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

2016-08-11 09:43袁金龙
丝绸 2016年1期

高 山,袁金龙

(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36)



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

高山,袁金龙

(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36)

摘要:扎染艺术是一项历史悠久、普及广泛的民间印染工艺,扎染织物以其晕化的图案色彩和丰富的褶皱肌理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作为一种重要的织物品类至今仍受到人们的青睐。探究发现扎染艺术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方法主要通过丰富图案主题形式、增加色彩肌理变化、综合多种工艺手段、拓展产品设计领域等,展示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应用中更多的可能性,希望能够为扎染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完成其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扎染艺术;纺织品设计;图案主题;色彩肌理;工艺技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及使用印染技术的国家之一。在古代防染印花工艺中最著名的是绞缬、蜡缬和夹缬,这三种工艺依据不同的介质分别借助于面料挤压、蜡封、板夹防染显花,所显花色纹样也各有不同。这种防染印花所形成的独特图案和色彩成为纺织织物中一种重要的品类,受到古今人们的喜爱。探索现代扎染织物设计创新的途径,需要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拓展与延伸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与方法,以此充实与丰富扎染织物的艺术风格与样式。

1 纺织品防染工艺——扎染艺术

1.1历史溯源

中国扎染艺术历史悠久,最迟于秦、汉时期中国就已经熟练掌握了扎染技术,其普及和运用非常广泛。隋刘存《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有之,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1]早期的扎染著名的纹饰有鱼子缬、鱼眼缬、醉眼缬、小朵梅花等,风格简洁规整,而“鹿胎缬”是古代扎染中有特色的品种之一。晋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有过对鹿胎缬具体的描述:“淮南陈氏于田种豆,忽见二美女着紫缬襦(上衣)、青裙,天雨而不湿,其璧先挂一铜镜,镜中视之,乃二鹿也。”[2]隋、唐时期染织工艺高度发达,扎染技术正值鼎盛时期,不仅工艺精湛品种亦趋丰富,贵族和民间都以穿扎染的服饰为尚。《新唐书·舆服志》载,民间妇女屡穿“青碧缬,着彩帛缦平头小花草履”[3]。如今从唐三彩、敦煌壁画、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作品中亦能看到身着扎染服饰的女性,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更是出土了包括扎染织物在内的许多重要丝织遗物,日本正仓院也珍藏有许多为人们熟知的唐代染缬织品。唐代众多文人墨客更有描绘扎染的诗句:“带缬紫葡萄”“成都新交缬”(唐·白居易),“花坞团官缬”(唐·杜牧)等。五代时民间对扎染织物的酷爱有增无减。陶谷的《清异录》中记载了与扎染有关的趣事:“显德中创‘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二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作缬帳一具。”[4]宋代官府更是对于着扎染服装曾下诏禁止。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天圣二年(1024年)诏令:“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缎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限十月断绝。”[5]从这些史料记录中反映出古代扎染织物的流行和人们的喜好程度,扎染织物成为中国服饰史上一种重要的织物形式。

1.2艺术特色

色晕效果与褶皱肌理是扎染艺术的重要特色,这种特色的产生与形成是建立在扎染工艺基础之上的。元代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对扎染工艺及其流程形成有细致的描述:“缬,撮彩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谓之缬……”扎染工艺中最为主要的两道工序就是扎结和染色,扎结方法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染色的效果,因此这两道工序是紧密相扣互为因果的。传统扎结的主要方法有:线缝法、线捆法、打结法、缝扎结合法、器具辅助法等。线缝法是将需要防染的图案用线缝的方法保护起到防染的目的,有描线缝、折叠缝、满针缝等;线捆法是将织物进行折叠、捏拢或皱缩,用线捆绑、缠绕扎紧,使被扎缚部分不会被染色;打结法是将布料打结阻断染液浸入的防染方法;器具辅助法是创造性的利用筷子、钱币、弹簧等各种辅助物防染的方法,有夹板法、卷扎法、包物法等[6],每一种扎结技法都能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具体的扎制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方法相互结合运用,更提倡依据防染的原理进行大胆自行的设计、创新扎制方法,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扎染工艺中第二重要的步骤是染色,染色的好坏,直接影响织物的色彩效果。织物中的被扎缚的部分保留了织物本来的色彩,而未被扎缚保护的部分则受染,形成深浅不一、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在扎染的过程中由于捆扎的松紧度不同,染料渗透的程度也不相同,常常在捆扎的轮廓线边缘形成朦胧的晕化效果。晕化具有极强的偶然性,这种晕化造成的色彩浓淡不一,过渡自然、无穷变化的艺术效果与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图1)。由于很多人为的影响因素使得扎染织物的图案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一方面染料浓度、温度、染色时间、织物本身特点等因素改变染色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缝扎的人针脚不一,线的粗细不一,抽线松紧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也导致扎染作品有着不可预测的偶然效果,因此很少染出一模一样的成品。此外,扎染在针缝、折叠、捆绑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自然天成的褶皱,这些褶皱造型和随之带来的浮雕感成为一种独特的肌理语言,大大丰富了平面织物的表现层次和表现语言(图2)。这些具有个性特色的图案朴素自然,符合人的情致,充满了人性色彩,这也正是扎染艺术的魅力所在。不同地域的扎染技法和纹样特点也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志。

