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于友的国际新闻

2016-08-11 03:05汤建驰
文化交流 2016年8期

汤建驰

如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重视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其实百岁老人于友在漫长的新闻生涯中,不仅讲述中国人的故事,而且讲述了许多外国人热爱中国的故事——

2016年,新闻界前辈于友先生101虚岁。4月6日下午,北京蓝天白云。我叩开了于老的家门。“欢迎、欢迎!”于老笑容满面,精神矍铄,站在门口迎接我。

进门坐下,于老给我沏茶,我连连道谢。于老的女儿递给我一册《走过百年的老爸》。这是早两个月春节期间,于老的子女为父亲一百周岁做的纪念影集,收有百余幅照片,展示了于老的新闻人生。

于老的一生经历了战争、动荡、变革、和平发展年代,多在著名的新闻单位工作,发表过难以计数的作品,这些作品已汇入历史长河,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中外交流的宝贵史料!

记者生涯起步

1916年2月16日,于友出生在浙江吴兴(今湖州)菱湖镇,家境算是小康。由于父亲重视教育,子女都受过中等教育。于友在吴兴的东吴大学附属第三中学读高中,毕业后参加浙江省会考,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但由于家境日渐衰落,只得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1935年初夏的一天,于友从报纸上看到上海新创办的《立报》要招练习生的广告,学历要求是高中毕业,他决定去应试。数百人应试,只录取三名练习生。主考人是恽逸群。恽逸群一眼相中于友读的是教会学校,英语学得好,便录取了于友,安排在编辑部工作。

《立报》创办者是成舍吾,首任总编是张友鸾,次任总编是萨空了,副刊负责人是谢六逸和张恨水,国际版负责人是恽逸群,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风云人物。

在《立报》,于友从文字校对开始做起,之后从事采访和编辑工作。由于对新闻的热爱,他很快从门外汉成为入行者。原本练习生转为记者需要两年,但于友不到一年就被破格提拔。

《立报》从创办起就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于友在如此环境里受到莫大感染,爱国热情高涨,毅然决然走进抗日救亡行列。1936年初,上海成立各界救国联合会。于友参加了救国会组织的上海各界群众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四周年和鲁迅葬礼、孙中山诞辰七十周年三次重要的爱国活动。

报道抗日新闻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立报》迁移香港。于友投身抗日,去恽逸群和郭沫若组织的由共产党领导的东战场战地服务团工作。服务团辗转常州、武汉,于友利用自己的新闻专长,一路写下不少通讯。1938年10月武汉濒危,于友经《立报》同事介绍,到长沙参加范长江、胡愈之等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工作,任记者。次年,他随社长范长江和总编黄药眠到了桂林。其时,桂林《救亡日报》正为夏衍新写的剧本《一年间》义演筹款,于友应召参加筹款服务工作。是年秋天,于友被调往国新社重庆办事处。期间,他参与过同总社和香港分社互换稿件、向四川以及西北各地报纸发送稿件的事宜,参加过周恩来的记者招待会和对叶剑英的单独采访。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新社重庆办事处人员疏散,于友被转移去香港分社,又由恽逸群安排到新加坡《南洋商报》香港办事处工作。

《南洋商报》由胡愈之主持编辑。胡愈之是国新社创办人之一,于友加入该报行列,有格外的亲切感。与此同时,于友还兼任《星岛日报》记者。当时,他主要采访在港内地同胞支援抗日的爱国活动,也报道香港进步人士的政治活动和文娱活动。于老现在已记不清为《南洋商报》《星岛日报》写过多少通讯报道,但迄今还记得,“我写过有关张学良和马寅初被国民党政府连年关押的报道。另外我只记得给报社写的通讯用过‘丁一和‘小鱼的笔名”。

