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骋
灾后对口援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以京什合作为例
戴俊骋
戴俊骋(1984— ),福建罗源人,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博士,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牛津大学短期访问学者。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经济与文化地理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项目,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课题以及地方政府委托课题超过100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1部。曾获得牛津大学Victor and Fund Foundation Scholarship、北京师范大学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优秀学位论文及周廷儒奖学金等。
对口支援模式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中央政府在1979年4月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正式明确提出对口支援政策。关于政府主导的对口援建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我国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以汶川地震为例,党中央国务院于2008年6月11日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中提出,为举全国之力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见表)的原则,依据支援方的经济实力以及受援方受灾的程度,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对口支援机制。
汶川地震后国家对口支援安排表
对口援建的内容包括城镇建设、农村建设、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恢复重建和生产布局、生态修复与防灾减灾、文化重建等,其中文化重建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专业性、艰巨性、渐进性与复杂性特点的援建部分。李明泉等总结了汶川地震文化重建的独特模式,包括保护利用式重建、城乡互渗式重建、原地起跳式重建、创意植入式重建、主题反差式重建、产业延伸式重建、复合多样式重建、科学教育式重建、机制创新式重建等。但现有文化重建模式更多是基于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与城镇发展空间布局的统筹思考,是基于抚慰精神创伤重建理想家园的精神文明建设。现阶段对于把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恢复统筹起来进行探讨的案例较少,而从对口支援角度探讨灾后区域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文章更少。因此,本文立足北京—什邡的对口支援案例,探讨对口支援如何推动灾区重建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
四川省什邡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辖区面积863平方公里,由于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素有“川西明珠”的美誉,是“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雪茄烟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令人悲恸的“5・12”地震后,根据国务院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报告》,什邡市在极重灾区中排在第四位,仅次于位于震中的汶川县、北川县及相邻的绵竹市,什邡北部山区住房受损率约为90%。从文化系统的受灾情况看,什邡市文化设施绝大部分成为危房,如什邡惊奇欢乐谷等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受损严重,该项目直接损失高达1亿元人民币。
对此,切实落实中央制订的对口救援计划,北京携手什邡为其灾后跨越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京什旅游文化特色街、京什产业园、北京大道、北京小学等一系列项目让什邡在震痛中涅槃重生。2010年9月,在对口援建什邡灾后重建两年的基础上,两地签订了《北京市—什邡市合作框架协议(2010—2013年)》,双方完成合作项目21个,实际支出2644万元人民币,实现干部交流27人次,北京帮助什邡培训各级各类人才8340人次;什邡加强北京援建项目运行管理和后期维护,实际支出25871万元人民币。2013年年底又签订了新一轮《北京市—什邡市合作框架协议》,本着“政府倡导、部门支持,民办公助、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弘扬传统、深化友谊”的原则,在教育、卫生、商贸、旅游、文化、工业等领域展开长期合作。2015年,北京什邡交流合作协会成立,制订了《2015年至2018年工作规划》。京什合作从两地政府主导,逐步走向以民间交流合作主导的全新合作模式。在合作的过程中,文化领域始终作为京什合作的重要方向。
什邡市京什旅游文化特色街地标
随着什邡周边众多经济强县市纷纷树立“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相对而言,什邡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各项指标均低于周边经济强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偏弱,要突破这些结构性因素,实现跨越式发展,唯有依托对口援建背景下,北京突出的文化产业实力与面向全国的文化市场,才能将什邡文化产业从落后转变为领先,实现发展上的突破。针对什邡的资源禀赋与存在问题,北京文化帮扶的一些措施值得借鉴。
搭好框架,编制规划
