博会的关系始于1851年的伦敦第一届世博会,他的先祖徐荣村就参加了那届世博会。其根据就是《(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宗谱》,此谱详细记载了其先祖徐瑞珩,号荣村,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在沪经营丝绸茶叶,蜚声商界。当他获悉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世界博览会的信息后,立即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托运英国参加展出。由于“荣记湖丝”乃丝中极品,独得世界博览会金银大奖。《(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宗谱》图文并茂生动记载了“荣记湖丝”荣获第一届世博会金银奖牌的事迹。“荣记湖丝”获奖的史实又在1852年出版的伦敦第一届世博会文献报告中得到佐证。150年前,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家族徐荣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中国寻访世博会的第一人,为中国争得了荣誉。而正是依据《(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家谱》记载的史料,将中国与世博会产生联系的时间提前了16年。此例再次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家谱文献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宗谱》刊“荣记湖丝”获伦敦第一届世博会金银奖牌资料
家谱中一般都载有族规家法内容,有 “家训”、“族规”、“家法”、“ 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仪”、“族约”、“宗禁”等诸多名称,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里,虽然国家也有逐步完备的法律、制度来确立传统的伦理道德,但宗族的族规家法却往往对这些问题具体而微,从细节上作了更多的规定,起到了补充国家法律的作用。这些观念长期延续,代代相传,从而积淀为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家谱,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中曾起过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
当然,我们对家谱中族规家法中的内容要具体分析,其中有不少如“君臣父子”、“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是属于我们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但有些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睦近邻、崇俭朴、恤孤寡、戒淫逸、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大力提倡的。旧家谱里面很多家规、家法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
如2009年4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一行时,开口便提到“钱氏家训”,说:“我了解杭州的钱王祠有钱氏家训,其中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这与孙中山常引用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一个道理。”令钱复相当感动。
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
今天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但社会主义道德不能凭空建设,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今天,在各地新修的家谱中间,一般都有诸如家庭美德、家庭公约、文明公约等内容,其中就吸收了许多旧家谱家规、家法中的积极因素。这对于增强家族成员亲和力,促进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一般家谱都是从始祖、始迁祖到修谱时丁口,按世代先后登录完整,举凡人名、字号、生卒年月、配偶、仕宦、外家、葬所等,无不记述。一房记完,接记别房,篇幅虽然繁多,但家族中人员的长幼关系一望可知,宗支世系井然有条,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才能提供这些资料。
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10余万次读者,咨询5万余件次,其中不少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形容。
1997年5月4日,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视察上海图书馆,在家谱阅览室时间最长,主要是查阅1935年编修的《荣氏家谱》。当看到“毅仁,民国5年出生,第四子,圣约翰大学毕业”时,异常兴奋。荣老回北京后,多次提到在上图查到自己家谱的这件事,成为荣老晚年最后一次回到上海时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上海图书馆查到自己的家谱
这种寻根心理,在长期漂泊在海外的侨胞身上也表现得很突出,他们大多数人对祖国家乡都怀有亲情,强烈地渴望到家乡寻根问祖。四海飘泊梦,天涯游子心。海外游子过去梦想的寻根谒祖,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许多回乡寻根问祖的海外侨亲,正是借助族谱的记载,而找到自己的祖根与血缘关系的。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