图1 晕色(高山设计)Fig.1 Demitint (Author:GAO Shan)

图2 肌理(高山设计)Fig.2 Texture(Author:GAO Shan)

1.3生存现状

经济发展和文化开放的环境背景下许多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尺度发生改变,传统的扎染艺术也不例外。工业文明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现代纺织、染织技术的冲击,传统的手工扎染工艺与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发生矛盾;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对人们的传统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外来文化崭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都在改变,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原来农村较为单一的文化形式被多元文化所影响和渗透,大都数人对娱乐性、刺激性、商业性的流行文化与外来文化趋之若鹜,而本民族的文化受到漠视与鄙薄。扎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文化、技术、观念的影响,而狭窄的织物材料品类、程式化的图案、制作工艺方式,过于单一的产品形式等因素成为扎染艺术发展的瓶颈,其生存处于濒临消亡的处境。

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存环境的逐渐磨灭使得传统的扎染艺术若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做出积极理性的适应和演变,需要吐故纳新,需要深度挖掘扎染艺术的视觉语言和张力,把最有价值的典型元素保留下来,努力寻找再生的基因。尤其是从姊妹艺术、纺织科技、现代艺术中横向移植,创新扎染艺术的风格语言。通过创新、探索扎染纺织品的艺术风格和应用形式,为扎染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其在改革中获得重生。

2 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方法

2.1丰富图案主题形式

中国的扎染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面貌,具有代表性的有云南大理白族扎染、巍山彝族扎染,四川自贡扎染,湖南凤凰湘西扎染,新疆和田扎经染色等。这些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积累了大量的图案纹样,并形成了一定的喜好习俗。这些纹样的出现与流传具有深厚的文化含义和符号学意义,其背后往往有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的遗留,因此传统的扎染图案具有程式化的特征。如云南周城、巍山扎染喜好蝴蝶纹、花卉纹、抽象几何纹,藏族的扎染以毛毡和斜纹织物为材料,典型的扎染纹样是十字花,四川自贡的扎染纹样以线表现居多,湘西的扎染纹样多采用花卉主题散点式排列,新疆的扎染属于“织前扎染”染经织物,图案纹样朦胧而富于变化等[7]。创新扎染纺织品的表现语言必须打破传统纹样的限定思维,丰富扎染纺织品的主题纹样形式,不仅需要吸纳传统扎染的经典图案,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一些新的图形纹样的设计与开发,创造风格多元的现代扎染织物。中国山水画、花鸟图案、文字、现代几何图案、符号图案、卡通图案等都可以作为现代扎染纺织品图案的题材(图3);也可以移植和应用国外各种风格的经典图案:波斯图案、印加图案、友禅图案、佩兹利图案等,这也正是文化全球化对传统纺织品设计形成新的多元化装饰风格的影响[8]。入选“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扎染艺术作品《蓝上蓝》就是运用抽象的几何图案,打散后重新构成具有现代感的图形样式(图4);另一幅入选作品《人像》则将创作者自身的摄影照片作为创作主题图案,运用不同的扎染技法并结合刺绣工艺,创造了人像类作品新的装饰风格(图5)。

图4 《蓝上蓝》(高山、袁金龙、程其雷设计)Fig.4 “Blue”(Author:GAO Shan,YUAN Jinlong,CHENG Qilei)

图5 《人像》(唐秋芳设计)Fig.5 “Portrait”(Author:TANG Qiufang)