签订长期性合作的《北京市—什邡市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什邡与北京在文化及其相关领域的常态性互联互通。一是对接北京的文化活动平台资源,积极借助北京文博会、京交会及其他文化品牌活动,做好什邡文化产业的宣传、推广,积极达成项目合作,扩大什邡文化产业品牌的影响力。二是加强与北京的公共文化资源的合作,积极邀请北京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优质资源在什邡举办临展活动;邀请北京的文艺演出团体到什邡进行驻场演出;推行北京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馆际互借等。三是促进京什文化交流与互动,通过名家讲座、高端论坛、文化艺术沙龙等形式,开展精英文化互动交流,民间文化互动交流等。并在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的牵头指导下编制了《什邡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双核驱动,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思路,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什邡园(含南北两园)和科教文化产业园为两大核心,以科技和人才两大核心要素作为驱动,重点发展文化制造、文化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依托包括马祖、师古、禾丰、红白、蓥华、湔氐、冰川等在内的什邡特色乡镇,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和文化艺术服务等领域,从而为什邡文化产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开拓市场,对接要素
通过共建要素融合发展平台和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以及共创长效合作机制等有效方式,实现北京的高端智力、资本要素与什邡本地优质资源的对接融合,促进两地文化产业快速而可持续地发展。一方面是背靠,推动什邡文化产品“走出去”,依托京什输送通道,将什邡本土既有的特色文化产品与后期设计开发的如“京什同心”酒等系列特色商品,充分对接北京市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大背景下,依托什邡现有产业基础,重点推动北京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工业设计和影视文化艺术等产业或产业环节向什邡的有序转移。具体来看,依托中关村科技园什邡园,推广什邡京元高科技产业孵化园模式,积极做好北京信息产业向什邡转移的承接工作;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鼓励北京影视文化企业入驻什邡,利用什邡的优美景观,重点发展影视外拍环节,以此拓展影视文化产业链;推动现有文化制造产业设计创意环节剥离,加快创意设计产业研发、生产、培训和孵化平台建设,吸引创意设计企业入驻,形成创意设计聚集。
龙头驱动,盘活存量
通过培育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骨干企业以及战略投资者,构建什邡文化产业发展框架;建成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栏目,扶持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提高文化软实力。现有及计划引入的项目涵盖文化科教、文化旅游、文化制造等什邡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门类。文化科教类项目中,有定位于建设文化产业教育、培训、科研和设计一体化发展的国家西部文化创意人才培育基地的科教文化产业园;有定位于实现文化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的科研与设计孵化中心项目。文化旅游类项目中,有致力于打造佛教禅修和乡村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马祖故里旅游休闲项目、“水乡禾丰・快乐白鱼”旅游项目等;也有为展现蜀汉风情的元石镇文化体验观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还有力争能在什邡印刷复制、包装设计优势领域有所突破的文化制造产业基地升级项目。
引进人才,就地培养
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流动、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和服务机制。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载体,依托北京富集的文化人才,以释放人才潜能、提高人才效益为目标,吸纳一批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积极邀请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领军人才来什邡进行技术指导,或选派什邡技术骨干到北京培训,通过结对子的方式,提高本地人才素质。现阶段,仅2013—2015年在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已吸引多名北京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入驻什邡,双向培养园区各类人才1000余人次。同时立足国家西部文化创意人才培育基地这一目标,逐步建成集文化产业学院、研究院、培训机构和创意设计孵化平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逐步实现本地化的文化创意人才孵化培育基地。
不仅仅是前文北京与什邡的案例,还包括同时段其他对口支援城市与受援城市之间的案例也都有所验证。如广东珠海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援建的汶川绵虒镇的大禹祭坛园区;理县阿泽艺术团被湖南媒体整体包装,挺进湖南演艺市场;山东援建方与北川县委县政府合力打造的羌民族非物质文化产业项目——北川羌绣园等,均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这些案例中可见,对口援建可以并且应当成为灾后文化产业重建多方合力中的重要力量。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尤其在文化资源禀赋相对不突出且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背景下,单纯依托内生的发展动力,无法突破从区位、市场、要素等县域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结构性要素,特别是无法满足雅各布斯提到的文化经济发展聚集所需要的多元化市场与人力资源。利用对口救援的契机,打开受援方与救援方之间的要素交流渠道和市场通道。在灾后文化产业重建的过程中,只有依托从救援方引入的多方力量、多种要素、多重渠道,汇聚成针对原有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的更优理念和方式,才能突破区域发展的结构性约束条件,进而切实推动灾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