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涛,仲建全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自贡 643000
·病例报告·
脾脏间皮囊肿1例
黄燕涛,仲建全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自贡 643000
患者,女性,25岁,因“反复中上腹疼痛2年余,复发加重1月余”来我院就诊。既往病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疼痛,为阵发性胀痛,程度不重,尚可忍受,不伴皮肤、巩膜黄染及肩背部放射痛,无畏寒、发热、气促、腹泻等不适;未进行相关处理,疼痛能自行缓解,但之后反复发作。1月余前患者再次出现中上腹疼痛,程度较之前加剧,难以忍受,无黄疸及发热,无心悸、气促,无恶心、呕吐等症状。自发病以来,患者神清,精神可,食欲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专科查体:贫血貌,中上腹压痛,其余未见阳性征象。
腹部CT增强扫描:脾脏内侧见类圆形低密度影,最大径约7.0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约10 Hu,无强化;周围血管内未见充盈缺损;腹部其余脏器无相似病灶;CT诊断:脾脏内侧囊性占位,来源脾脏可能性大(图1A、B)。腹部超声:脾内侧见大小约7.4 cm×6.5 cm无回声,与脾实质分界不清(图1C)。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3 g/L,红细胞计数3.64×10-12/L,红细胞压积23.1%,红细胞平均体积63.5 fL。
该患者术前诊断:脾脏囊性占位,并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粘连松解+脾脏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中见:脾脏与周围网膜粘连,脾脏大小约10 cm×8.0 cm×6.0 cm,脾脏脏面见约7.0 cm×6.0 cm×6.0 cm囊肿,内见清亮液体,囊肿压迫胃、胰尾,腹腔内无腹腔积液。术后病理诊断:间皮囊肿(图1D)。
图 1 脾脏间皮囊肿CT、超声及病理表现
脾脏间皮囊肿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腹膜(脾被膜)的间皮细胞团移位陷于被膜下脾组织内,然后受刺激增殖而形成;也可能在外伤或炎症时,间皮细胞植入脾组织而引起[1]。目前对脾脏间皮囊肿的报道甚少,因缺乏特异性,术前准确诊断相对较困难。
脾囊肿发病率甚低,超声检查发现率为1/1 500,4.2万例尸检中发现32例,1 600余次脾切除可遇到5例,60%为40岁以下女性。脾囊肿可分为寄生虫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发生比例2∶1),而间皮囊肿在非寄生虫性囊肿中所占比例极低[非寄生虫性囊肿还包括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假性囊肿(占80%)]。脾脏间皮囊肿内层上皮可产生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但升高的病例较少,囊肿切除后CA19-9可降至正常[2],这对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小的囊肿一般无症状,较大的囊肿可压迫刺激邻近脏器,从而引起腹部不适。本病例脾脏与周围网膜粘连,囊肿较大并压迫胃及胰尾,导致反复中上腹疼痛。术前对其定位存在争议,易造成误诊。寄生虫性脾囊肿是由幼虫经血进入脾内发育生长而形成,囊内壁无衬覆上皮,囊内含寄生虫虫体或虫卵及坏死组织,可有脾包虫囊肿,在我国北方畜牧地区多见,中青年多见,壁可钙化,包虫囊液皮内试验(+)。
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式,病理是唯一确诊手段。术前诊断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排除寄生虫性囊肿,因为穿刺及切开引流是寄生虫性囊肿禁忌证[3]。B超常作为脾脏囊肿的首选检查,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占位,内为无回声暗区;而CT、MRI等对进一步了解脾脏囊肿形态、大小、数目,囊腔与囊壁的特点,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有重要价值。目前,超声、CT及MRI检查结合临床病史能对该病作出准确诊断。
[1] 梁忠平, 罗羽宏, 廖惠珍. 脾间皮囊肿误诊一例 [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4, 4(2): 102.
[2] 莫世发, 刘自明, 贾乾斌. 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治疗脾脏巨大间皮瘤1例报道 [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 19(7): 742.
[3] 陈锋夏, 符勇, 蔡国豪, 等. 脾脏囊肿(附真性脾脏囊肿1例报告) [J]. 海南医学, 2000, 11(6): 77.
R445.3 文献标志码:A
1008-617X(2016)02-0191-02
2015-10-08
2016-05-20)