2.2增加色彩层次与肌理变化

色彩是时尚中最为敏感直观的元素,也是纺织品设计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变量。扎染纺织品的图案和色彩是扎染艺术的灵魂,扎染工艺以其特有的趣味形式表现图案色彩的光和影、阴和阳的立体感,晕化的色彩具有朦胧和变幻迷离的美。在染料的浸染与面料的捆扎褶皱中,色彩可以呈现出像陶瓷窑变一样多层次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具有皱纹感的图案纹样色彩更具有生态学的肌理效果,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丰富与增加色彩的变化与表现语言是扎染纺织品设计的重要手法。传统的扎染织物以红色、褐色、黄色、蓝色等单色居多,将单色演变为多彩色可以借助于多种结扎工艺和染色技法,如点染法不仅赋予织物饱满离奇、变幻莫测的色彩形式,同时还运用浓、淡、枯、湿运笔的变化处理营造出丰富的肌理美感[9]。在原有的技法基础上发挥想像力大胆出新,尝试运用不同的印染工艺结合,将扎染与吊染、段染工艺互相配合使用,亦能使得传统工艺焕发新的光彩[10]。此外,还可以脱离单一的复染工艺制作方法,结合面料二次设计的方法获得丰富的色彩,如手绘、刺绣、镶嵌、钉珠、褶皱、镂空、透叠、拼布、羊毛毡等工艺手段自由地表现色彩的虚实与肌理变化。运用羊毛毡的针毡工艺可以自由表现温暖细腻的色彩,与朦胧的扎染色彩形成十分和谐的相似度(图6);褶皱、透叠工艺更使得平面抽象的扎染色彩具有结构感的肌理细节,色彩更富有厚度和层次感(图7、图8);拼接、刺绣工艺让更多的色彩、异质材料组合成为可能,也更为便捷(图9、图10),这些综合工艺的运用和不同材质色彩的介入、对比,大大丰富了扎染纺织品的色彩语言和风格。

图6 针毡图(傅梦玲设计)Fig.6 Needle felt(Author:FU Mengling)

图7 褶皱(朋园园设计)Fig.7 Fold(Author:PENG Yuanyuan)

图8 透叠(高山设计)Fig.8 Throughstack(Author:GAO Shan)

图9 钉珠(程其雷设计)Fig.9 Nail bead(Author:CHENG Qilei)

图10 补绣(田雪设计)Fig.10 Embroidered(Author:TIAN Xue)

2.3综合多种工艺形式与技法

扎染艺术是防染技术的一种,“防”在扎染制作工艺上十分重要,是扎染艺术主要的造型手段,“防”与“不防”,“防什么”及“怎样防”是扎染制作工艺中的关键[11],会直接影响到织物最终的效果。现代扎染的创新与发展不仅需要继承传统的针缝、线扎、捆绑、夹板包物等技法,更需要在“防”的制作工艺上开拓思维,以往是传统的手段,现今是艺术手法的整合[12]。创作方法上应该不受传统扎染工艺习俗的束缚和限制,综合创新多种工艺形式与技法,开拓扎染纺织品设计新的视觉形式和艺术风格。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为扎染技术的发展与传承增强了科技含量,为扎染工艺实现现代化技术的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数码扎染技术、吊染工艺、段染工艺等新的扎染方法出现,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印染科技和扎、包、染、喷、绘、拓、刷等各种特殊工艺手法制成现代扎染纺织品,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此外,综合刺绣、镶钉、镂空、毛毡、拼布、烂花等姊妹艺术的工艺手法也能创造新的艺术风格(图11)。这些综合工艺的互相移植、合成会形成迥然不同于传统扎染纺织品新的艺术风格形式,如抽象风格,后现代风格等。纤维艺术作品《沁》就是运用不同扎染技法得到的色彩,经过图案化的重新构成,综合运用拼接、烫钻的工艺获得新的视觉效果(图12)。传统扎染艺术文化中的一部分需在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转变,完成传统扎染艺术的现代化转型。

图11 纤维艺术作品《徽州》(高山、蒲宪强设计)Fig.11 Fiber artistic work “Huizhou”(Author:GAO Shan,PU Xianqiang)

图12 纤维艺术作品《沁》(高山、袁金龙、王诗雨设计)Fig.12 Fiber artistic work “Qin”(Author:GAO Shan,YUAN Jinlong,WANG Shiyu)