主持新闻翻译

1942年1月香港沦陷,于友离开香港到湖南衡阳《大刚报》工作,被聘为评论员,协助主笔严问天撰写国际评论。于友常用英语翻译外国通讯社的电讯,其中他把从重庆收到的关于陈纳德航空队的材料,译编成一种小册子《飞虎传》,发行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于友还利用自己在香港《星岛日报》认识名记者羊枣的关系,为《大刚报》完成了聘任羊枣为总编的任务。羊枣出任总编,使《大刚报》面目一新。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驻重庆的大使馆设立了美国新闻处,曾任国新社社长的刘尊棋主持该处中文部,为国内各大报纸提供时事评论和通讯。1943年2月,刘尊棋写信邀约于友去美新处工作。抗战胜利后,于友到上海美新处继续主持新闻翻译。当时的上海集中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大家十分支持秋江主持的进步刊物《文萃》。于友常参与该刊内容策划,并积极为之译写有关时政的文稿。他的文稿采用频率很高,几乎三期之中有两期会有刊登。于友供给的文稿有一些是正义的外国朋友所写,其中一篇由于友翻译自1947年4月号《美亚》杂志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写的《毛泽东论纸老虎》,受到国统区广大读者的珍视。在上海美新处,刘尊棋翻译过美国政治活动家温德尔·威尔基的名著《天下一家》,最后一章由于友帮助译完。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于友翻译出版了《反苏大阴谋》《一千个美国人》《美国内幕》等著作。

担纲对外报道

1949年4月,于友受胡愈之邀请,从香港到北京参加《光明日报》的创办,担任编委兼国际新闻部主任。于老说:“当时的采访任务比较繁重,我作为国际部负责人,也多次外出采访。”

抗美援朝期间,于友两次去朝鲜采访。第一次采访在战场,于友等三位记者和两位专家,作为细菌战的见证人,被摄入新闻纪录片。另一次采访在板门店,于友是中国少数进入签订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现场的记者之一,写下通讯《人民的胜利》,报道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和场面。1955年,于友参与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的报道。

于友擅长英文,又自学了俄文。他曾提供前苏联俄文报纸第一版发表社论的经验,被《光明日报》编委会采纳,于是自己也成了撰写社论的作者之一。在工作之余,他翻译出版了多种外国新闻记者的纪实著作,有英文的也有俄文的。

1956年,于友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同年又被选为中国记者代表,去芬兰出席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会议。

1958年,于友离开光明日报社,在北大荒度过了18年生活。1979年,他重返北京,参加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

1980年,于友参加《中国日报》的筹备工作。筹备阶段,编辑部派员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学习,于友等三人被派往泰国英文报纸《曼谷邮报》取经。

《中国日报》创刊初始,于友被任命为副总编,并担纲夜间新闻版发稿的主编,同时挑起创办特刊等担子,还风尘仆仆奔赴上海设立驻沪办事处,开办子报。

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于老告诉我,他在中国日报社工作了五年,于1985年离休。已经70虚岁的他,又应邀创办《群言》杂志,出任主编。

从1989年起,于老在家整理自己的记者生涯。多年来,他一共出版了《名记者的脚印》《胡愈之传》《刘尊棋》《记者生涯缤纷录》《不服老的报告》《解读范长江》《见贤集》《报人往事》等10本著作。期间,他还翻译出版了《华盛顿丑闻》《摩托罗拉的创业》等书。

眼前的百岁于老,虽然满头白发,但发硬浓密,脸上和手背上少见老年斑,指甲红润,呈现出一位百岁老人的健康体态。女儿于虹告诉我:“前几天我陪爸爸去医院检查,心血管等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平日里吃得香、睡得好。”

于老的长寿和他的心态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为人谦和,从不倚老卖老。我每次打电话称他为“于老”,他都要纠正为“于友”。于老喜欢接受新事物,84岁开始电脑写作,和朋友互通电子邮件,现在又玩起了智能手机。说起当下流行的“微信”,于老也表示喜欢。

于老之家是一个新闻之家,已故妻子施亚娟和次子、三子曾分别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工作。于老告诉我,现在每天都有子女轮流陪伴身旁,包括长子和女儿女婿在内,大家都喜欢聊聊新闻那些事。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