2.4拓展扎染织物设计的应用领域

扎染艺术从产生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工艺。传统的扎染纺织品诞生于民间,制作者大多为劳动妇女,扎染纺织品的形式多限于妇女儿童衣物、床单、桌布、手帕、门帘、窗帘、包袋、坐垫、面料等形式。而这些纺织品大部分已经淡出当下人们的视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目前也只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保存了扎染工艺,多用来制作旅游纪念品,扎染纺织品的品类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延伸。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理当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挖掘与丰富扎染纺织品设计的工艺语言和表达形式,延伸与拓展扎染艺术在服饰产品、家用纺织品、旅游纪念品、室内设计、陈列设计、产品设计领域的创作空间。扎染艺术既是实用的手工技术,又可视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其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性使之具有很高的艺术附加值。挖掘、发挥扎染艺术在服饰产品上的应用方式和语言,尤其将扎染纺织品品类延伸至室内空间环境中具有极大的创作空间,扎染纺织品以其独特的材质、肌理、色彩和灵活、柔软的易塑性及视觉、触觉美感,起到软化空间、丰富视觉、加强气氛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扎染纺织品可以以床品、窗帘、沙发、靠垫、屏风、壁挂、空间垂挂、空间饰物等形式融入到酒店、地铁站、展览会场、私人居室、娱乐场所等空间环境设计中(图13)。此外,扎染纺织品还可以应用于礼品包装、生活用具、交通工具中,如伞具、鲜花包装、餐具杯垫、笔插封套、书格、笔记本封面、招牌、手机袋、花盆套、杂物储藏盒、儿童玩具、汽车织物等(图14)。作为多种视觉艺术表达形式和情感载体,扎染纺织品甚至可以运用于舞台布置、空间展示、行为装置等更多领域。

图13 纤维艺术作品《融》(高山、袁金龙、张春燕设计)Fig.13 Fiber artistic work “Melting” (Author:GAO Shan, YUAN Jinlong,ZHANG Chunyan)

图14 时尚包袋设计 (曹雅茹设计)Fig.14 Fashion bag design (Author:CAO Yaru)

3 结 语

生长于民间乡土的扎染艺术是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染色方法之一,千百年来它顽强地生长着,并一直延续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处于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扎染艺术更需要继承和发展。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思维、新观念的诞生,更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与实践这种传统工艺,在当下现实生活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538.

GAO Cheng.Rigins of Objects[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1989:538.

[2]陶潜.搜神后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

TAO Qian.God Found Postscript[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1981:14.

[3]欧阳修.新唐书·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517.

OUYANG Xiu.New Book of Tang · Serving Tzu[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1987:517.

[4]张道一.中国印染史略[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35.ZHANG Daoyi.Brief History of Printing and Dyeing in China[M].Nanjing:Jiangsu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1987:35.

[5]脱脱.宋史·舆服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3575.

TUOTUO.History of Song · Serving Tzu Five[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1977:3575.

[6]汪芳,邵甲信,应骊,等.手工印染艺术教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45-54.

WANG Fang,SHAO Jiaxin,YING Li,et al.Manual Printing and Dyeing Art Tutorial[M].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8:45-54.

[7]杨建军.扎染艺术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34.

YANG Jianjun.Tie-dyed Art Tutorial[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0:19-34.

[8]张毅,王旭娟.手工染艺技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129.

ZHANG Yi,WANG Xujuan.Manual Dyeing Art Techniques[M].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9:129.

[9]刘素琼.现代扎染技术中的点染法及其艺术表现[J].丝绸,2013,50(7):63-67.

LIU Suqiong.Staining method by painting in modern tie-dye techniques and its artistic expression[J].Journal of Silk,2013,50(7):63-67.

[10]周莹.试论白族扎染艺术在现代时装中的创新应用[J].纺织学报,2013,34(12):107-112.

ZHOU Ying.Discussion of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Bai tie-dye art in modern fashion[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3,34(12):107-112.

[11]管兰生.现代扎染创作新探[J].装饰,2011(1):105-107.

GUAN Lansheng.New exploration of modern tie-dye[J].ZHUANGSHI,2011(1):105-107.

[12]闪秀桂.刍议传统扎染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评论,2015(5):100-103.

SHAN Xiugui.Discuss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tie-dye[J].Art Criticism,2015(5):100-103.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16.01.009

收稿日期:2015-04-20; 修回日期:2015-12-14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2014zdjy189);安徽农业大学哲学繁荣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zs06)

作者简介:高山(1972—)女,副教授,主要从事纺织美术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TS194.1;J5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16)01-0048-06引用页码:011202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e-dyeing art in textile design

GAO Shan,YUAN Jinlong

(School of Textile Engineering and Art,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Tie-dyeing art is a folk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 with long history which is widely popular.Tie-dyeing fabric shows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m with vignetted pattern color and rich wrinkle texture and is still popular as an important fabric category.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innovation of tie-dyeing art in modern textile design is mainly realized by enriching pattern theme forms,increasing the change of colorific texture,integrating multiple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expanding product design fields,shows more possibility of tie-dyeing art in textile design application and expects to explore new way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e-dyeing art and complete connec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 and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tie-dyeing art; textile design; pattern theme; colorific texture; craft and techniq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